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九歌》文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楚辞·九歌》是一组意象清新、情致深婉、语言优美的诗篇,凡读《九歌》者,无不被它的巨大艺术魅力所打动,所惊服。但同时也为围绕着它的许多问题所困惑。例如关于《九歌》的文体,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历来楚辞研究者,一般均承认《九歌》与楚国的宗教祭祀有关,但对《九歌》文体的性质缺少明确、一致的说法。通常认为,《九歌》是供祭祀典礼用的祭歌。虽然有民间祭歌说和郊祭歌说的不同,但都认为是“祭歌”这是一致的。所谓祭歌,就是供祭祀典礼上演唱的歌词。如最早注楚辞的王逸,他在《楚辞章句·九歌叙》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这就是说,《九歌》原是楚地民间“乐  相似文献   

2.
自王国维《宋元戏剧史》以来,《九歌》的舞剧性质,逐渐为学者关注。青木正儿、闻一多等通过改动文本解读《九歌》,并由此提出《九歌》"古歌舞剧说"。从汉画像石《河伯出行图》等出土文献可知,河伯题材的演剧活动在汉代曾经流行,其渊源可追溯至战国时期,与屈原作《河伯》相关。在战国中期,角色扮演的歌舞剧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3.
屈氏,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辞"文体的创立者,还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是杰出的政治家,参与了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联齐抗秦,并提倡"美政"。屈原的作品和高尚的人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汉代班固的《离骚赞序》和《楚辞序》在评价屈原时其主要观点几乎完全对立,由此引来后人聚讼不已。笔者认为:班固对屈原始终是敬佩景仰的,《离骚赞序》和《汉书》中对屈原的评价代表了他的观点;而《楚辞序》则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表面出自班固之手而实质体现汉明帝意图的代言书。  相似文献   

5.
《天问》作为一部巫史文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问》作为一部巫史文献过常宝一《天问》是楚辞中最奇特的一部作品。就其形式而言,它以四字句为主,而篇幅冗长,内容驳杂,又远非句式相似的《诗经》可以比拟,尤其是它一问到底的表达形式,更是十分罕见。王逸《楚辞章句》叙其缘起云: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  相似文献   

6.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文辞优美,并且形成了中国诗歌的一大传统,其中《橘颂》"或可视为中国文学传世作品中今见第一篇比较典型的咏物之作"。对于诗歌批评理论而言,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的一大创举,其理论主要针对诗歌,旨在对诗歌文本本身进行批评。利用英美新批评理论,可以对《橘颂》从能指和所指两方面进行更深入地阐释与解读,诠释《橘颂》不同于《楚辞》之外其他作品的文学性,挖掘《橘颂》所蕴含的隐喻、张力和非个人化传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开始的现代屈原及楚辞学研究,以1949年为界,之前为第一阶段,之后为第二阶段。而1949年至今的屈原及楚辞研究,又可大体以1979年为界,之前为第一时期,之后至当下为第二时期。1949年以后的屈原研究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了;1977年以后至今的30多年,是屈原及楚辞研究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相似文献   

8.
"骚体抒情诗"包括收录于王逸《楚辞章句》中汉人模拟楚辞的作品和汉人以"赋"命名的骚体作品,这些作品是汉代文人的个体抒情诗,本文的内容,就是要对汉代骚体抒情诗的时代主题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并由此来解剖汉代文人心态。  相似文献   

9.
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2007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9月23日至25日在杭州举行。会议由中国屈原学会与浙江大学共同主办,浙江省委常委、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及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崔富章教授、方铭教授等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学者参加了这次大会。会议以“21世纪楚辞学的拓展与创新”为主题,共收到论文140余篇,涉及到屈原及楚辞研究的各个方面。在20世纪的楚辞学研究中,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著名学者,这次大会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回顾这些学者对21世纪屈原及楚辞学研究的贡献。安徽师范大学潘…  相似文献   

10.
《楚辞》是《文心雕龙·物色》篇论述的重要文本参考及依据,作为典范文本,其对该篇的理论建构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基于该篇所论,由《楚辞》之"触类而长"入手,分析了其感物入兴的心理转向、文辞表现的亦繁亦简,从而彰显其在山水文学创作传统中的突出成就与地位;通过对《楚辞》特点与"贵闲"、"尚简"结论的内在理路分析,亦确证其对"物色论"总结的潜在作用力。《楚辞》写景成就的"被发现",大大助益、深化了《文心雕龙》对物色理论的思考与认识,也是"楚辞学"研究史上的重大推进。  相似文献   

