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又到“两会”召开时。 今年的“两会”新闻摄影怎么才能搞得更出色?新华社摄影部准备参加“两会”报道的编辑记者年初就开始琢磨这个问题了。按道理和经验,“两会”年年开,许多记者和编辑都身经百战,大风大浪见的多了,很多困难得多的战役性报道都胜利地完成了,有些新闻照片还在全国的新闻评比中获奖,完成“两会”或其它战役性报道不是手到擒来吗?其实,问题的焦点不在于“完成”两字,而在于“出色”!自己给自己订的目标不同,压力也就不同。 如果有人问,在所有战役性报道中,就新闻摄影而言,最好完成任务的是什么?会议;那么最难完成任务,报道最难出彩的是什么?答曰,也是会议!说它容易,因为对这样的报道,谁也没给你规定发稿任务,也没要求你拍出什么样的精彩照片,会怎么开你就  相似文献   

2.
中国会出现优秀政治记者吗?一年一次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又结束了。说来也是我的一种“幸运”,从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始至今,我已陆陆续续参加了5次这种重要的“国会”报道。前几次,代表中风平浪静,大会按部就班,记者的新闻嗅觉似乎也‘丧失”了。而从去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始,民主气氛渐浓,整个“两会”  相似文献   

3.
蓝婧 《青年记者》2015,(10):38-39
人民大会堂北门到大会会场,约有百米,每年两会期间的人大全体会议,国家各部委的“掌门人”几乎都会从北门进场,因此,这条通道也被媒体人称为“部长通道”。这条“部长通道”是全国两会上各家媒体的必争之地。或是尖锐的问题、舆论的关切,或是部长们权威的回答、幽默的应对,很多都是发生在这条“部长通道”上。作为多次参加两会的记者,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发生在这条神秘通道的变化和记者们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在记者采访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发问:“哎,你当时想什么?”“哎,你有何感想?”几乎成了发问“模式”。采访对象是多种多样的,而记者的发问绝不应是“千人一腔”。如果见了谁都是“想”呀、”感想”呀那句老话,不但自己抓不住“活鱼”,而且被采访者会反感的。中国女排获四连冠时,有记者问郎平:拿下四连冠你是怎么想的?郎平说,我想睡它三天;棋手聂卫平战胜日本高手后,有记者问,你是怎么想的。聂卫平说,什么也没想,下棋时只想下棋。口头访问是一门艺术,也是记者采访的基本功。基本功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1984年  相似文献   

5.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我明白了。现在,记者招待会“遍地开花”。连一个小饭馆开张,也可以开个记者招待会。有的记者  相似文献   

6.
至今仍记得到报社面试的那一幕。那天上午,我准时走进一间办公室,忐忑不安又故作镇静地看看其他几位,连我一共四个。不一会,进来一位老记者和蔼地与我们交谈,其他几位立刻叽哩哇啦地说成一片,仿佛已是面对考官。我便有些自惭形秽,“笨嘴拙舌的还想当记者!”还好,第一个就叫到我,长痛不如短痛,行不行总得过这一关,我怀着些许鸡充凤凰的歉疚走进考场。 还好考官并没有问我“你觉得自己适合当记者吗?”一类眼下挺时髦的问题,考官只是问,“你为什么想当记者?”这不用瞎编,也不必自诩,我放下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和“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评委,我深知写好新闻之难,中头奖之不易!然而,由《新闻出版报》总编室主任孙月沐和李东生、孙伟华两位记者联合采写的《“两会”“四短”新风扑面》一文,却轻而易举地在全国人大好新闻评选中得了一等奖,这其中的奥妙的确值得总结,引入思忖。依通常情况而论,参加“两会”报道的记者易于抓到中奖的“活鱼”。因为,他们整日“游动”在“两会”的“海洋”里,“含金量”较高的新闻线索便于捕捉。可是,孙月沐等人并非驻会记者,那么,他们为什么能“首发命中”,而且能够拿到数额有限的一等奖呢。  相似文献   

8.
作为陕西日报记者,我连续五年随陕西“两会”代表团赴京采访,亲历全国“两会”新闻战,可谓是“惊心动魄”,那种紧张激烈的“高速连轴运转”,常常令我在每次大会结束后好多天还缓不过劲来。 回想静思,在每次“两会”间的十几天里,我平均每次接待来陕西代表团采访的国内外记者都在三百多人次以上,其次还加班向陕报写新闻稿二十篇左右。尤其是今年会上涌起的西部大开发热,陕西代表团成为众多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来团采访的各路记者达六百多人次,陕西代表被采访的报刊、电台、电视台频频刊播,形成“西部热”带来宣传“陕西热”…  相似文献   

9.
做为一个记者,过去,我在面对每一个新出现的客观事物时,都会在心中自问:“读者关心此事吗?”现在,经过多年的新闻实践和反思,我深切地认识到,仅仅问这个问题是不够的,作为一个负责的新闻工作者,还应该再问一个问题:“读者应该关心此事吗?”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有些事物刚一出现时。并不能立即引起多数人的兴趣,但这些事物却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新闻工  相似文献   

