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刘禹锡《陋室铭》一开始,便有学生就其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主动提出这样的问题:刘禹锡是文学家,与他“谈笑”的人是渊博的学者(鸿儒),还比较好理解;而与他“往来”的不是没有学问的人(白丁),理解就困难了——这是因为在当时,没有学问的人(白丁)往往是穷人,即老百姓。“往来无白丁”岂不是刘禹锡瞧不起老百姓吗?瞧不起老百姓,何“德”之有?何况还是“惟吾德馨”(品德高尚而芳名远扬)呢。当时,我对该生(唐洪等)的质疑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当即表扬了他,还号召其他学生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紧接着,我调整了原来备好的教学…  相似文献   

2.
教学刘禹锡《陋室铭》一开始,便有学生就其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主动提出这样的问题:刘禹锡是文学家,与他“谈笑”的人是渊博的学者(鸿儒),还比较好理解;而与他“往来”的不是没有学问的人(白丁),理解就困难了——这是因为在当时,没有学问的人(白丁)往往是穷人,即老百姓。“往来无白丁”岂不是刘禹锡瞧不起老百姓吗?  相似文献   

3.
刘禹锡《陋室铭》中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作者表示与他所交往的人多为儒雅有学问的人。这里的“鸿儒”一般指“渊博的学者”,“白丁”一般指“社会地位低下,字也不识一个的平民百姓”。“鸿儒”与“白丁”的意义都有其来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相似文献   

4.
刘禹锡《陋室铭》中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作表示与他所交往的人多为儒雅有学问的人。这里的“鸿儒”一般指“渊博的学”,“白丁”一般指“社会地位低下,字也不识一个的平民百姓”。  相似文献   

5.
王礼平 《辅导员》2009,(18):15-15
互文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也叫互辞,指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的意思互相补足。由于这种修辞手法在理解上具有隐蔽性,特别是一些互文现象往往被语句表面的意思所掩盖,极易造成穿凿附会、望文生义的现象。如何辨别句子中有没有用到互文呢?在有疑问时,不妨先直译句子,如果觉得只从一句话去理解而显得窒碍难通或文义不周备时,可改从上下文或相对的两句话来考察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把彼此结合起来,参互见义,从而获得了圆满的解决的话,该句子则用了互文。如《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照字面直译为“谈笑有渊博的学者,往来无浅薄的人”。但是,如果“鸿儒”没有和作者“往来”,又如何“谈笑”呢?可见这一句运用了互文。确定后,可以调整语序,把句子说成“谈笑、往来有鸿儒而无白丁”。这样理解和翻译就不会出错了。  相似文献   

6.
刘禹锡《陋室铭》有“谈笑有鸿儒”一句。何谓“鸿儒”?新版《辞海》说:鸿儒,“犹大儒。旧亦泛指渊博的学者。《晋书·儒林传序》:‘鸿儒硕学,无乏于时。’”课本的注释采用此说,认为:“[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读书有学问的人。”但是,“鸿儒”一词有比《晋书》更早的出处,它的含意也不局限于字面意思。  相似文献   

7.
1.同班A君自小由农村外婆抚养,语文期中考试默课文时,他这样写道:谈笑有红薯(鸿儒),往来无白金(白丁)。2.小B和小G去爬山。小B爬到半山腰就地坐下不肯走了,小G一再催促:“Let’s go,  相似文献   

8.
刘禹锡(772年——842年)写的脍炙人口的《陋室铭》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句。“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庶人”。“功名”,封建社会指科举及第,官职名位。为什么没有功名的人叫“白丁”呢?这是因为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不同社会地位的人,连  相似文献   

9.
千古名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显现出"诗豪"刘禹锡身分的高贵和性情的高雅。"永贞革新"失败后,诗人被贬为郎州司马,处陋室,成"白丁",而在精神追求上他却是"鸿儒",且与"鸿儒"结交甚密,尤其与柳宗元、白居易相知相交、同病相怜、诗文互递,成为莫逆之交,再现鸿儒气质。  相似文献   

