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雅各在《中国经典》第一卷《绪论》中这样评述孔子的政治观:"孔子教导的统治是改良后的专制主义。他不允许任何一位‘神授王权’(jus divinum)者免除个人美德和仁政的约束。孔子虽未明确谈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何在’,但其实我们可以假设:他认同《书经》‘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之说。一旦君不再推行天命之善、维系养民之政,他就丢弃了自己的头衔与王位,(民)在压迫中形成的坚忍不拔必将他的统治推翻。孟子每每勇于教诲这一昭然之理。孔子虽不喜欢谈论此类话题,但他依  相似文献   

2.
公示语的英译是城市营造良好国际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重要方面,也是城市精神面貌和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笔者对江苏省徐州市的公示语进行初步调研,发现很多公示语存在错译、滥译等问题。本研究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从准确性、目的性和跨文化交际三方面出发,分析徐州市公示语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重译这些公示语的策略及方法。  相似文献   

3.
笔者针对"励请性"公示语英译的现状,对其在语用错误、文化错误、语言错误及文本类型错误四方面进行失误分析,并提出"励请性"公示语英译的常用结构,如Please+动词,名词+please,Please与Thank You组合等,旨在解决问题,提升城市公示语的英译质量,以规范的语言、融入的文化体现城市外宣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4.
该文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分析影响我国政论文英译的各种因素,力图找到其英译文中所遵循的翻译规范。研究发现,从预备规范看,政论文英译在文本选择上,主要受到国家战略和对外宣传的影响,目的是要构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体系,提升国际影响力,展现良好的中国印象;从初始规范看,译文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充分性”,同时考虑到外国读者的习惯,也越来越重视“可接受性”,不同时期的译文在“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的侧重也有所区别;从操作规范看,译文以遵循源语规范为主,都是全文翻译,没有删节等现象,注重保留有中国特色词汇的特征。该文以图里的翻译规范为理论基础,对我国政论文的翻译展开描写性研究,旨在找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规范,以期对政论文的翻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处于当代语境下的中国典籍英译理论研究正经历诸多变化,这主要体现在本体研究、主体研究、客体研究、研究范式、制约因素、方法论研究等方面。因此,有必要对此做出全面系统的梳理,总结已取得的成绩、找出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本文认为,尽管成绩斐然,典籍英译研究仍有一些薄弱领域,比如,典籍英译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典籍英译语内翻译研究、科技典籍作品英译研究、典籍英译史研究、典籍英译合作翻译模式研究、典籍英译有效传播途径研究等都值得引起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戏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至关重要。然而,在戏剧中占有相当比例的文化负载词有其民族特有性和异域性,为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基于许渊冲所译的《西厢记》,依据奈达对文化元素的五种分类,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角度,分析其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技巧,以期得到通过翻译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文化学刊》2012,(3):80-80
薄明华在《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撰文指出,汶川大地震期间,中国思想界围绕着“普世价值”是否存在,西方自由、民主、人权、宪政是否是“普世”的价值,中国改革开放是否是向”普世价值”回归,抗震救灾是否彰显了“普世价值”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关于“普世价值”争论具有复杂的国内国际背景。它凸显了当前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艰巨性,也凸显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紧迫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代表着社会前进方向,反映着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关键词"旨在向国际社会解读、阐释当代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思想文化核心话语。显然,中国关键词的英译处理是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有效方式之一。本文拟以细致的文本研读方式,分析和梳理《中国关键词》中关键词英译处理方式,以具体的例证和分析,总结其中四大关键词英译处理方式,如仿写西方、中国特写、中西杂糅以及灵活变译等,旨在探讨中国关键词英译的合理方式,构建有效的对外话语体系,展现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9.
程朱作为宋明理学的代表性人物,对"理"这一概念作了深入探讨,并以"理"为基础建立了一套贯通天人之道的庞大哲学体系;柏拉图作为西方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其所提出的"理念论"对整个西方哲学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仍然余音尚在。对二者作比较分析不仅可以知晓其理论的异同之处,也可以从中窥探中西文化差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化负载词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象征,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一步。但由于文化负载词往往在英语中处于空缺状态,且翻译难度大,因此研究文化负载词英译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文化“走出去”的视角,选取了《创业史》中部分文化负载词的例子,对其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并运用音译+脚注、直译、意译3种翻译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文化负载词英译提供参考,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1.
