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友兰的英文著作《中国哲学简史》在西方颇有影响力,其中的哲学术语翻译方法至今具有借鉴意义。总体而言,在其“翻译即解释”翻译观的指导下,冯友兰对中国哲学术语的翻译主要采取了三种方法,即音译加解释法、译意法(用日常英语词汇翻译中国哲学术语)和反向格义法(用西方哲学术语翻译或类比中国哲学术语)。其中,音译加解释是其主导翻译方法,解释信息包括英语中其他的对应词汇(翻译)、作者对相关术语的理解、对术语翻译本身的探讨等。三种翻译方法共同实现了“求真”与“喻俗”的双重目的,为英语读者营造了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该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论语》中核心术语的阐释与翻译的规范化,一直是译界颇有争议的话题。本文以"义"为例,从专业性、单义性和理据性三个方面,结合目前《论语》代表性译本中"义"的翻译实例,具体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兼顾"义"的术语属性,以实现术语翻译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3.
刘璇 《文化学刊》2024,(3):227-230
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础,术语的翻译问题一直是中国历次翻译高潮中的核心问题。在中国传统语言哲学“名实之辩”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译论非常关注名与实的关系,这尤其体现在清末民初的译名之争中。近代学者努力构建一套有效的译介西方术语的实践,是建立在对中西文化的主体性差异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以互不归化、彼此尊重的姿态来看待术语翻译问题的。以此为参照,在当代学者积极投身于中西文明与理论的对话以及互相阐释,并积极探寻中国话语将以何种形态来参与世界秩序的重构之时,英语世界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理解与误解应得到深入的审视。  相似文献   

4.
最近,有一部词典在社会上引起关注,这就是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翻译词典》。这部词典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综合性大型翻译知识辞书。全书共收录条目近4000个,其中包括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翻译术语、翻译史话、占今中外翻译家、翻译社团、学校及翻译出版机构等方面的内容。词典辐射政治、文学、科技、外交、新闻、法律、哲学、佛学、教育、音乐、医学等等,还  相似文献   

5.
陈荣捷作为20世纪中学西传的拓荒者,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海外传播与现代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陈荣捷的"两轮哲学"思想作为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形成于陈荣捷的翻译过程,以凸显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性、主体性、民族性为基本内容,呈现出鲜明的理论特色,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理学的西传得益于对"理"概念的译介。20世纪英语世界对中国哲学术语的译释日益重视。卜道成、德克·卜德、陈荣捷、吴怡、成中英、葛瑞汉等著名学者的著作中都或多或少涉及到"理"的翻译与诠释,观点有分岐与争辩,也有相互借鉴,从中可以管见"理"概念英译的实践形式、基本面相以及西方理解与接受中国哲学核心概念的思想进路。  相似文献   

7.
该文着眼于中国哲学典籍翻译研究,从现状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拓寻创新之路径,于创新路径中深切体会中西哲学的本质差异,了解中国本土哲学的真谛,从中得出翻译好中国哲学典籍作品的关键在于以中西哲学之眼观中国哲学典籍之独有特色,将中西哲学差异的整体思维观,置于翻译的全过程之中。翻译中国哲学典籍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思想精髓的重要传播途径,是建立中国哲学话语与概念系统的手段,更是树立、培养文化自信的关键步骤。作为新时代译者,需在深入了解本国文化根基、吸收外来学说的同时,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深入了解中西方哲学及其差异,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播至世界。  相似文献   

