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津同城化,是由高科技公交化高速轨道交通引发的一场中国城市及城际关系的革命,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共同体建设最重要的综合成果之一。京津同城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真实结构,已成事实。因此天津城市文化建设也必须建立在这种环境意识和语境意识上思考,这种思考不仅是适应同城化、发展同城化的需要,也是提升津城文化竞争力,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异化与归化从语言与文化两个层面考察译文在源语文化,源语语文规范与目的语文化,目的语语文规范的翻译取向,是文学翻译批评的崭新视角,本文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分析探讨了在翻译中如何把握汉语四字结构运用的度,提出在语言层面上四字结构归化的度可稍大一些,在文化层面上四字结构异化的度稍大一些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容要在实践和文化两个层面上展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不仅是个实践命题,也是一个文化命题。作为文化命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要求。只有将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问题域”,才能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丸中国化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实践不仅具有(非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意义,而且具有认识论功能。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一切形而上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特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不是直接结合,而是实践本体论意义上的辩证结合。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的取舍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作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重要中介。从实践本体论意义上反思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作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真实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文化变迁的涵义和表现形式作了简要的探讨,重点分析了人口迁移流动对文化变迁的影响。不仅分析了人口迁移流动对文化涵化、互化与融合的影响,而且分析了人口迁移流动对文化冲突与整合的影响。关于人口迁移流动对文化变迁的影响的分析,文章不仅分析了影响的作用机理和过程,而且从人口迁移流动的不同类型分别进行了影响分析。文章最后提出了人口迁移流动对文化变迁的影响趋势。  相似文献   

6.
骈文在南北朝时凝结为一个美文学的象征 ,其文体语言结构 ,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规范的仪式 ,也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形式 ,表征着汉字的意化特征和骈文“文”的属性以及中国文化精神 ,有其形式的自足和完满。这种文体语言结构同时受时代精神、时代情绪、社会审美风尚 ,诗性的高涨的影响 ,从而凝结为一种士人文化精神的符号 ,使骈文逐渐走上诗化 ,非功利化和程式化 ,导致骈文不仅有一种不断追求语言新形式的动力 ,同时为其自我否定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张东瑞 《文教资料》2007,(10):114-115
语言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体现。英语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古英语时期英国的基督教化是英国历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仅在各方面影响了英国的历史风俗和文化生活,对英语语言的发展同样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下面本文将从采用拉丁字母表的影响,英语词汇,对英语文学的影响三方面浅析英国基督教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余冬林 《文教资料》2013,(34):52-53
夏朝的文化渺渺茫茫,历史文献亦不足徵。殷商时代,不仅已经把神秘力量神格化,而且已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神的系谱。周灭商后,继承了殷商文化的一绪,同时也具有显著的西部特征。周人完成了祖先神与至上神的二元化革命。周人的伦理政治孕育了民本主义思潮的萌芽。这种人本主义思潮的萌动,更鲜明具体地体现在周公制礼作乐上。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完成了从神本走向人本的过渡。  相似文献   

9.
人类文化的共性铸就了英汉隐喻中的相似之处,中英文化各自的特性又造成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理解隐喻本身的意思,更要深入学习隐喻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文化再生产:我国教育的城乡差距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不仅具有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还有再生产原有秩序的功能。早期教育和文化环境的欠缺,学校教育与考试内容的城市偏向,使得农村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文化上的劣势,加上农村在师资与教育条件上的弱势,大大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业成功的机会。这种文化的再生产,使大量农村孩子被教育而淘汰,造成农村孩子低社会地位的再生产,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与强化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1.
《广西教育》2007,(7B):7-7
曹明海、史洁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上撰文提出了语文教材文化建构的三种模型:第一,人本化教材。所谓人本化教材,就是由知识本位走向人格本位,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角度,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与发展,促进学生文化人格的建构。从教材结构的角度来说,应当摒弃过去按照知识能力结构的逻辑来组织教材内容的非科学的模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学校文化建设是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措施。近年来,我国许多学校的文化建设走人了虚幻化、形式化、纸面化的误区。这些误区源自于人们对学校文化的要素和结构缺乏清晰的认识。从要素上看,可以从形态和载体两个角度对学校文化的组成进行细分。从结构上看,可以将学校文化结构分为无生命的几何模型和有生命的树模型两类。生态树模型对学校文化的要素和结构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描述,对于克服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误区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回族作为以伊斯兰为民族文化根源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伊斯兰教的内化与对汉族文化涵化同时发生而联系又紧密的特点。回族服饰具有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二元一体的结构特点,在伊斯兰文化语境下又体现出宗教文化的象征性。伊斯兰教的内化和汉族文化涵化构成了回族服饰文化的核心和其演变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在施拉姆的理论视域中,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并且前者在本质上占据主导地位.上述理论判断消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质性规定,过高估计了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理论地位,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为以传统文化取代、改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从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理论构架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功能经历了从形式向内容的转变,并且上述功能的发挥必须将传统文化置于基本国情之中才能正确加以把握与理解.  相似文献   

15.
南京博物馆群的诞生与发展不仅折射出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变迁,也蕴含着苏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本文梳理了南京博物馆群从富商强国到历史文化保护,再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构建互动城市文化空间的内涵与功能上的变化,指出南京博物馆群的诞生发展虽与西学东渐思潮交织在一起,但却在逐步走上中国化、本土化和地方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周室和列国的卿大夫对前代的书面文献进行搜集、考订与编纂,将口传文献书面化、系统化,并在政治文化实践中不断地引证和重新阐释,从而确立了其元典的地位.卿大夫的文献整理活动不仅改变了前代典籍行将散佚的厄运,而且还促成了元典的生成.这一过程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文化精神与民族性格在春秋时期的定型,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内卷化:农村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卷化理论为农村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我国农村教育长期以来在功能发挥、目标定位、改革方式及观念文化层面延续着内卷化的机制,这是形成城乡二元结构,并使之愈演愈烈的更隐蔽的因素.在推进农村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注意由内卷化所产生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过程,是一次全方位的变化过程,不仅包括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和生态方面,更体现在文化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关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根据自身独特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实践的需要,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能够促进传统文化中现代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文化生活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文化生活呈现出多维存在、多元化表达的特点,在存在形式上,日常性、节令性与应事性三种形式互补,在表现形式上,宗教文化、地方性戏剧、乡土性娱乐、迷信文化等多元共存,出现了宗教文化日常化、戏剧文化节令化、迷信文化应事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千年以来,俄罗斯的社会发展经历了六次重要的社会转型,以国家定位、治理体制和社会结构三者的关系为主线通过梳理和对比分析,认为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历史轨迹表现在:第一,治理体制与社会结构之间一直存在着无法弥补的张力。因此其社会转型具有“突变”性。第二,社会发展道路上存在着“西化”与“东方化”的矛盾。这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治理体制的“东方化”和现代化实现路径的“西化”矛盾,二是文化的“西化”与社会结构的“东方化”矛盾,因此其社会转型存在着“西化”与“东方化”摇摆不定性特征。第三,在国家定位上存在着帝国意识膨胀与自身实力欠缺的冲突。也就是通过国家资源的垄断而导致的形式上的强大缺乏社会后劲的支持,因此其社会转型存在着间断性与跳跃性共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