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日,一位朋友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几天前,某乡有个通讯员在大街上替一位女青年贴出了一张告示,上面写着:俺愿义务抚养无依无靠的老人,并愿意侍奉到老……。不几天,有关这张告示的稿子在一家市报刊刊登,市电视台驱车百余里赶来,准备拍摄这感人的一幕。谁知,当找到这位女青年时,她竟摇头说,事先根本不知道有这么回事,连想都没想过。记者问这位女青年现在想不想义务赡养老人?女青年说:看那位通讯员的面子,我只好默认了,他说只要我承  相似文献   

2.
6月16日晚,一部反映北京市民抗击非典的电视剧——《让我们记住》亮相北京电视台荧屏。这部电视剧是在非常时期,以非常速度拍摄的:7天创作剧本、10天完成拍摄、22位影视明星义演,几千位群众演员加盟,该剧的全部收入40万元将捐献给中国  相似文献   

3.
那是好几年前的事了。一次,我们几个在新闻战线上蹒跚学步的新兵,随一位老记者下部队采访。几天过去,材料记了一本  相似文献   

4.
前几天,一位退休老教师向我谈及这样一件事:在他退休之后,某干部三番五次带着子女打骂他。他拖着病体到处诉说,有关部门只是“踢皮球”。无奈,他只好投书报社,可报社也迟迟未  相似文献   

5.
这是边春光同志6月25日写给一位同志的信。信中谈到他对出书的几点感想。征得作者同意,作为“大家谈”发表,与同行们一起探索出书路子。标题是本刊加的这几天我在清理我保存下来的青年版的图书,有几种书我仍然要保存它,这几类书是: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我刚到电视台工作时,有一位要退休的新闻前辈送给我一句话:"工作在新闻战线,要处处如履薄冰,事事如临深渊。"当时是这位前辈退休的前一天,我到他的办公室,正好碰到他在整理东西。他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厚厚的档  相似文献   

7.
几天前,新闻界的一位同志问我,中央大报的评论不好写,你们有何诀窍?我说:关键不是具体写法,而是我们有个好环境、好机制。 这个环境和机制,是鼓励人干、激发人闯、催人奋进的环境和机制。在评论这一块,早几年经济日报社领导就提出:评论员文章要署名,还要创办个人专栏。  相似文献   

8.
和一位厂长交谈,他很不高兴地说:“我不喜欢新闻单位宣传我们厂。”为什么?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位记者曾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提出在厂里买辆三轮车,厂里以出厂价售给他一辆,当时没付钱。过了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够,交一半怎么样?我说那一半我给你交吧。后来,又过了几天,记者来电话说:“三轮车我不要了,请你推回去吧!”  相似文献   

9.
缩影     
话题不知怎么一转,就变成夸奖华天湘都宾馆来了。这是在北京钓鱼台宾馆的一次宴会上,有一位朋友宴请来北京出差的湖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湖南宾馆的一位副总经理也在座。副秘书长从钱夹子里面掏出一张小纸条,用手高高地扬了几下,说:"拿回去好好学学人家。"原来,他这次出差来北京,下榻在华天湘都宾馆,吃住的感觉与原来简直是天壤之别,更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头一天办事在外面跑得很累,换了的衣服就随手丢在了房间里。第二天晚上,当他一打开房门,几件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床上,一杯泡好了的茶放在小圆桌上,碟子下面压了一张小纸条。小纸条上这样写道:"您辛苦了!衣服给您洗干净了,泡了一杯茶,希望能帮您解乏。有什么吩咐,尽管拨打内线  相似文献   

10.
最近,笔者碰到一位当通讯员的朋友。他告诉我,几天前,他以一位女青年的名义,在大街上贴了一张告示,说她愿意义务抚养无依无靠的老人。几天后,一家市报报道了这件事。所在地方电视台闻讯后,驱车  相似文献   

11.
船上办报     
冯玉祥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很有军事才能。然而,他还是诗人,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船上办报的故事更在新闻界传为美谈。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冯玉祥同重庆各界民主人士近千人,乘‘民联号’轮船前往南京。船在长江上要走好几天,漫漫旅程,令人难受。开船后,冯玉样就对相交多年的好友谭平山等人说:‘这几天看不上报纸,难道不是一件憾事?’他建  相似文献   

