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漆苏 《科学学研究》2013,31(8):1191-1197
 以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专利侵权诉讼风险为研究对象,将企业专利侵权纠纷划分为默认、协商、诉讼和禁止四阶段,构建了企业专利纠纷发展动态模型。通过对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专利侵权案件实证研究,证明当两家企业处于同一、相似技术领域,发生专利侵权诉讼的可能性增加;伴随企业雇员增加、模扩大,企业之间发生专利侵权诉讼的可能性也显著增加;而主要作为被告的中资企业, R&D投入增强可能提升专利侵权诉讼发生的概率。提醒企业开展专利清查和专利侵权诉讼预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毛牧然 《科学学研究》2012,30(6):841-847
 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可以将专利侵权分为轻过错专利侵权和重过错专利侵权。如果将专利侵权过错分类制度移植入我国的《专利法》,就可以依据专利侵权的过错类型改进我国的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政策,再依据专利侵权的损害赔偿政策改进我国的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制度。通过专利制度价值分析后发现,新政策与制度较之当前的政策与制度能够更好地实现专利制度的正义价值、效率价值和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3.
专利间接侵权的概念是在保护专利权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些行为人为了避免直接侵权,其行为并未完全覆盖专利权利要求中所限定的全部技术特征,但却对直接侵权的发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专利法没有明确规定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但在专利司法实践中已审理了多起专利间接侵权纠纷案件。本文即从我国农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看农药产品间接侵权的认定。  相似文献   

4.
关于专利间接侵权的理论在我国已经争论了很多年。由于相关法律中没有对专利间接侵权作出规定,多年前就有人呼吁在《专利法》中加入有关专利间接侵权的规定。时逢第三次修改《专利法》,这个问题再次被提出。笔者认为,中国目前不存在应用专利间接侵权理论的环境和条件。下面简要介绍我国专利间接侵权理论与实践,并对目前中国的专利间接侵权学说作出法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专利侵权的全面覆盖原则为行为人侵害专利权而不担责留下规制缺口,专利间接侵权责任规则有助于打破全面覆盖原则对行为人责任追究的困局。近年来,基于司法实践的迫切需要,我国在司法解释层面确认了专利间接侵权规则。本文围绕专利间接侵权规则在体系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认为亟须对其加以制度重构和规则优化:一方面专利间接侵权的架构背景应当脱离共同侵权理论框架,使专利间接侵权成为独立的侵权类型,既有归责体系的二元化制度设计路径对于全面规制间接侵权行为更为有利,应当坚持采用引诱-帮助侵权两分的模式;另一方面应当优化专利帮助侵权和教唆侵权的规则内容,形成完备的专利间接侵权规制体系,以达到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法律和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6.
祝建辉  缪小明 《情报杂志》2006,25(11):34-36
当前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研究方法和适用范围迫切需要革新与拓展,从全新的经济学视角对专利侵权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根据专利信息的性质,从分析专利侵权人更容易逃脱责任这一特点入手,构建出全新的专利侵权的惩罚性赔偿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完善我国现行专利侵权赔偿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结合商业方法专利法律特征及一般专利侵权判定原则,对于商业方法专利的侵权判定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商业方法专利的侵权判定仍应遵循一般的专利侵权判定原则,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应当针对商业方法专利的特征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专利保护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我国,科技成果申请专利保护的比例非常低,专利保护成本高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专利保护成本的构成,列举出个体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及其影响因素;其次,分析了专利侵权成本的构成,认为其主要包括侵权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因侵权被发现后所要承担的经济负担;最后,从降低专利保护成本、增大专利侵权成本的角度提出了完善专利保护的11条建议。  相似文献   

9.
商业方法专利侵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判定商业方法专利授权后随之而来侵权问题,是我国接纳商业方法专利后面临的新课题。本文结合商业方法专利的特性,从侵权主体、侵权判定方法、间接侵权等方面分析商业方法专利侵权中的特性问题,并为我国商业方法专利的侵权判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资讯     
我国首批专利侵权保险保单在广东佛山诞生12月21日,记者在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的专利保险合作社启动仪式上获悉,禅城区100余家企业的逾千件专利已参与投保我国首批专利侵权保险,专利侵权保险正式成为我国保险领域的新险种之一。据介绍,专利侵权保险是由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经济促进局(知识产权局)具体指导,信达财产保险股份有限  相似文献   