10.
陈新 《陕西教育》2005,(12):10-13
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却学富五车.且成为大学园里“天之骄子”的老师:他年纪不大。却与季羡林等国学大师成为至交。时常互通有无。共议国学;他一年四季都穿长衫。看上去很迂腐,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住着简陋的农舍,却因为德艺双馨成为扬名九州的中国国学的年轻代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先看一个例子: 在一次主题为“记叙文中的虚写”的初中作文指导课上,教师出示了《陋室铭》中的语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反面着笔”的虚写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白丁”与“鸿儒”是对举的两个词语。“鸿儒”表示学识广博的儒者,泛指博学之士,历来的释读皆无异议。但对“白丁”含义的认识,却一直存有歧解。当今汉语辞书对“白丁”词义的解释,大多仅列两个义项,一是没有科第和官职的平民,二是临时征召未隶兵籍的壮丁。但《汉语大词典》增列一个义项,即“指不学无术或缺乏知识的人”,且将《陋室铭》的两句引为第一书证。  相似文献   

13.
钱梦龙老师在《从“讲读”到“导读”》一文中讲到导读必须要有个“格”,他强调“既要严而有‘格’,又‘格’而不死”。接着,他介绍了“六个自学步骤”:(1)认读;(2)辨体;(3)审题;(4)问答;(5)质疑;(6)评析。我把它称之为“导读六步法”。通过多次学习和尝试,我认为应用这“六步法”教学,效果确实很好。现以《菜园小记》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14.
孔丘(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年的大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子弟。他的学生陈亢疑心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有特殊的教育内容,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听到过夫子有什么特殊的教导吗?”伯鱼说:“没有。有一次,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走过前庭,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后来就开始学《诗》。又有一次,我走过前庭时,又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回来以后就开始学《礼》。我听到过的就是这两点内容。”陈亢说:我问一个问题,得到了  相似文献   

15.
学生A被传唤进办公室,原因是他总执迷不悟地认为“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名句中的“大约”和“的确”相互矛盾,有语病嫌疑。老师说:“我再告诉你一遍:并不矛盾。‘大约’有两个义项,一是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一是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的‘大约’表估计,表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A掏出自己的作文  相似文献   

16.
最近,到附近几所小学做调查。调查中有几个问题是请学生写出自己的愿望、长处和不足。 讲完具体要求,就让同学们开始作答。一会儿,一个大个子男孩儿举手问我:“我没有什么愿望,怎么办呢?”什么,一个人怎么会没有愿望,尤其是一个正处于幻想时期的孩子?我被他的问题打蒙了,心想总不能强迫他写出几个愿望来,可又有些不甘心,就对他说:“你再仔细想想。”他停顿了一下,坚持说:“我真的没有什么愿望。”“那就写上‘无’吧。’我无可奈何地答道。 还没有从疑惑中醒来,又一个声音传过来:“老师,我没有长处怎么办?”什么,难道这…  相似文献   

17.
四年级下册第六课是新凤霞写的《万年牢》。学习这一课时,有个细心的学生问我:“老师,在第四自然段‘父亲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宝盆上的光圈’一句中,‘甩的’的‘的’字应该是双人旁的‘得’字,我认为是书上出错了。”我认真地看了此段,当时发现学生的质疑不无道理,可是教科书会轻易出错吗?我及时表扬了他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并请他给老师留一天的思考时间。  相似文献   

18.
我的念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写了篇题为《我的爸爸》的作文,他高兴地给我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爸爸总是笑咪咪的……”我毫不迟疑地将“咪”改为“眯”,并虎着脸“纠正”他:“‘笑mī mī’的‘mī’应为‘目’旁,不是‘口’旁,要记住是‘目’旁!以后别再写错了!”我的儿子不服气:说“是‘口’旁,不是‘目’旁”。他倏地把课本翻到“笑咪咪”那一页,指着“咪”字给我看,我不禁楞住了。他又把《新华字典》递在我手上,我翻到“mī”  相似文献   

19.
“0”的身份     
语文老师问学生:“同学们,汉字里笔画最少的是哪个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一!”老师说:“错,是‘0’。‘0’没有笔画。”‘0’是阿拉伯数字……”有同学小声质疑。  相似文献   

20.
教学《在炮兵阵地上》时,我正指导学生阅读品味彭总饭桌上的一席话,一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彭总明明说自己‘只错了一句’,为什么却说‘我又说了错话’呢?这个‘又’字不是说明他说的错话不止一句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我认为把‘又’拿掉反而好一些。”这一串连珠炮的提问,原来是对“又”字有意见。我正想用三言两语解答,可发现几个学生跃跃欲试,我马上改变了主意:且慢,看他们怎么说。我扫视全班,问:“你们的意见呢?”教室里出现短暂的沉寂之后,一双又一双的手举了起来。一同学说:“我觉得彭总根本没有说什么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