受制于《圣经》诠释传统对诚信所作的意义规定,对于孔子"诈病"拒见孺悲一事,理雅各就圣人的诚信品格及儒家的诚信之教均予以质疑和批评。但另一方面,理雅各又以对基督教道德神学"内心保留理论"一定程度的认可为前提,对中国经学诠释传统以"谦辞"和"不屑之教"肯定"辞以疾"的行动,予以部分的理解和接受。作为一种他者视域的观照,理雅各对儒家诚信之教的批评,使我们得以突破中国经学诠释传统的崇圣性思维,开始思考诚信原则价值承诺的终极依据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语言、文化和翻译密不可分,在桂林旅游文化的对外宣传中,能否准确地传达相关信息,将直接影响桂林旅游业的发展,本文拟从文化适应性的角度探讨桂林旅游资料外宣英译,期待译员在翻译旅游宣传资料时能增强文化意识,最终达到宣传桂林旅游资源和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环境,选择最佳译文的过程。作为中医文本的基本单位,中医名词术语浓缩和概括了中医学的文化内涵。该文分析了中医名词术语英译过程中涉及的“语”“人”和“文”,以及身处生态翻译环境中的译者调整并适应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最终产生适应生态环境最佳译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英文公示语在为外国游客及来华工作人员提供指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能方便他们的在华生活。然而,不恰当的公示语英译可能会造成诸多不便。本研究以功能翻译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对陕西省几个著名旅游景点(兵马俑、大雁塔、法门寺、大唐芙蓉园等)公示语的英译研究,指出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以进一步提升旅游景点公示语的英译质量,推动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考虑到读者凭借翻译理解中国名著中的中华传统文化,话题链中的话题就成为汉语和英译文认知框架下的显著特征,但国内学者对话题链的关注却较少。该研究从认知翻译的角度出发,对英译《西游记》中的话题进行分析,发现话题的翻译可以反映译者的认知过程,并可为翻译质量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倾向于根据自身认知框架选择特定的话题链,并在译文中予以呈现。这种选择和呈现反映了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认知。此外,英译《西游记》作为传播载体,是海外读者理解和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以此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6.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英歌舞,作为潮汕传统文化艺术的优秀代表,有其独特的魅力。目前英歌舞面临着影响范围小、后继传承人少、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以此为例探索开发与休闲旅游、传承教育、形象设计、新媒体平台等多产业结合的新道路,对解决"非遗"项目保护困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经济发展等有着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五言诗复译活动频繁,其间中外复译者自觉地履行"译者隐身"的本分,本能地适应陶渊明五言诗色彩词的原貌;自发地践行"译有所为"的职责,能动地选译并结缔陶渊明五言诗色彩词翻译互鉴的生态环境。由复译聚集而成的翻译副文本场内,陶渊明五言诗复译者聚焦色彩翻译的稳定性,持续地开发目的读者的阅读视域及印记空间,促进翻译传播。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对周家台"祠先农"秦简中涉及的祭祀活动及其中所蕴籍的宗教、政治与技术等背景的综合研究。文中首先对一些重要词语和语句进行了新的释读和文义贯通,并对腏祭的祭仪特征进行了专题考察。在背景研究方面,则首先通过考察先秦至汉代神农、后稷以及诸田事神的原初神格、祭礼特征及后续演进,确定了先农的田祖原型及其与其他农业神祇的整合过程,同时也阐释了先农在秦代产生和民间私祭的历史、文化背景。就腊祭而言,则区分了先秦时代十月腊祭和十二月蜡祭的功能特征,并探讨了战国晚期秦地对二祭进行整合的祭制改革及腊祭在两汉时代发展为岁终年节等相关问题,另外还研析了郑玄等东汉经学家在腊祭和先农释读方面出现的诸多困惑、失误与深层原因。最后,在禾、黍名称与治种技术问题上,指出二者均源于北方的粟作农业体系,与楚地稻作农业无关。由简文中的出种、燔治和殽种等活动,可证由选种、晒种、藏种、出种、粪种等环节构成的整套治种技术在秦代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显示出农业技术、先农信仰与祭礼活动的有机交融。就政治-宗教层面而言,楚地先农祭的出现,其实是秦人强权文化一统天下的缩影,也是秦人国家宗教征服楚地信仰的见证。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打”是有多个读音、多种词性的词。它表义复杂,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颇高。动词“打”最初也是个单义词,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又衍生出许多派生义。因此,其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不免出现许多问题。该文主要是对现代汉语动词“打”的哈萨克语翻译分析,介绍了汉语动词“打”的各个义项,将对汉语中含动词“打”的各个义项词语与所对应的哈萨克语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力图寻求其特点,为今后哈汉学习者在动词“打”的翻译上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郑永年 《对外大传播》2004,(5):32-32,41
近来,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似乎有了新的认知和比较确定的看法。一个新的概念正在各国政治人物和决策者中间流行起来。这个概念就是“中国模式”。在学术界,这个概念并不新鲜,人们在邓小平南巡以后就开始讨论“中国模式”问题了。不过,最近各国政治人物的认同已经给这个概念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和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