11.
提交专利申请之后的后续程序包括:专利申请文件的实质性审查、对驳回专利申请的复审、专利权的无效宣告和专利侵权诉讼.一般而言,在专利权人就专利侵权行为人的侵权行为提起专利侵权诉讼之后,专利侵权行为人通常会对被诉侵权的专利提出无效宣告请求.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研发现网络交易中专利侵权案件数量大、特点新、处理难,仅依靠网络交易平台商难以遏制专利侵权,企业呼吁与行政机关共建对接处理机制。但我国法律制度中缺乏电子商务领域专利侵权责任的专门规定,且专利行政执法权限小、措施少,行政机关介入电子商务领域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有心无力。建议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借鉴浙江省电子商务专利侵权纠纷处理机制的经验,构建电子商务领域专利保护协作机制,促进电子商务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文专利侵权检索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文姗  赵海宁  翟东升 《情报杂志》2012,31(4):175-179,195
随着专利数量的剧增,专利侵权检索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目前专利侵权检索方法主要是以布尔检索为主,并且大多数研究是针对英文、日文专利进行的,对中文专利侵权检索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本文在研究中文专利权利要求书的特点及专利侵权判定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侵权判定方法,与以往的相似度计算方法相比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4.
以专利侵权诉讼为研究对象,通过以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间中心度、特征向量中心度来表征专利权人之间的诉讼关系,构建了专利侵权诉讼网络。以专利权利人在网络中的活跃程度和积极程度建立了专利侵权诉讼矩阵。并以近5年在美国IT领域发生专利侵权诉讼关系的21家企业为例,运用专利侵权诉讼网络和专利侵权诉讼矩阵综合分析,揭示了企业的市场地位。实例显示该方法有助于企业对自己和竞争对手在市场地位方面的把握、对企业的商业战略规划具有有效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专利侵权风险预警工作为切入点,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了专利侵权风险预警工作的一般范式,全面、系统地阐释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专利侵权风险预警的过程,重点介绍了专利与市场信息、产业信息结合动态评估专利侵权风险,构建了基于大数据视角的专利侵权风险预警模式,对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管理提供精准决策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专利权无效宣告与专利侵权诉讼采取分离模式的制度,在专利侵权诉讼中产生了现有技术抗辩制度,但是现有技术抗辩制度的适应并不能有效解决专利侵权民事诉讼效率低下以及当事人负担过重的问题,因而有必要在我国专利侵权诉讼中引入当然无效抗辩制度。  相似文献   

17.
专利侵权滥诉,是指专利权人在明知或者应知其所拥有的专利权并不真正具备专利性,而只是在形式上合法的假性专利权的前提下,仍然向法院起诉未经其许可而使用该专利技术者侵犯其专利权的滥用权利行为。专利权人明知其假性专利权而进行的专利侵权诉讼是恶意诉讼行为;专利权人在应知而不知其假性专利权的情况下进行的专利侵权诉讼属於过失诉讼行为。假性专利的恶意诉讼行为和过失诉讼行为都是专利侵权滥诉行为,专利侵权滥诉是滥用专利权行为之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企业发起专利侵权的目的以及对被诉企业的影响的分析,讨论了三个重要专利侵权诉讼发起时机与可能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企业在未成熟期建立企业专利战略防范和应对侵权诉讼风险的策略,并通过迈瑞与理邦的专利侵权纠纷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频频遭遇专利侵权指控的难题,本文提出在进入国际市场前应进行规避专利侵权风险的市场选择,该方法的法律基础是专利的新颖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以及时效性和地域性。本文以指控汉王侵权的Wacom的美国专利RE34187为例,通过分析其同族专利、同族专利的法律状态、专利审查报告中标注的引用的专利和其它文献,获得相应的市场选择。  相似文献   

20.
笔者通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11—2016年、适用法定赔偿案例、不同产业类型、不同类别专利的800件专利侵权案件中影响侵权法定赔偿数额的因素:侵权时间、专利类型、专利保护期限剩余时间、侵权专利数量、国别、侵权人个数、侵权人行为个数、专利是否实施、主观过错、侵权人规模、是否出口、产品价格等12个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得出:(1)各类产业的参考因素对侵权专利赔偿额的模糊灰色关联度存在较大差异。侵权行为个数、专利类型、侵权时间和侵权人规模对法定赔偿额的影响都比较显著。相反,国别、是否出口对法定赔偿的数额影响较小。(2)发明专利侵权赔偿额方面,专利是否实施具有最大的模糊隶属度,其次是侵权人行为个数、侵权时间、专利保护期限剩余时间等。对于实用新型专利侵权赔偿额方面,侵权人行为个数具有最大的模糊隶属度,其次是侵权时间、专利保护期限剩余时间、专利是否实施等。笔者希望该研究成果能为相关的职能部门或研究人员对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