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身份是一切社会形态中个人或群体所具有的社会特征和基本社会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身份随着政策的变化先后经历了翻身农民、国家农民、社会农民、新型农民等发展阶段。农民身份的变迁主要是由党的农村政策和实践决定的,是国家法律制度等规定和安排的结果。透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政策中的人本实践,对于新形势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培育新型农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和梁漱溟都对农民身份有着深刻的认识,其中,相同点体现在农民人数多、生存条件统一以及生活负担沉重等观点的一致性上,而不同点则体现在对于农民思想个性、社会结构和社会地位方面认识上。比较两者的异同点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农民这一社会阶层,而在特定的时代下对农民社会身份的认识则是体现了其在一个农业大国中的根基性的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对于农民阶层的联合并最终获得革命的胜利也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中寻找农民群体的社会定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央政府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现代社会治理理论也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农民是农村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参与者,但在传统社会,受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农民身份长期遭受污名化待遇。农民身份污名化体现的是封建社会及其思想影响下的一种社会不平等,是公民权利不平等在社会职业身份上的体现。对此,大家要从思想观念、经济发展和政治参与等方面入手进行农民身份的去污名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由于违背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出现了城郊农民市民化现象。身份的变化,带来了其社会权利、生产生活方式、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的转变,然而在改变过程中不乏许多被动接受市民身份的群体。  相似文献   

5.
James Paul Gee认为人们使用话语实际上是在创建或重构社会身份、社会活动和社会机构。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语网民们是如何通过网络话语这一种广泛的社会文化活动,表露、建立和识别自己的社会身份和态度。  相似文献   

6.
学科制度的变化趋势是由学科内部的知识行动者来界定的,特定领域的学科知识是该领域学者范畴化的基础。比较教育学者在范畴化过程中围绕学科内部知识的争论出现了社会认同和认同解构两种相反的趋势。认同解构的必然结果是认同重构,当前,随着比较教育学科内部知识结构的发展、学科知识生产方式在相关学科中的广泛运用以及学科之间边界渗透性的加强,比较教育学者的身份重构方式体现为比较教育学者的交叉群体资格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7.
社会身份突显性是指那些特定的社会身份在社会情境中启动的可能性。研究表明,通过启动的方法证明了人的多重身份能够促进或者阻碍人们的认知表现。关于自我的研究从自我参照效应扩展到了群体参照效应,社会身份对群体参照效应的影响也表现得尤为明显。本文分别对自我参照效应和群体参照效应的含义、实验范式、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对照分析,特别是对社会身份对群体参照效应具有的特殊影响进行了阐述。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从实验材料、实验范式、因变量指标、被试选取及解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内容上改进,以期丰富和发展这一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8.
调研发现,广东省农村幼儿教师社会地位较低,主要表现在工资收入低、社会声望低、非专业人形象和专业自主权缺乏。幼儿教师社会地位较低的事实对广东省农村的幼儿教育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离职或转行、招不到优秀毕业生、教育质量较差等。重构幼儿教师身份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必然诉求。基于社会分层理论,可以从三个维度重构幼儿教师身份:幼儿教师是自然人;幼儿教师是知识人;幼儿教师是专业人。三个维度,不可须臾相离,共筑农村幼儿教师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9.
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扩大就业——这是一个缺乏根据的悖论。我国社会结构变动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动,工业化中仍保留着庞大的农民群体,农民队伍未发生分化,此乃当前我国农民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此,必须尽快创新一种推动农民身份变革以逐步减少农民的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农产品的商品性需求乃至整个市场需求,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扩大农民就业。  相似文献   

10.
刘琼  刘虎 《世界教育信息》2010,(7):64-66,79
在当代社会,身份远未消失,而是被重新界定和建构。身份问题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而把身份问题与教育联系起来的研究却少之又少。事实上,授予身份并影响社会地位分层是教育一种十分突出的功能。其中,课程内容蕴涵身份等级,不同课程授予不同身份群体,这强化了学生原有的身份特性,也就是说,课程本身发挥了社会筛选功能,甚至直接变成社会分层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政策是我国政府协调平衡城乡利益关系的基本工具,在价值指向上应当以平等性和正义性为利益取向.作为政府公共政策的一部分,"三农"政策合法性的社会基础源于农民的政治认同和支持.社会转型期,"三农"政策遭遇合法性危机,根本原因是农民政治参与权利缺失和社会公正原则被忽视.解决矛盾、化解危机的最终路径在于以公正为价值导向,重构农民政治参与这一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13.
Through ethnographic fieldwork conducted at a Beijing public school,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how rural migrant children in China negotiate and construct their identity vis-à-vis the school’s local children. Building on social identity theory,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rural migrant children develop a strong non-local group identity as a response to the Hukou-based social policy and the occupation-based social hierarchi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Such an identity helps migrant children combat a sense of inferiority that is reinforced by their daily interactions with the socially and economically more advantaged urban peers. However, this group-based identity forestalls intergroup contact and prevents the migrant children from successfully integrating into Chinese urban society.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和重点。作者通过近10年来对三农问题的系统研究,结合近两年中西部新农村建设情况实地考察的资料分析,针对如何解决目前新农村建设有关问题,提出了如下九条对策与建议:构筑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石;构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机制;建立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保障机制;制定全国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保障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和稳定供给;改善农民生存和生活环境;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建立农村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整体进程中最为深刻的层面。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大中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加快,在一些发达地区出现了景观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相脱节的现象,使农民市民化问题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实际上,城市社会空间形态的转变与农民市民化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不断地促进社会空间格局从分散布局到空间体系的构筑、社会空间流动从地域凝固到空间开放的催化、社会空间治理从政区分割到区域联动的形成;而这一系列重大变化正深刻地表明,农民市民化既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会进程,同时也是城市形态变迁的空间过程。  相似文献   

16.
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状况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教师的身份经历了由政治身份向专业身份的演变。文化资本与超负荷的工作承载使农村教师的自我认同度和社会认同度不高,直接影响到教师职业文化的继承与传递。政府要采取措施,实施均权的身份政策,尤其要通过提升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来提升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发展视野下中职教育免费的法理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以社会整体效益为目标,以公平为宗旨.当今中职教育实施免费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农村经济发展的维度审视,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供给,增强农民对农业的投资意愿,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的时代内涵是中职教育免费的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民弱势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期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地方的农民出现了返贫现象,城乡贫富差距呈再度拉大的趋势,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明显处于弱势。关注和研究农民弱势状况,分析农民弱势形成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有利于体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角色认知是身份认同的基础。新生代乡村教师开始或即将迈入"不惑之年"却遭遇角色认知的困惑,表征为行走在城乡之间的"边缘人"、身陷乡村却心寄城市的"异乡人"以及疏远乡村社会生活的"旁观者"。帕特南的社会资本与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具有高度的逻辑契合和深度的内在关联,是促进身份认同的重要资源。其中,互惠规范是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制度保障,社会信任是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心理基础,关系网络是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社会桥梁。基于此,建立"普遍互惠"规范、提升"单薄信任"水平以及拓宽"横向关系"网络,进而建构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不惑"的制度保障之路、内生动力之路以及现实效用之路。  相似文献   

20.
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征地农民生存现状堪忧,因此,改革现存的不完善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制势在必行:城市化进程推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制度规定合适的社会保障,和谐社会使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成为必然。针对此情况,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实现征地制度完善和有效衔接,以保障农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全方位保障为根本要求;转变农民保障观念,以提高保障水平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