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谭星在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龙与中国国家形象——中西方对中国龙认识的对比分析》中指出,在龙成为国家形象标志的过程中,晚清是一个关键期。清朝的大清龙旗、大龙邮票、警徽、钱币(光绪元宝)、大清银行兑换券(大龙票)等的设计都使用了龙的形象,特别是国旗作为一种国家的象征,在国家交往,特别是正式的外交场合中是十分严肃且意义重  相似文献   

2.
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已经开展对国家形象的研究。西方中国国家形象研究的"始作俑者"是西方在华传教士,此后,不断有西方学者开展中国国家形象研究,产生了大批中国学著作,其中,西方媒体也是西方文化形象的重要建构者。中国应该积极构建自身形象,输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中国国家形象的议题传播模式出发,主张对内应以复合主体为引导,通过以政府为核心、以媒体为主线、以公众为辅线的复合主体模式共建共构中国国家形象的议题传播;对外应以公关策略为推力,柔性引导、影响外国媒体传播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良性议题。  相似文献   

4.
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与象征,是吉祥物,我们华夏儿女骄傲地自称是"龙的传人"。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以其深厚的内涵赋予中国文化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千百年来,龙作为一种文化的凝聚与积淀,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着神圣的文化象征作用和神秘的价值功能。在西方字典  相似文献   

5.
戴维撰文《民族图腾与国家标志:龙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就中国龙在西方文化中建构的文化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就中国龙文化的国际传播实践来看,中国龙形象多由西方主导构建,中方往往以“沉默的对话者”的身份出现。自我发出的声音很小。与中国的国家形象传播类似,中国龙形象在国际传播中呈现出严重的“他塑”现象,长期处于“被塑造”的地位,甚至沦为西方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中国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象征,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被赋予了吉祥美好与团结和谐的深层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世界里,一方面由于西方dragon在其世界固有的邪恶的形象,另一方面由于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龙的有意妖化,中国龙在西方被有意无意地误读为邪恶的怪兽。随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加深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龙的客观阐释成为中西方的共同诉求。在中西文化交流走向多元时代的今天,我们应保持自我文化独立,重构中国龙形象在西方的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7.
《辅导员》2012,(5):5-9
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很早就出现了"龙"的形象。"龙"的形象,是雄健而神秘的,它是神奇和吉祥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但是,"龙"并不是存在的生物,它来自远古的神话传说,出自远古的图腾崇拜。当代不少研究者都认为,龙非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生物,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想象出来的神异之物。闻一多先生曾在《伏羲考》中  相似文献   

8.
李光 《辅导员》2012,(5):11-13
上海某大学教授曾经发表过一番"废除龙作为中国国家形象标志"的言论,其"废龙"的主要论据是,在西方人眼中,龙是一种邪恶的动物。那么,作为拥有数千年历史,并且仅仅存在于传说中的动物,西方的龙为何会落得如此恶名,而中国的龙又是如何演变为吉祥兽的呢?  相似文献   

9.
费尔巴哈的人类宗教思想认为所有的神的形象及其内涵都是人类自身的创造,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同时构建了理想的人与自然以及人际关系的模式,并假托神祗言传身教,借此规范世人。按照他的逻辑,龙形象及其文化内涵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异同,便是中西方的人在社会规范中对价值伦理诉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费尔巴哈的人类宗教思想认为所有的神的形象及其内涵都是人类自身的创造,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同时构建了理想的人与自然以及人际关系的模式,并假托神祗言传身教,借此规范世人.按照他的逻辑,龙形象及其文化内涵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异同,便是中西方的人在社会规范中对价值伦理诉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论点摘编     
西方政治漫画中作为中国国家形象代表的龙 谭星在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龙与中国国家形象——中西方对中国龙认识的对比分析》中指出,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嘉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然而,龙在西方文化中的含义却完全不同.西方的龙是一种野蛮的怪兽,象征着贪婪和罪恶.可能正是源于这一点, 西方媒体便通过政治漫画塑造出各种扭曲、狰狞的恶龙形象代表中国,表达西方社会对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给西方带来威胁的担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加强,来华留学生的数量连年增长,对留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的紧迫性也不容忽视。本文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中国传统文化》是该校针对留学生开展的概况类课程,其课程设计结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教学改革思路,践行“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重构文化课程内容,融入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运用具体案例分析多样化教学法提升课堂效率,为培养理解中国国家形象、认同中国文化、知华友华爱华的留学生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国家形象的建构离不开新闻媒体传播和公众舆论。本研究从国内主要英文网站上选取中国梦的相关新闻语篇,以身份构建理论为依托,以评价理论介入系统为具体分析工具,从对话收缩和对话扩展两个方面探讨新闻语篇中如何实现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著作是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建构负责任大国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典范。文章通过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前三卷英语语料库((1))进行词频分析和高频关键词索引行分析,探讨著作中所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结果表明,著作中塑造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务实实干、自我提高完善的中国国家形象。著作中还展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主张合作共赢,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值得在对外传播、自塑国家形象过程中广泛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格局中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中国议题也日益成为外国媒体所关注的焦点,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提升国家形象是当下首要的工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使其它国家了解一个全面的新中国对于中国在国际的发展有巨大的意义。本文从社会符号学的视觉语法角度出发,对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探讨该多模态语篇是如何构建、传播中国形象的以及该纪录片对我国的对外形象传播工作带来的启示,对于提高受众的图像解读能力和图像建构者的设计能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