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节选)一文,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相似文献   

2.
一封信被丢在了站台上。火车匆忙开走了。这封信长长地叹了口气:"唉——"站台上凌乱的脚步,谁也没关心过这封信的哀叹,继续凌乱地来来往往。有的鞋子踩过这封信,这封信叫喊,也没人听到。它无力地趴在地上,白白的信封被弄脏了。这封信感到心里一阵阵疼痛。当然了,这封信的心脏,是那张写满热情洋溢话语的信纸。怎么办呢?总不能就这么任人踩踏,没用地躺在站台上吧?这太可怜了,也太悲剧了。关键是,这也实在是对不起写信的人呀!它想。"我不是没用的废纸,而是一封有生命的信。"这封信说出自己的心声。  相似文献   

3.
《报任安书》让我们正面感受到作为一代史官的司马迁那傲然不羁的风采.在《史记》与名节中,司马迁选择了《史记》,用实践诠释了他的生死观—不朽理念.“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完成了史家之绝唱,也就成就了他的永恒.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存在着两种生死观,一种是“士可杀不可辱”的生死观,这种生死观追求个人道德、个人气节的冰清玉洁以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尊严的神圣不可侵犯,这种生死观以屈原为代表。另一种是“忍辱以求生”的生死观,这种生死观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为了人生价值的实现,有时不得不使自己在精神尊严等方面忍受让人难堪的耻辱,这种生死观以司马迁为代表。司马迁含冤忍垢写作《史记》,正是对其生死观的躬亲实践。司马迁是伟大的,他的人生遭际是令人同情的,他的生死观所包含的真理内容是令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我们解读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一个切入点。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有作者不幸身世的诉说,也有对“发愤著书”原由的阐释,更有对生死观的全新理解,这些也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节选)一文,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这是一篇用血泪写成的至情文,一字一滴泪,一句一滴血,段段唏嘘欲绝,它是被侮辱被损害者的血泪控诉,是不屈不挠者对黑暗社会的传檄声讨,是伟大民族精英在身处残秽中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宣言!文章催人泪下,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堪称是一篇千古奇文。学习此文,让我们走…  相似文献   

7.
南之辉 《广西教育》2012,(16):19-19
前不久,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一名本科生致信校长李培根,质问"文科生学数学,有什么用处"。这封信让"文科生该不该学数学"成为热议话题,也让文科生的科学素养问题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文科生该不该学数学?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刘秀敏  彭薇 《文教资料》2011,(19):103-104
司马迁、班固"游侠观"的差异是多方面的,表现在游侠的定义、精神内涵、游侠在社会上的地位作用及作者立传目的等方面。而造成这种种差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社会背景的不同、史家个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和个性品格,也影响到他们的史学观。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历来被认为是汉代抒情议理散文的代表作,后人评价说:“慷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又直与《离骚》对垒”。对这封书信体散文的主旨,历来也一直认为是司马迁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但如果把这封书信放到汉武帝和司马迁当时的根本对立冲突背景下去了解,我们就会惊异地发现:这封信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读了,它其实不是写给任安看的,而是写给汉武帝看的;它其实是司马迁向汉武帝发出的一封宣战书或挑战书。  相似文献   

10.
咱们是好友     
贺芯蕊 《班主任》2013,(8):60-60
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备课,随手打开人人网,突然,桌面上弹出一条信息:"赵×申请加您为人人好友。"我一愣,赵×?这是我新接班的学生啊!我下意识地看了看表,11点10分!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此时,应该正上第四节课啊!赵×居然胆敢上课玩手机?还敢在这个时候加我为好友?这不是公然挑衅吗?我腾地一下站起来,恨不得立刻冲进教室把他"揪"出来。  相似文献   

11.
爱是什么?     
这是一位年轻女子写给好友的一封信。她们都受过感情挫折,但两人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虽然这封信并不能把“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解释清楚,但也写出了作者真切的心情,不妨一读。  相似文献   

12.
金殿雷 《考试周刊》2012,(40):27-27
一、"互见法"的内涵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而且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其思想意义是和司马迁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密不可分的。司马迁为了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主人公的形象,"把历史事件或人物活动分散在数篇之中,令其参差互见,详略不同,彼此补充",这就是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其运用之妙,"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  相似文献   

13.
《老子》关于生死观的论述,凝聚了老子对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和意义的深层次思考。今天,我们反观其生死观有助于引导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同时丰富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简评】 男同学给自己爱慕的女同学写了一封信,这封信该叫情书吧。作为一个有自知之明的女同学,回了这封信。这封信该怎么写呢?这是我们所关心的。于是,便想着读下去,一探究竟。章有了可读性,也就为赢得读的好评打好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姚霖 《考试周刊》2011,(17):44-47
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可谓两汉史学的"双子星",也是中国史学史的两座高峰。一直以来,"马班异同"都是史学界的"永恒课题"之一,而《项羽本纪》更是史学界争议的焦点:有学者认为项羽只是一介"僭盗",不足以立纪,只能列传,而有学者则提出了相悖的观点。这一争议在史学界已存在多年,却仍未有定论。本文从本纪体例、作者写作意图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阐释,并对前人的研究作相应的补充论证,以证明司马迁为项羽立纪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青虫之爱     
好友不论见到什么品种的虫子,都极害怕。许多年过去,她见到虫子却能神态自若。她到底是"怎样重塑了金身"呢?我有一位闺中好友,从小怕虫子。不论什么品种的虫子都怕。披着蓑衣般绒毛的洋辣子、不害羞地裸着体的吊死鬼、一视同仁地怕。甚至连雨后的蚯蚓也怕。放  相似文献   

17.
世说新语     
有QQ没有360?在两大公司利益的争夺中,用户最终成了"被劫持的人质"。——360安全卫士和腾讯QQ之间的"战火"愈演愈烈。11月3日,腾讯QQ突然发布"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  相似文献   

18.
娄楠楠 《文教资料》2010,(19):167-168
《史记·屈原贾生传》和《汉书·贾谊传》都有对贾谊的记述,但出现一些较大的差异:司马迁重视贾谊"同死生,轻去就"的精神,但对于其政治方面的记述过于简略;班固则重视贾谊政治方面的成就,而忽略其精神方面的贡献。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文章作者就司马迁和班固的家庭出身和个人经历这两方面进行探究,并且由此进一步寻找这些因素对于现今高中历史教师如何上好历史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一文的末尾塑造了田父和乌江亭长这两个看似可有可无的小人物。一般认为,田父和乌江亭长的出现及其言行是司马迁的随意之笔,或仅认为是作者给项羽的生命设计了一个合理的终结,有时也对太史公在这一人物刻画方面有曲解的倾向或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本文认为以上看法对司马迁叙述的这一细节在认识上有不足之处,因为,这样只注意到了文章表面的叙述,却忽视了作者在这两个人物背后隐含的思想与强烈的情感。正确地认识这种思想与情感,对读懂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及其创作思想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论述,集中表现了司马迁对生命价值的体认.司马迁的生命观是唯物主义的,它既是历史深层积淀的结果,又是对历史深层积淀的反思.正是由于司马迁勇于正视死亡的存在,并把死亡视为生命主体激烈的生的一部分,加之司马迁特殊的人生遭遇,致使<史记>始终贯穿着生死对抗的主题,从而表现出强烈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