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教育叙事与身份认同:关联及有效性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有研究者认为教育叙事影响教师的身份认同.两者之间存在关联。但是教育叙事与教师身份认同之间的关联方式是什么?教育叙事建构教师积极的身份认同的前提是什么?已有的研究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教科书是华裔新生代语言文化习得与族群认同建构的重要场域,亦是公民意识形成与国家认同建构的关键场域,体现着认同塑造的复杂机制及多层级认同的冲突与并蓄。从互文性视角对现行最新版马来西亚华文小学各类科目教科书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教科书中大量的国家话语策略、高频率分布的核心概念与互文性复现的话语模式,强有力地塑造着华裔新生代“公民-国家”逻辑上的国家认同;华人的族群叙事在国家叙事背景下展开,其叙事主体、叙事结构、文化标记及话语路径都表明马来西亚华文教科书族群认同塑造的功能被强大的国家话语修辞力量所稀释。在教育场域,华裔新生代面临如何在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间求取平衡,以及在国家认同的前提下提高华人族群内在凝聚力、传承华人族群认同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3.
小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促进小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即导向性的学科认同、舆论性的社会认同、规范性的教育机构认同和情感性的个人认同的建构。因为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师叙事有其自身的缺陷,所以身份认同视角便于廓清和规范教师叙事的具体要求,便于弥补这些缺陷。  相似文献   

4.
西藏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能够进一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升课程教学实效,增强各族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坚持与课程内容体系、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教学目标相融的原则基础上,应重点进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观念的提出与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与整体自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与强化三大内容的系统性融入。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运用主体性视角、用好影像教学、增加理论储备、开展历史叙事挖掘与建构等关键手段。  相似文献   

5.
分析卡勒与安德森围绕小说与想像的民族共同体之谱系展开的对话,论证以摹仿诗学为元理论基础的安德森—卡勒范式的四大理论创新点,即印刷资本主义与印刷文化、现代民族认同的想像本质、文学叙事与文化想像、文学摹仿与文化摹仿。反思安德森—卡勒范式的文学中心论涉及的文学与整个人文学科及跨学科批评理论之间的关系;反思建构系统的以文学叙事为中心的文化想像和形象理论之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倡在重估当代全球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知识合法性的前提下重铸文学的公共批判精神、文化拯救和创新力量。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开展幼儿创新教育,最重要的是为幼儿的创造与创新提供机会,这决定了幼儿创新教育的前提是幼儿教育创新。以艺术教育为例,为支持幼儿在艺术中的创造与创新,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应从技能取向转为创造取向,活动设计应从艺术专业的视角转向幼儿生活的视角,师幼互动应从教师控制转为幼儿主导。为此,教师应革新教育观念,在重新认识艺术创新与幼儿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真正认同并尊重幼儿在艺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基于活动理论视角,采用质性研究的方式对一位以苗语为母语、汉语为交际语、英语为第三语言的苗族中学英语教师进行叙事研究.结果研究如下:语言认同具有阶段性、情境性和矛盾性特征;语言认同存在认同危机,其消解途径为持有积极发展意识的主体、有效的中介工具、执行严格的规范、建构积极的实践共同体及实施正面的社会分工.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逻辑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现实基础。寻求价值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厘清价值认同问题,对于培育和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与归属感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自觉认知和价值自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建构,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关系(对话、交往)中使价值主体的价值观念或价值结构获得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的动态过程。主体性、空间性指向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具有建构的可能性,可基于此寻求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研究运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对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2000-2017年教师教育者身份认同研究的分布特征,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和分析,聚焦教师教育者专业身份认同的困境、影响因素和建构路径.研究发现:工作环境与机构文化的变化,教学与科研压力,专业实践能力不足引发教师教育内心紧张、焦虑、孤独、无助等多种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体验和较低的职业效能感导致教师教育者难以认同并建构"研究者"和"教师的教师"的专业身份.自我研究、叙事探究和学习共同体协助下的反思性教学实践能有效支持教师教育者建构新的专业身份,提高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现代教师教育模式的反思与审查,教师教育逐步由个人认知取向的“知识中心论“转型为“身份”与“知识”并重的人类学的教师教育模式.其方式是将“顶岗实习”作为创新点,通过让大学生“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小学教学实践共同体来形成身份认同和专业知识.建构专业身份认同是教师教育的核心,建构与身份相适应的专业知识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涵.自2010年以来,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以顶岗实习为突破口,让师范生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以此推动教师教育实践的转型,实现了教师教育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不仅是活化教学资源,而且是实现一种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从团队与管理关系来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需要借助创造性的活动整合资源以塑造教学创新团队。通过以A高职院校机械工程教学创新团队为案例进行研究,发现高职院校通过合作教学塑造教学创新团队是一个教学身份认同、巩固共同体意识、集体行动达成、集体身份建构的塑造过程。高职院校从身份、群体和行动三个维度进行整合式管理创新,运用多种教学管理整合工具,塑造教学创新团队教学身份认同,培育和巩固共同体意识,实现集体行动中的一致性,进而形成集体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2.
汤亭亭在《女勇士》中采用双重叙事策略对中国和中国文化进行了想像性建构:以他者化叙事策略来表现中国文化中落后、封闭、迷信的一面;以认同化叙事策略突出中国文化中神奇、英勇和理智的一面。双重叙事策略反映了华裔美国作家中国文化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3.
历史教育的认同建构必须依托历史教学的有效实施方能得以实现,按照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其教学实施路径主要围绕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展开。其中,时空观念是认同建构的情境搭建和认识路线;唯物史观是认同建构的理论依据和逻辑检验;史料实证是认同建构的方法支持和证据支撑;历史解释是认同建构的意识生成和能力体现;家国情怀是认同建构的价值观念和情感升华。  相似文献   

