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人匣过,然后能改”的翻译,现行的一些图书众说纷纭。1.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和上海教育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古诗文对译与详注》等参考读物是这样翻译的:“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张世礼先生在1999年第11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又是这样下结论的:“综上所述,‘人恒过,然后能改’中的‘过’.是名词用作动词,但不能解释为‘犯过失’,而应解释为‘良省过失’或‘悔过’,  相似文献   

2.
关于这句话的译注,潘正奇同志举了四种译句,均认为不当,他认为这句话是转折关系的复句,并译为:“人难免常常犯错误,(但犯错误)以后要能够改正。”这样译注,我也不敢苟同。我是这样认识的:如果把这句作为转折关系复句来看,就与这句的上下文  相似文献   

3.
4.
你是一个天才“阴谋家”,自称“诸葛二世”,你来无影,去无踪,神龙见首不见尾,据说你是我们班上众多“军事政变”的“军师”。不过“马有失蹄,人有失手”,因此,你常常“受训于东窗事发之际,穿梭于办公室之间”。每每进了办公室,老师都因你的一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就笑眯眯地“恭送”你回营。你的理想是做一名出色的军人,希望你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军师。你常说:“臣本布衣,躬耕于‘方田’之上,不怕四面楚歌,让人草木皆兵。”一方棋纸是你的乐土,颗颗棋子儿是你的玩伴儿,同学们都羡慕地称你是“小棋圣”,在学校的象棋大赛中,唯你能…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五册《孟子三章》中,“人恒过,然后能改”一句,课本未予注释。各种资料为此加以译注,大致相同。摘录如下: 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一个人错误常常发生,然后才能改正。3 一个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4 一个人常有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五册《孟子二章》中的“人恒过,然后能改”一句,有的资料解释为“一个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潘正奇同志在《关于“人恒过,然后能改”》一文中认为上述解释不妥,将此句译成“人难免常常犯错误,(但犯错误)以后要能够改正”。这种解释有见地,但仍有不合文意之处。  相似文献   

7.
8.
读了潘正奇同志《关于“人恒过,然后能改”》一文,(《四川教育》1985.12)有所启发。他指出了某些资料对此句译注的错误,并指出这种错误导致的恶果,是有创见的。但我认为译为“人难免常常犯错误,(但犯错误)以后要能够改正”也欠妥贴。因为如果把“常常犯错误”也看成是难免的,那些常常犯错误的人就很可能以此为借口为自己开脱。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是卓越的诗人,学者,戏剧家,考古学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他一生中翻译了国外大量的文学作品以及政治、经济、哲学和自然科学专著.他对翻译有独特的见解,提出了许多翻译观点,如“翻译是媒婆,创作是处女,处女应该加以尊重”,强调译者的翻译动机与责任感.然而他在翻译方面的成就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尽管一些翻译史著作对他的翻译活动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整理收集,关于郭的翻译的研究做的远远不够。只有用新方法,才会得到更有意义的发现.  相似文献   

10.
11.
“学生作文能不能虚构?”关系到如何准确、全面地理解《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的“从实际出发”的问题.“从实际出发”不是一句抽象的教条.不能这样认为:学生作文若有超出其本人生活原型之处便是不真实、不实事求是了.“实际”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出发”是说从这存在着的现实开始,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为此,学生初写作文时要求他们写“耳闻目睹”(甚至更强调“目睹”)的事,这是必要的,只有从这儿开始,才可能根据自己的真切感受,写出较为感人的文章来.我们说“从实际出发”正是建立在这个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12.
建国50多年来,作教学变化不大。比如作批改,一直要求语老师对学生的作必须精批细改,而这种批改又一直收效甚微。早在20年前,叶圣陶、吕叔湘两位老先生就同时呼吁:“他们(指叶老所结识的语教师——引注)得到的体会跟我相同,都认为改作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前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中,"以今律古"或"以古限今"的现象同时存在,混淆了语言的古义(或语源义)与今义,都违背了语言历史发展规则.语言是在历史上发生、发展的,对语言现象,特别是语义(词义)的认识,要注意到两个方面:阅读和注释古代文献应因古文以求古义,切不可"以今律古";在现代语言的使用上也不能"以古限今".尤其是对现代汉语词义的理解,要更多地关注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