12.
执着,属于强者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总裁松下幸之助,年轻时家庭生活十分贫困,须靠他人养家糊口。有一次,矮小瘦弱的松下到一家电器工厂去谋职。他向一位负责人说明了来意,请求给安排一个不用太好的工作,这位负责人见他衣着肮脏,但又不好直说,就随口编了一个理由:“我们现在不缺工人,你一个月后再来吧。”没想到,一个月后松下如期赴约。没办法,那位负责人又推辞说现在没时间谈,过几天再说吧。隔了几天,松下又来了。如此反复几次,这位负责人干脆说出了真正的理由:“你这么脏乎乎的,我们没法收下你。”过了几天,松下用借钱买来的衣服把自己打扮得整…  相似文献   

13.
南京一家报纸前几天有一则几百字的社会新闻,登在并不起眼的角落,说的是,某小区一位李姓居民家里养了一只神奇的鸽子,它能在空中不时地翻出漂亮的筋斗.读者看了,至多一笑而过,并不会去深究:那鸽子到底能不能翻筋斗?它又是怎么翻的?从什么时候开始翻的?一次到底能翻几个?而电视台的记者、编导反应可就不大一样了,因为在他们眼里,这是一只可以吸引眼球的"鸽子"!  相似文献   

14.
反响 “请问,这几天晚报卖得多吗?” 我战战兢兢地问广州东风路的一位售报小姐。  相似文献   

15.
正当举国上下喜气洋洋迎接建国三十五周年之际,突然传来噩耗:苗风同志与世长辞。新闻战线失去一位精通业务的老记者,一名几十年战斗不懈的老战士。痛定思痛,令人更加惋惜。知道苗风的名字很早了,一直无由觌面。1978年我重返报社以后,他分工上夜班,也很少接触。编辑部的同志都很尊重他,说他是一位忠厚长者。一天,他  相似文献   

16.
去年7月的一天,农一师二团场宣传科干事李军寄发了一位通讯员送来的稿件。过了几天,他了解到那篇稿中写的粮食单产数字比实际数字偏高,当时他想:“我们搞新闻工作的,就是要实事求是,决不能浮夸、掺假。”便拿出自己的钱,和那位通讯员一起给三家报社发了电报要求更正,接着又给  相似文献   

17.
拿破仑·希尔说:"不管我们是谁,或者我们从事何种职业,我们都是自身习惯的受益者或受害者。"一个年轻的摄影记者带着家人一走到海边度假。因为职业的习惯,他总是篷心观察那些有意义的生活画面.年轻的拐影记者连续几天在海边散步时都发现,有一位老渔夫总是会在这个时候打上一网鱼  相似文献   

18.
我的同事们都同意这样说:广播记者在每一天中,都充满着各种事件、会晤、顺利、失望和印象。我就打算谈一谈这样一个普通的一天。这并不是为了揭开我们广播工作中的什么特别的秘密,而是为了再一次细心地观察我们周围的现实,不是表面地、匆忙地,而是对你在生活中每天都接触到的现象加以深思熟虑。我要讲的这一天,当然也有它的月份和日子,但是,问题并不在这里。打开我的记事簿,里面有这样几句简短的记载: “两位战友的会晤——明天中午十二点,在原来的地方。”“公共住宅。”  相似文献   

19.
几年前,我刚到江西吉安电视台工作时,一位即将退休的新闻前辈送给我一句话:"工作在新闻战线,要处处如履薄冰,事事如临深渊."当时,我并不理解他的意思. 这位前辈退休前的一天,我到他的办公室,正好碰到他在整理东西.他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厚厚的档案袋,小心翼翼地打开,从里面拿出一叠发黄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在意大利北部名城都灵,我碰到一位在当地乃至欧洲都赫赫有名的企业家。他叫科尼,但人们习惯称他工程师。因为他不但经营有方,而且有道,在欧洲企业界曾被评为“欧洲先生”。当他知道我是从中国来的时候,他开口就问我说:“你知道我最羡慕你们中国的是什么吗?”他把我给问懵了,我猜了几秒钟之后,犹犹豫豫地回答他说是不是中国菜。他说:“中国菜我当然喜欢了,但我最羡慕的是你们中国的人才。”接着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5年前,我决定新建一个工厂,在报纸上登了招聘厂长的广告,报名期限是7天。第二天上午,有人报告我说,来了一位应聘者,是个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