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真是件奇怪的事,她如何从一名湖南姑娘成为哈萨克斯坦公民,之后又到底会不会再变回中国籍运动员?现在,没人知道,也没人回答赵家百余平米的安置房内,赵贵生、彭祝銮夫妇一直将女儿赵常玲住的房间整理得很整洁,尽管女儿不常回来。在永州体校和湖南省队时,赵常玲常回家休假,每次时间都不长。成为哈萨克斯坦人祖尔菲亚·钦尚洛后,赵常玲每年能回乡一次。衣柜、床、梳妆台、电脑桌……房间里所有的家具都是赵常玲买的。有一年从哈萨克斯坦回乡休假,她说,房间里实在  相似文献   

2.
端履门     
23年前,我刚到西安不久,曾在端履门东柳巷住过三年。那是一个紧靠马路的大杂院,一进大院的第一户就是我家。所谓家,是一间十六平方米的房间,搬去之前,自己又在门口搭了一个厨房。先进厨房,再进房间,无形中将实用面积扩大了四平方米。这间房子不是我的,是一个拐弯亲戚的,她借我住,  相似文献   

3.
赵小宇 《新闻窗》2013,(5):43-44
我一直觉得做广播是要耐得住寂寞的。一间面积不大的房间里,主持人独自身处其中,戴上耳机,面对话筒,此时的情形显得有点孤独。但作为广播人,我深知这清冷的背后却是千万双期盼的耳朵和一颗颗热情的心。  相似文献   

4.
著名音乐家马思聪不堪文革凌辱,于1967年偷渡到香港,从此作为叛国者浪迹天涯。马思聪晚年为什么没有返回中国大陆?马思聪以他崇高的艺术声望,在美国受到了尊重。起初,他住在纽约的一家公寓。后来,他搬到费城僻静的郊区,住在一幢18层的公寓中一套很普通的房子里,两个房间而已。女儿马瑞雪出嫁了,生了两个女孩。马思聪夫妇一直和迄今未婚的儿子马如龙住在一起。跟过去在北京所住的近200平方米、8个房间的四合院,自然是不能相比。当年曾是父亲的爱徒、有些天赋的儿子,  相似文献   

5.
北京的这间屋顶房是一个三层的复式出租房,里面被分隔出二十多个房间,住的大多是刚离开校园或者初来乍到的年轻人。楼道里的一张加聊天群的告示,将这些住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联系起来。每天下班回来以后,是屋顶最热闹的时段。几间面积略大的房间成为他们的据点: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打牌。屋顶,就像是一个驿站,迎来送往,默默守护着这群心怀梦想,努力生活的年轻人,守护着他们的北京故事。  相似文献   

6.
我的案头放着一本淡绿色复膜封面的书——《少年茅盾作文译评》。熟悉情况的同事见了就会说:“老吴,你真行,拣来的这部书稿,还真有点史料价值呢!”听了这话,不禁引起我的一段回忆。那是1984年的11月。我因公到杭州出差。一天晚上,我所住的浙江省出版局招待所的房间里又住进一位客人。外面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大家都无处可去,便坐在房间里闲谈起来。经过互相简单介绍之后,我知道对方名叫宋承圆。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文化之光.一座博物馆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因库.如何借助电视平台和新媒体传播渠道使博物馆里的文物重焕新生,在观众眼中"活"起来?如何让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更好地展现在大众面前?在融媒体时代,如何通过"电视大屏"和"手机小屏"联动,让博物馆类的节目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运用大众传播学的"议题...  相似文献   

8.
于斌 《湖北档案》2003,(5):30-31
武汉,炎炎盛夏,一个游泳的好时节。从1956年开始,每到夏季,武汉都要组织横渡长江活动。我从小就住武昌离江边不远的地方,已记不清看过多少次规模壮观的渡江。然而,多少年来,每当看到在长江中游泳的人群,都会勾起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武汉渡江史上的一幕悲剧。 1967年7月的武汉已载入史册。那时“文化大革命”已有一年多时间,武汉的派系斗争到了白热化程度。为纪念毛主席1966年7月16日畅游长江一周年,武汉地区组织了声势浩大的“七·一六”渡江活动。到8  相似文献   

9.
她60多岁了,还迈着匆匆的脚步在祖国大地上辛勤地耕耘。邓拓曾给她赠言:“万里云山如画,千秋笔墨惊天。”她就是《人民日报》记者柏生。 4月的榕城阴雨连绵。柏生匆匆地从鞍山回到北京就匆匆地来到福州参加全国晚报评选活动,结束后又将匆匆地赶往皖南讲课。“还有5天时间,咱们采访几个吧。”听她这么一说,我欣喜若狂。能和这位高级记者一起采访真是三生有幸啊。我按捺住激动:“走吧,先到闽江宾馆住下。”“我不住宾馆。我从来都是到哪儿采访就住在哪儿。上次采访卢嘉锡也是住在物构所,这次就住你们公司吧。”这突如其来的一席话,我感到茫然,看来再说是没有一点用处的。我急忙挂电话让公司收拾一个房间。这是一个几平方米的斗室,一架单人板床、一张简易办公桌,一对木沙发,几乎占去了整个空间。没  相似文献   