11.
《楚辞·天问》是屈原的不朽巨著,因其独特的写作技巧与风格,成为《楚辞》诸作中的奇葩。《天问》具有一股悲情的动人力量,使人产生共鸣。屈原通过诘问的修辞方式,沿用楚骚美学的托物寓志手法,借助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人物与故事,神话中的天文、动物及植物的意象等,抒发心中的一腔悲愤,以及对楚人的讽谕、期盼与警惕。屈原在《天问》中所抒发的悲愤,正与司马迁的悲情一致,这也可解释司马迁读《天问》后深感悲愤的原因,《天问》也达至《文心雕龙》美学中的隐秀效应。  相似文献   

12.
2005年7月18日下午到21日上午,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在包头召开,会议由中国屈原学会和包头职工大学联合主办,共有来自港、澳、台、中国大陆以及德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一百零六位学者参加。这次会议的召开恰逢中国屈原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因此具有更加重要的纪念意义。大会共提交论文67篇,分别从文艺学、文献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方面对楚辞进行研究,体现了研究范围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展示了楚辞学研究的新成果,新突破。概括言之,可分为以下几类:一、对屈原人格、理想、心态等方面的研究;二、对楚辞整体以及…  相似文献   

13.
《诗经》行世至屈骚诞生,时间相隔二百余年。出于外交等政治场合的需要,《诗经》一直在各诸侯国之间流播传扬。楚国乃南土大国,与中原文化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作为《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他曾担任楚怀王左徒,在内与楚王图谋国事,在外接应八方诸侯与宾客,他亦曾出使过齐国等地,自然深受《诗经》精神之影响。表现在屈骚中的"怨刺"精神与忧患意识、《诗经》体式及语言等艺术、比兴表现手法等,皆与《诗经》一脉相承。屈原是第一个受益于《诗经》精神的正式署名的中国诗人。由于屈原的努力,屈骚精神与《风》诗精神共同构成了"风骚"精神而光耀万代。唐代诗人崇尚《风》《骚》,化其精神为诗歌之养料,使诗歌呈现出风骨健朗、新鲜活泼的时代风貌,主要体现在精神闳美、性情纯美、人情贞美、语言新美、意境优美五个方面,从而构成了唐诗独特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4.
屈原的作品中多次出现"路"的意象,这既有历史传承性,又体现了屈原作品的自身特点。本文将屈原中的"路"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分析了屈原作品中"路"的表层系统和内层系统,并进而从"路"切入屈原,从抗争与守贞、彷徨与超越、失落与企盼三个方面剖析屈原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5.
《楚辞》的比兴手法承继了《诗经》的传统,又具备自己的特色。屈骚以美好事物作比时,善用美词。这些美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屈原及其所处时代的审美观念。比较《诗》、《骚》美词,可见两者因地域和时代差异形成的审美观的异同,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夏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研究》2002,(4):174-176
由中国屈原学会、宁波大学、南通师范学院联合主办,宁波大学承办的2002年宁波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九届年会,于2002年6月12日至16日在中国浙江宁波大学召开,包括中国屈原学会会长褚斌杰教授、傅璇琮教授、岗聪繁教授、张正明教授、陈怡良教授等著名学者在内的来自中国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日本、韩国的一百多位楚辞专家出席了这次盛会.与会学者提交了80多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对楚辞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国屈原学会、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圆明园学院主办的"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八届年会"于2000年8月21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教授给本次大会发来贺信.林庚教授、季羡林教授、中国屈原学会会长褚斌杰教授,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校长曲德林教授、以及来自内地近三十个省市的楚辞学者,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专家、学者共150余人出席了这次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8.
2004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届年会于2004年10月15日至 18 日在成都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屈原学会和四川师范大学的共同主办,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在内的一百余位海内外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共提交论文70余篇。从代表们的大会发言及论文成果可以很明晰地看到,楚辞学研究在楚辞学人的共同努力下已趋向专门化和细致化,显示了楚辞学研究在新世纪里的新发展。根据此次大会所提交的论文来看,近两年的楚辞学研究成果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四大领域,而在每一大领域内又具体地分为若干细致研究方向。这四大领域大致可以…  相似文献   

19.
明代是《楚辞》评点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这一时期刊刻的《楚辞》评点诸本,目前学术界重视不够,极有必要对其存在形态、因变及源流进行考察和揭示。  相似文献   

20.
论及《楚辞》,先贤多或考察其作家之生平与思想,或研究其作品之真伪及版本,抑或将观照视角转向文学外部,从文学与传记、心理学、社会、哲学思想,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等层面切入进行关联审视,①却较少对作为文学本体性重要表征的意象作系统探索,②这就使得《楚辞》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