10.
据说给编辑、记者规定创收任务,是许多新闻单位近年来采取的一条“搞活经济”的措施。这种做法可取吗?要编辑、记者“创收”,势必影响搞新闻报道的精力,也容易促成“有偿新闻”。我给你写新闻报道,你给我赞助经费。这样“稿钱交易”就难于避免,“出钱就报道,不好也说好”。稿钱交易,还使得一些人以稿谋私,腐蚀新闻队伍,损坏新闻单位形象。  相似文献   

11.
每当公共或正式场合,我和我的同行们掏出“记者”名片交换的时候,我郑重或自得的神色背后都藏着虚弱或羞赧。我常常反问,我,还有我的这帮同事,是真正的、完全的记者吗?我们的工作方式是真正意义的记者吗?冷静思忖,我觉得,我们的“记者”,充其量不过是1/3。抛开“自由职业”的概念不说。我们遇到的第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会出现优秀政治记者吗? 一年一次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又结束了。说来也是我的一种“幸运”,从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始至今,我已陆陆续续参加了5次这种重要的“国会”报道。前几次,代表中风平浪静,大会按部就班,记者的新闻嗅觉似乎也“丧失”了。而从去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始,民主气氛渐浓,整个“两会”由于代表们的民主要求而趋向生动、活跃。被国外舆论称之为“举手机器”的中国式人民代表中,开始有人对主席团已经通过的决议、议案有选择地赞成、反对、弃权,并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着高坐于主席台上的中央领导人陈述自己的反对意见,这标志着中国的人民代表正在走向真实、走向成熟。新闻本体的变化,使采访“两会”的中国记者也一反常态,变得愈加活跃和主动。我们曾为此而沾沾  相似文献   

13.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  相似文献   

14.
“标题新闻”是何时兴起的,我没有注意到.现在许多报纸都刊登“标题新闻”,才引起了我的疑问:“标题新闻”是新闻吗?或者问:什么样的标题才能构成新闻?  相似文献   

15.
侃吧     
记者也许问,什么叫快乐?我可以借用艾青诗人的一句话:“请问开花的大地,请问解冻的河流……。”——温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诠释快乐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前年3月的一天,我到南京采访,无意中听到人们在议论一件事:“涟水县的两个农民还挺胆大,居然敢告公安局!”“那不是瞎告吗?他就是再有理也赢不了啊。”“他们是冤枉的,这父子俩不但被人打了,还被公安局拘留,你说,他们能不告吗?”当我不解地问其原因时,他们告诉我:“这父子俩因家里人被欺,去找公司党委书记评理,书记理屈词穷,先动手打了人。而当地公安局认定这父子二人扰乱单位工作秩序,父亲被拘7天,儿子被拘10天……。”我想《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在全国刚刚公布实施,农民告公安局这件事,很可能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但当我询问开庭的日期时,一位  相似文献   

17.
我真正走上记者岗位只有7个月时间,但很幸运的是,我参加了春节北川新闻采访服务队、2009年山东省两会,2009年全国两会等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采访过欧阳中石、李谷一等名人,还有不少的市长、厅长。我那些还在大学里读书的同学总是羡慕地问我:“陈宏发啊,发儿为什么这样红?”。每当这时,我总会说,“因为,俺莱芜有。”  相似文献   

18.
刘鹏越  董宾 《新闻前哨》2014,(6):50-50,52
两会期间,空军报策划推出了“你提我问访两会”记者访谈活动,广泛征集基层官兵关于两会的热点话题,以及对代表的寄语心声,由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对9名空军基层人大代表进行访谈.  相似文献   

19.
每当公共或正式场合,我和我的同行们掏出“记者”名片交换的时候,我郑重或自得的神色背后都藏着虚弱或羞赧。我常常反问,我,还有我的这帮同事,是真正的,完全的记者吗?我们的工作方式是真正意义的记者吗? 冷静思忖,我觉得,我们的“记者”,充其量不过是1/3。抛开“自由职业”的概念不说。我们遇到的第一大问题,是不得写我认为很有意义,对社会也有意义的东西。我曾捧着“请参加工作”的会议通知来到神圣的会场,但会议规定记者只许开会而不得发出新闻(新闻是由一家单位以通稿发出的)。当一个记者参加会议,有所思、有所得而不能写的时候,无疑是痛苦的。还有,我曾被客气地邀请参加某机关新任主要负责人同记者的见面会。这场合对于记者了解该负责人  相似文献   

20.
经常有学生问我:“学新闻,未来还有出路吗?”我理解问话隐含两层意思:其一.今天已是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有人说是“全民皆记者”),在此情况下,新闻人还有优势吗?其二,高等学校的文史哲经法等文科专业甚至是理科的毕业生。也能进入新闻媒体,其中不少人在记者编辑岗位上工作游刃有余.新闻院系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有优势吗?一些同学思前想后.总觉得很迷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