10.
太行寻访     
今年6月间,我们到太行山寻访当年送日本小姑娘“兴子”(即现在的美穗子)的人和事。40年,人事沧桑,时代变迁,把当年八路军送兴子的来龙去脉弄个水落石出,一开始我们心中是没有底的。从北京坐火车到石家庄,又住了一天,采访本上还没写一个字。当年的队伍不在了,当年的亲历者各自东西,生死不明,采访从哪里开始呢?  相似文献   

11.
从张謇于1905年创办南通博物苑算起,中国近现代博物馆体系的形成、发展已有85年的历史。解放前博物馆建设很不景气,到1949年全国只有二十几个博物馆。解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一些新的博物馆陆续出现。但是,博物馆事业的真正春天还是在最近十年。例如,山西省解放前只有一个博物馆,到文革前也只有6个,而1984年一年里新建博物馆就有27个之多。就全国而言,1984年新建博物馆就达151个。据统计,到  相似文献   

12.
最近几年人们对博物馆的兴趣在不断增长。世界各地这些年里产生了一些新的博物馆,而一些老博物馆也在探索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作为一个博物馆和外界的关系是什么?怎样与社会相联系呢?虽然这仅是我个人在伦敦一个博物馆的经历,但它又是带普通意义的问题,是与世界上任何博物馆都有关系的一些共同点。  相似文献   

13.
因为没房我曾经被民兵抓进公安局吴新民,男,1955年出生,1981年结婚那时我们家有6口人,40多平米的三间平房,在院子里又搭了个厨房,在当时不算是很差的.我是老二,我哥比我早两年结婚了,住在家里,算上嫂子,家里就是7口人.爸妈住一间,我哥嫂住一间,剩下一间房里,我和弟弟睡一张稍微宽点的床,16岁的小妹妹在一个行军床外侧拉了个帘子.因为房子太挤,我经常不在家住,到单位的单身宿舍和同事挤着住.在我们那个年代,全国大多数单位都规定,职工只有结婚才能分到房子,但多数单位就是职工结了婚也没有房子可分,往往结婚后要排几年队,才能分到一间筒子楼里的房子.  相似文献   

14.
因特网是如何运作的?我们且举一个典型看看。在美国南部城市罗利市中心一幢外观破旧的楼房里,装着因特网上最拥挤的新闻网站服务器的工作间。它是一个每周有50万访问者的全球知名网站——一间小办公室。再圈起走廊的一部分。经过粗略装修,形成了一个形状不规则的房间;房间里面。高高低低满眼尽是 CPU、键盘、显示器和许多指示灯闪烁的电器盒子。墙壁上。五颜六色的各种电线从洞中穿过。盘根错节地铺满了近乎整个地板。这就是全球量繁忙的新闻网站之一——南董网(Nando.net)的“圣地”。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及文化素质的提高 ,公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作为高雅文化休闲场所的博物馆也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那么 ,在新的世纪里 ,博物馆应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 ,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呢 ?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  一、创造优美的环境无论何人 ,置身在优美的环境中 ,就会感到身心舒畅、流连忘返。博物馆的环境包括 :1.博物馆周边环境 ;2 .博物馆内部环境。周边环境又包括博物馆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是否方便、博物馆的建筑风格是否有特色、是否吸引人 ?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潜…  相似文献   

16.
儿童们往往认为专门为科学家所开设的博物馆与现实生活并无联系。正因为与日常生活联系不甚紧密,各种展览被笼上一层神秘的、难以理解的烟云。除了学校组织或由尽职的父母领着,儿童们是很少主动地参观博物馆的。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否与博物馆的性质、启蒙思想、展厅环境有关系呢?如何使那些仅仅偶然参观博物馆的儿童自然而然地喜欢上博物馆,并对展览感兴趣呢?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借助于陈列在法国巴黎科  相似文献   

17.
前一段时期我到北京出差,晚上回到人住的饭店,发现房间的床铺上有一张纸条,读后,使我的心里感到热乎乎的。这张纸条是这样写的:尊敬的李先生:您好,在打扫房间时,看见您有自带枕头,于是就帮您配了一个枕巾。看到您有药,就特意为您烧了一壶水,方便您炊用,最近北京天气干燥,提醒您平时多喝水,多注意身体。  相似文献   

18.
希腊神普罗克拉斯提斯有一张铁床,他常使被劫者卧于床上,比床长者斩去过长部分,比床短者,强行以床拉齐。博物馆概念是否需要成为一张“床”呢?如果是的话,哪部分过长呢?当代博物馆究竟要适应什么样的一张“床”呢?谁又来确定这“床”的长度呢?构成“床”的长度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呢?本文便从当代社会对博物馆概念的需求;形式结构化博物馆机构与社会化规定的博物馆机构的差异;宽泛博物馆概念和限定性博物馆的概念分析;分析确定博物馆概念的四大因素以及如何走向更趋合理的博物馆概念五个方面,评介了国际博物馆界对博物馆概念的研究,并试图提出,博物馆界对“床”的辩证认识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这本书讲述的是近30年来中国的流行文化变迁故事。流行文化是都市里的民俗事象,是时代的文化标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真正进入了一个"时尚的时代",一个流行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从大哥大到3G手机,从286电脑到双核PC,从潘家园旧货市场到苏富比秋拍,如烟的青春往事,如歌的岁月行板……  相似文献   

20.
回味往事,写不出灿烂的星光,只能告诉我的亲人,我在那一间又一间的小屋里,度过了美好的一生——充满苦恼和希望、激情和友爱的几十年。——陈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