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的"原点"就是"正心修身","终点"就是"平天下"。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把德育的"终点"亦即"平天下"作为德育的"原点",把诸如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给学生灌输了许多形而上的东西,而把真正的德育"原点"亦即"正心修身"凉了起来。庄子说"万物有成法而不说",德育也有自己的"成法",也有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想抛开"成法"而直接迈入"终点",那是违"成法"之举。  相似文献   

2.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热爱教育,先后做官14年,但讲学却达50年之久,而且始终不倦,堪称“宋代孔子”。他的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论述,对今天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仍有借鉴价值。在教育目的方面,朱熹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他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明人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教育方法上,他用…  相似文献   

3.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素来是儒家哲学人生目的。宋代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的著作《太极图说》、《通书》,对“诚”意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讲究四世同堂、五世同堂,从中追求天伦之乐。中国人的逻辑顺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齐家,然后治国,再平天下。它讲共体。所以儒家的那个“仁”字是“两个人”,就是干任何事的时候都先想到别人。如果儿子做任何事情都能想到父母,这就是仁。父母做任何事情能想到儿女,也是仁。倘若不但想到父母,还想到非血缘关系的人,那就是更大的仁了。  相似文献   

5.
古人讲: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官要先做人,做人要先修身。那么,作为一名现代校长,又该如何修身养气呢?笔者认为,应该去“六气”,养“六气”。 一、去邪气,养正气 当前,一些校长邪气太重。有些校长俨然是一所学校的“霸主”,话如“圣旨”,说一不二,不可更改,做出的事情不容置疑,错误地把自己凌驾于广大师生之上;  相似文献   

6.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题记  相似文献   

7.
朱熹学问以“天理”为本体,故而其工夫结构呈现出“天理”为圆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由外向内,继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向外的特点。陆九渊另辟蹊径指出“心即理”,将工夫的焦点置于“心”中,呈现简易透彻的特征。在此之后,王阳明认为朱熹的工夫结构有“支离决裂、错杂纷纭”的忧患,陆九渊则缺乏细致,谓其“只是粗些”。故而他在“万物一体”的视域下将工夫的境界、方法、过程三面统于一“心”,构建心体意用的哲学理论,主张工夫应以“心”为本,“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本源,还是个体工夫的起点与终点。所以做工夫无需向外格物,仅于心间“诚意”即可。诚得其意,自体会心体“良知”鉴空衡平,再将其推至事事物物,即无入而不自得,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由此将儒家工夫论推至顶峰,为儒学的继承开新提供了原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家政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说。两干多年前孔子就精确阐明了个人修养、管理家庭与培养治理国家人才的关系和重要性。这是我国古老的家政学说,至今也不过时。  相似文献   

9.
我校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灵魂和主线,创新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发并开设“清廉人生”校本德育课程,从铸造学生“清廉人生”这一基础入手,以课程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实践为重要途径,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正心为本,取法乎上,力行近仁”的理念和策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彰显了品德教育的育人魅力。古人云:“君子不可不修身”、“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  相似文献   

10.
朱熹的《大学章句》将大学之道落实为"明明德"的内修外推过程,以"明明德"为根本,贯穿三纲领的始终。八条目与三纲领相对应,明明德也就是修身的内在表现。在实现止于至善的过程中,要按照八条目的近道顺序进行,即达到"明明德于天下"需要按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  相似文献   

11.
谢洁茹 《中国德育》2008,(11):19-21
“大学之道,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功能的实现,需要培养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人。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不仅注重知识传授和科学研究,更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为目标。在人的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素质中,道德素质是核心,为此,高校德育的发展和改革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为了解决高校德育存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12.
德育:从无视生命到激扬生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育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真义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德育具有生命性,生命既是德育的原点,亦是德育的终点,德育是直面生命的活动;当代德育无视生命:漠视生命的尊严,压抑生命的自主,忽视生命的体验,曲解生命的意义;时代要求德育激扬生命,即尊重生命的逻辑,引导生命的建构,体验生命的律动,提升生命的意义,从而回归德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13.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热爱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影响着宋以后的中国教育。朱熹始终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他说:“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他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从日常生活、从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所谓教学生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相似文献   

14.
刘芳 《湖南教育》2008,(5):40-40
一、重视文学教育:时代的选择自古以来,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范本就是以经史子集为主体的古代文学素材。我国古代所进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教育,其中蕴含着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文素养教育,实际上主要就是通过文学教育这一教学平台来实施的。时至今日,学校的人文素养教育,有教化作用的还是广泛的文学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一、中外教育家谈家庭德育早在我国古籍《周易·家人》封辞中就提出:“教先从家始”,“丕家而天下定矣.”在《礼己·大学》则更明确指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把齐家作为治国的先决条件。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认为,家庭德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儿童、少年、青年的健康成长.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  相似文献   

16.
“我很在意能教40年书。到2016年退休,我就有40年教龄了。40年,我得培养出多少学生啊!”邢军老师说到此处,那份作教师的幸福感溢于言表。“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份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品格,在邢老师的身上显露无遗。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的儒家很看重道德品质的修养,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中,尤其注重“修身”。他们认为,“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要治好家庭,先要治好自身,要治好国家,先要治好家庭.要使天下太平,先要治好国家。细察这一链条,我们不难看出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首先要“修身”。达到“治国、平天下”的至高境界,自然非常人所能及.而“修身”则是人的基本追求。  相似文献   

18.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书还是育人?这早已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了,但时至今日却仍然严重困扰着学校的教育和发展。中国传统哲学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修身、养家、治国、平天下”的贤才。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可见,无论是古代哲人还是现代伟人,育人是学校全部工作的核心,育人必始终把德育摆在教育的首位。  相似文献   

19.
两汉时期,是我国德育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把教学同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提出了“尊师重道、教学相长”的师道原则、“志在所学、务在立化”的学用原则和“强学力行,可以有为”的劝学原则,形成了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尚学德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学校的中心工作究竟是教书还是育人?这早已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了,但时至今日却仍然严重困绕着学校的教育和发展.中国传统哲学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修身、养家、治国、平天下”的贤才.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可见,无论是古代哲人还是现代伟人,育人是学校全部工作的核心,育人必须始终把德育摆在教育的首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