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务院侨办副主任李海峰表示,中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战略国策,为广大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回国实现理想、施展才华,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2.
《留学生》2011,(8):4-5
7月17日上午,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办的“海星英才·创业上海”2011年华侨华人回国创业培训班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拉开帷幕。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任启亮、上海市副市长姜平等领导出席。  相似文献   

3.
由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主办的“海外华人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2月7日至9日在广东珠海市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国(包括港台)、印尼及韩国二十多所大学和学术机构的专家学或研究人员共八十余人,国务院侨办等部门有关领导,以及《光明日报》、《历史教学》、《华侨华人研究》等报刊的编辑、记也出席了会议。这是一次高质量的学术会议,专题讨论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4.
受国务院侨办选派,我于2012年3月1日飞往泰王国,担任为期两年的支教工作。我所支教的学校,位于泰国东北部的四色菊府,是华人居住的集中区,距曼谷千里,与柬埔寨、老挝接壤。这是四色菊府唯一从小学到大学的一贯制华人学校,由本地侨商为解决华侨子弟就学捐资创办,至今已有70多年办学历史。  相似文献   

5.
正值新旧世纪交替之际 ,由暨南大学主办 ,广州市侨办、广东省台山市人民政府及香港恒福集团协办的暨南大学“第一届海外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 0 0 0年 12月 6 - 8日在暨南大学举行。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英国 ,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地区和大陆的著名华侨华人研究机构的近百名学者和专家欢聚一堂 ,以“2 1世纪的海外华人”为主题 ,就华人移民、华侨华人与侨乡、华人经济、留学生与新移民、国际关系与海外华人等专题进行了探讨。广东省人大和国务院侨办的有关领导也到会表示热烈的祝贺。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收到海内外专家和…  相似文献   

6.
挪威的华人总数不多,算上留学生充其量也不会超过5000人(各类留学人员500余人).挪威华人社会中的各类华人组织很多,比较有影响的就有6个,他们分别是:挪威华人联谊会、挪威华人文体协会、挪威华侨互助协会、中挪友好协会、挪威华人基督教协会和挪威华人佛教协会,其中挪威华人联谊会是挪威全国最大的华人组织.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时代,来自海外各地的华侨华人学生回到祖(籍)国来求学的人数不断增加,我们应大力发展华侨华人学生教育,并通过成功的华侨华人学生教育凝聚世界侨心。成功的华侨华人学生教育应处理好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认真研究华侨华人学生的特点,全面把握华侨华人学生的思想状况。二是培养华侨华人学生的学校要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从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高度,把华侨华人学生培养好。三是要树立全方位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华侨华人学生对祖(籍)国的感情,从而起到凝聚侨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建立和完善慈善事业管理支持体系是华侨华人慈善事业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条件。建立慈善事业管理支持体系,应准确定位政府的职能和角色,多种社会力量协作。除政府支持外,侨属与民间组织的联络、媒体的推动与学界的研究也不可缺少。华侨华人慈善事业,须坚持民办本色,以市场机制为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慈善资源配置的作用,追求效率,以促进公益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神州学人》2008,(12):44-45
论坛构成 “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微电子专业论坛”(以下简称“论坛”)成立于2004年6月,是依托于“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FCPAE)”的全欧洲性华人科技专业组织。  相似文献   

10.
华侨华人研究是一门以特定人群为研究对象的学问。20世纪初,梁启超先生的《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掀开了我国华侨华人研究的序幕。二三十年代,热衷南洋问题研究的学者又发表了一些有关华侨华人的著作。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华侨华人研究只是一门不成规模的边缘学科。20世纪80年代至今,华侨华人的经济实力增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使华侨华人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华侨华人研究也应运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研究领域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等诸多学科的一门“显学”。但总体来看,我国的华侨华人研究还处在初级阶…  相似文献   

11.
《五邑华侨华人史》以世界华侨华人历史发展的大舞台为背景,着重考察一个有着重要国际影响的群体——五邑华侨华人的形成过程和个性,尤其是以五邑华侨华人的家乡为视角分析他们的行为特征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华侨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华侨华人蓝皮书》首发式”于8月15日在京举行,会上正式发布了我国首部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1)》。  相似文献   

13.
华侨华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此通过总结印尼的华侨华人政策在中国与印尼交流中的影响,从经济层面,包括华商网络、华人社团;文化层面,包括华文媒体、华文教育及挖掘两国共同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来论述华侨华人在中国与印尼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华侨华人是中印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14.
分析当前华侨华人研究存在的认识误区,认为研究者过于依赖现成的理论模式和概念工具,未能真正把华侨华人作为研究主体,忽视了对华侨华人具体生存环境与生存策略的研究。指出应在历时性的视野下,动态考察华侨跨国生存的历史过程,审视华侨与侨乡的内在历史联系,揭示侨乡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机制。同时倡导在未来的相关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继承以往的学术传统,系统收集海内外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建立华侨华人社会生活史研究资料库,建构以人为本的华侨华人社会生活史。  相似文献   

15.
妈祖信仰是东南亚华侨华人的主要宗教信仰之一。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妈祖信仰,具有道教性质,但也表现出某些佛教色彩。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妈祖信仰活动,在很多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华侨华人捐资办学的社会效应——以闽南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侨华人捐资办学,有其良好的社会效应。华侨华人通过新式教育实践,充当了教育现代化的先导,对社会变迁产生了积极作用。华侨华人捐资办学,可以形成一种特有的侨乡文化,促进向心力和认同感的产生。捐资办学促进了华侨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为闽南社会的良性发展营造了积极的外部氛围。  相似文献   

17.
华侨华人传统宗教及其现代转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根据东南亚有关国家政府和华侨华人社会对华侨华人传统宗教的界定和理解,着重从传统宗教信仰的实质、对象、形式等方面对华侨华人传统宗教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现代转化的主要表现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华侨华人传统宗教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力图从一个侧面说明华侨华人传统宗教与现代化之间的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这是世界公认的历史事实,二次大战后,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分布的地域,又有着明显的突破,现在五大洲109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华侨、华人的群体生息于斯。随着华侨、华人在国际和所在国内的经济、政治地位的提高,华侨、华人研究遂成为世界性研究课题,我国一些有侨居史的地区,在地方志编纂上还专门开辟了《华侨志》。综览近期的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笔者以为存在二个弊端,试以商榷。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侨务思想认为,华侨华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有利条件;我国的改革开放应当重视发挥华侨华人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也应发挥华侨华人的特殊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重视华侨华人特殊权益的保护,推动侨务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华侨华人规模较大地移居越南。越南封建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华侨华人政策,并逐渐细化,使对华侨华人的管理有例可循,有法可依。越南封建政府对华侨华人政策的变化,主要是以其国家利益为核心,同时受中越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