8.
法律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法律文化融合与交流过程中的重要枢纽。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在法律翻译中可能无法准确翻译法律术语,这就给法律翻译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影响了其翻译质量。如果能够从中英法律文化差异的角度展开深入分析,找到准确切入口,势必可以为法律术语的翻译提供助力。因此,该文从中西法律文化差异入手,了解了法律术语翻译的“五个维度”,进而提出了掌握西方法律的目的术语及渊源术语、寻找功能对等的法律术语完成翻译、促进法学与英语教育的融合、强化法律翻译人员的语言素养等策略来进行法律术语的精准翻译,以期为法律翻译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哲学著作翻译高潮,以金岳霖、贺麟、艾思奇为代表的哲学家从哲学思辨的视角观照翻译理论,其翻译思想涵盖翻译的本质、可译性、翻译标准等翻译研究的重大命题,突破了传统的直译/意译的二元对立,但其哲学翻译思想的挖掘与贡献极少关注。本研究梳理了艾思奇、贺麟、金岳霖的哲学翻译思想,尝试提出其哲学翻译观的形成基础、翻译的本质及辩证的方法论特征等共同翻译观,再次从哲学高度印证了"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补充了翻译家思想研究,拓宽了言与意的跨学科视域,延伸了译学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汉哈翻译事业不断发展,哈萨克语中的术语越来越多,汉哈翻译中术语处理问题成为相关领域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研究探讨的首要问题。该文第一部分讲述了新词术语的概念;第二部分通过翻译汉语新词术语介绍了新词术语的特征和分类;第三部分通过分析和举例介绍了新词术语的哈语翻译原则、方法和技巧。并将汉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部分的修改和调整,对近几年出现的新名词术语进行翻译和解释,以加深对哈萨克语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该文基于“术语在线”数据库,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目前发布的名词中选择若干典型同义异名医学术语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我国医学出版物中普遍存在同义异名医学术语,且不同学科、不同年代对同义异名医学术语的解释和选择存在差异;新的外文医学术语的翻译实践滞后,导致对应中文医学术语欠统一。在科技创新速度显著加快、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规范出版领域同义异名医学术语,需要从顶层设计着手,强化不同学科的互认机制,并重视医学术语翻译实践,加快审定新医学术语。规范医学术语,对于提高医学图书出版质量、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术语体系建设、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许渊冲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少有的,既有多语互译实践经验,又有系统性翻译理论思考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其翻译对象以文学经典为主,涉及中英法三种语言,作品文体类型多样。许渊冲翻译思想深深植根于传统哲学智慧,并受到古今中外哲人巨子学术思想的启发。梳理和分析许渊冲翻译思想的学术渊源,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其学术思想的真精神,为中国翻译理论建设,尤其是当前亟待加强的"中译外"理论建构提供可资借鉴的本土经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全球化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儒家思想和经典在西方的翻译与传播,初步介绍了西班牙道明会传教士高母羡对儒家通俗读物《明心宝鉴》的翻译,梳理了意大利来华耶稣会士罗明坚首次将儒家经典《大学》翻译成拉丁文的历史,并从比较哲学和跨文化视角对罗明坚的翻译进行了哲学翻译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翻译科学和翻译艺术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中是不可分开的。无论是翻译科学还是翻译艺术都必须接受翻译哲学的指导。因而,有必要扼要地介绍何谓翻译哲学,进而阐释许先生《翻译的哲学》的创新思维,即"美化之势"这一哲学话语内涵与外延的学术性、严密性与翻译魅力。此可谓是许先生再次许约"译学要敢为天下先"的生动表现,也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争取得到国际舞台话语权增添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能量。  相似文献   

15.
罗芳  林丹 《文化学刊》2013,(2):14-19
张岱年是中国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家和哲学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一家,是其用逻辑实证主义的解析方法将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综合创造的产物,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创新。研究张岱年的哲学观,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发展一方面要继承我们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也要面对时代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研究是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但绝不是唯一的领域,道、佛诸家以及先秦诸子的学说也是中国哲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领域。只有从中国文明的整体来理解中国哲学,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17.
"和而不同"作为孔子《论语》六大要义之一(即指礼、乐、义、仁、中庸、和而不同),其蕴藏的"以和为贵"与"和而不同"的宝贵思想,充满着中国古代先人哲学智慧,很好地反映了中国传统和谐观的思想和精神旨归~([1])。这不仅是最高的社会理想状况,同时也是不同职业、行业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本文立足于儒家中庸哲学中"和而不同"思想,挖掘其中的管理要义,探究其对艺术管理中管理价值指导及现实运用启示,以期对新时期艺术管理者管理品性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说"圆照"     
本文讨论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圆照"一词的文学批评学内涵,辨析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圆照"与佛教哲学中的"圆照"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并认为应进一步重视对刘勰提出的"圆照"、"圆照之象"及中国传统文艺创作与批评理论中重"圆"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中国哲学的发展在21世纪的当代似乎进入一个困难期,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西方哲学的冲击以及新时代对中国哲学转型的迫切要求都使得当代中国哲学受到哲学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突破结构困境成为需要思考的重点。本文基于当代中国哲学的界定,对当代中国哲学的结构困境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其探索出可能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文化学刊》2013,(2):4-4
引言生于20世纪初期的张岱年先生是中国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家和哲学教育家。他对文化问题有着独特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一家,是其用逻辑实证主义的解析方法将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综合创造的产物。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创新。研究张岱年的文化哲学观,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