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在明确法律移植主体问题既是我国法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法律移植秩序化和我国法律体系完整性要求的基础上,从狭义的法律移植角度和宽泛的法律移植角度对法律移植主体构成进行阐述,认为法律移植主体应依法拥有法律移植权,而法律移植权属于立法权的范畴,故法律移植主体应具有专属性,就我国法律移植的现状而言,我国应尽快地法律中明确法律移植权的归属,使法律移植主体合法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法律文化包含显型法律文化和隐型法律文化两个层面。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律文化所面对的,其实是如何面对外来法律文化和如何认识自身的法律文化传统这两个主题。主张“法律文化全球化”和“法律文化保守主义”都是错误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以更加科学的态度,打破法律文化的封闭性,在深入认识和研究中西法律文化相融与相异方面的同时,更好地学习借鉴西方法律文化的精华,更有力地弘扬中国法律文化的优秀传统,从而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一般而言,从法律的视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常被界定为一种法律关系,而法律关系的实质则是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权利义务关系包含着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方面,即通常所谓的法律关系的三要素。任何法律关系,不论是国内法律关系还是国际法律关系,都不能离开这三要  相似文献   

4.
道德的法律化和法律的道德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调整的两种手段,各自的实现方式不同,但最终目标一致。道德是法律的价值核心,法律是基本道德的国家强制。但由于各自调整方式的不同,两之间的转换应该有个“度”,不能失之偏颇。道德法律化主要体现在立法方面,指法律要以道德为基础。法律的道德化是指在法律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应把握法律的道德性精神,体现出法律的正义性和公正性。不能“借法行恶”,在违法律作用的初衷。所以掌握好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之间的“度”,可以使社会实现法治,维护正义,保障人权,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5.
我国法学界长期将法律的目的与法律的价值等同,实际上法律的目的是对法律价值的追求和指向,它既受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同时还受法律、道德等既有规范的影响。法律的目的产生于法律实践并通过法律价值对法律实践进行评判。  相似文献   

6.
论法律文书语言的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书作为法律活动的字载体,真实客观地记载了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诉讼活动的始终,作为体现法律尊严和公正的书,其主要语汇虽来自全民族语言库,但有其自身特点,本试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法律书语言的构成特点。(一)法律书的词语。(二)法律书语言句子特点。(三)法律书语言修辞。  相似文献   

7.
法律信仰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吹响了走向法治之路的号角,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是一国法治实现的标志之一,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并不仅仅是法律职业群体的聚合,而是否具有法律精神内涵是判断社会中是否出现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关键标准。因此,法律信仰的培育对于法律共同体的构建,对于依法治国伟大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精神价值。本文从考察我国法律职业群体的法律信仰现状,以说明法律信仰的培育在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法律的本质     
一个人自呱呱坠地依法成为我国公民起,就与法律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既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又受到我国法律的约束;既充分享有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又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义务。无论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或社会生产中,法律都与其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在近现代的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的过程中,法律的逻辑性问题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从而促使了法律逻辑学的产生。然而,由于对法律逻辑的性质、特点、研究对象等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关于法律逻辑学的定位问题成为建构科学的法律逻辑学体系,促进法律逻辑学发展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主要从我国法律逻辑学发展的历史和对法律逻辑形式化的局限性分析的角度,对法律逻辑学形式化定位予以否定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法的实现,是指法律规范在人们的行为中的具体落实,即权利被享用,义务被履行,禁令被遵守。法律规范的要求,只有转化为社会生活的现实,法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符合立法目的的法律秩序。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不是法律文件本身,而是法律文件中规定的行为规则在人们行为中得到实现。从法治理论的角度来看,法律实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法律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社会,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法律价值观。从古希腊着手试图理出西方社会法律价值观的演变轨迹:古希腊,法律是自然正义的体现;中世纪,法律沦为神学的奴仆;16~18世纪,法律体现人类正义;18~19世纪,法律变为功利主义;现代,法律的价值在于维护正义、实用性、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法律思想的形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具有丰富的法律思想,五四运动以前,他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提介平等自由为起点,主张实施宪政,建立资本主义法治社会,形成了民主主义法律思想。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后,他又逐步认清了法律的阶级性及法律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社会主义法律建设,尤其是对男女平等为基础的民主法律制度的完善问题进行了最初的探索,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家。  相似文献   

13.
法律是对人们交往行为的规范,法律本的共同特质就是它的规范性。法律主要是以语言、行动和字等方式存在、表达的本。由于世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对某一法律的理解往往产生冲突。有冲突就有必要解释,通过解释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对法律的明晰。对法律的解释,不仅是寻求法律原意,补充漏洞,消除理解歧义,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解释来发现法律。  相似文献   

14.
清代回疆的法律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论述了清代回疆适用的法律,法律适用的主体以及回疆法律适用的特点,指出清代回疆法律适用具有法律本身的二元法,适用主体上的多元同构性。  相似文献   

15.
多元一体的法律,要求我们在法学理论研究中应从多视野的角度出发,分析与把握法律这一社会现象。本文从文学是法律的传承手段,文学是法律正义的张扬者等方面分析文学的法律价值,以求对法律与文学关系给予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16.
对法官的法律推理的心理分析表明,法律推理并非一个纯粹逻辑的过程,也并非一个恣意的过程。法官的非理性和理性、无意识和意识、个体性和社会性交互作用于法律推理。法律推理以法官的直觉为开端,渗透着法官的个性,同时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心理强制,借助法官的经验和智识而进行判断、推理,逐步获得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的“内心确信”。若获得法律推理的正当性就需要法官的自我超越,超越个人的非理性、无意识和个性,求诸理性,以意识支配法律推理。  相似文献   

17.
论美国的判例教学法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教学应站在法学方法论的高度之上,而不应只局限于知识传授的层面,应在教学中将法律知识与理论,法律实践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法律认知水平。判例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其教学假设面向现实,向学生传授英美法系法律思维方式和运用法律的技术。这些特点适应了吸收判例法律制度的需要,适应了依法审判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因此,在我国的法律教育中,应把法律技术的传授作为教学任务之一,以讨论和讲授相结合为教学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当国家法律制度创建时,就意味着法律制度自身所内蕴的法权要求、追求的价值目标以及为社会主体设定的行为模式等应该转变为社会现实,而且也只有当这些应然要求转变为社会现实,法律制度才能是有效的。法律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该国家公民的守法状况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因为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离不开公民对法律的自觉遵守,而公民对法律的自觉遵守又是以公民的守法意识为主观心理基础。由此可见,公民的普遍守法既是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的表现,也是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培养公民的自觉守法意识,以形成公民对法律的的普遍信仰和自觉遵守。  相似文献   

19.
法律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要做到对法律的有效运作,就必须通过市场机制对这种资源进行配置。用“供给——需求”的方法对法律的供给因素及供给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影响法律供给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状况和经济结构、政治、既存法律制度、法律价格、法律生产成本、法律供给技术水平、法律社会福利等,而供给模式主要集中在强制性供给和诱导性供给、粗放型供给和集约型供给之间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20.
“四五”普法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之一,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在的法律基础课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应当改进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着力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感情,使大学生树立对法律的信仰,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