14.
运用叙事学犤1犦理论观照观《国语》,其客观型全知叙事视角和以叙事时间速度的快慢来掌握叙事重点等叙事特征,对后世之文深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其实质就是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要使课堂鲜活起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创设教学情境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正确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来,到知识中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教师以情境创设为手段,以知识的建构为目标,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6.
建构能动的自我:教育改革中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师角色由以往被动执行者转变为变革主体的过程中,教师身份的自我觉醒与认同是一个核心因素。但是,近十年来,教师在教育变革中存在种种不适,甚至畏惧教育变革,自我认同未被唤醒或者迷失。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需要通过对内用力的自我修炼与对外表达的叙事研究来建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7.
死亡是小说叙事的常见主题,更是小说叙事建构的有效手段。死亡在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的叙事建构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死亡为核心的情节构建模式十分巧妙地迎合了小说作者执意颠覆基督教文化传统(象征父权)、宣扬妇女主义思想的文本主题和创作理念;以死亡为媒介的视角变异模式突破了第一人称叙事的传统藩篱,极大地丰富了《父亲》的叙事层次和多样性;以死亡为依托的叙事技法的革新为小说成功营造了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效果。毋庸置疑,让死亡直接参与小说叙事建构并使其承载丰富的文化叙事功能正是该小说的叙事特色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8.
从叙事学视域探讨教育本文和话语的建构,是生活化哲学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以往哲学教育中出现的政治化和知识化的教条主义,在一定意义上说,源于传统哲学教科书教条化和科学化的叙事,其所蕴涵的抽象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之思维逻辑,致使该教科书文本形成一种脱离人之现实生活的客体化、抽象化和单一性的叙事模式,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走出此种叙事模式,应采取由实践唯物主义开启之生活化的复调叙事策略与方式。  相似文献   

19.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机制,教师跨界教育叙事的价值体现在延展学习资源、涵括知识建构、衔接教育生活。缺乏连续情境、缺失文化生态、缺少行动链接仍是教师跨界教育叙事面临的现实困境。跨界、行动、复调是教师跨界教育叙事的应有之义,创造边界物、故事复现、复调叙事、多元评估、系统迭代是教师跨越边界进行教育叙事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20.
以室内设计教学的创新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现阶段我国室内设计教学现况的基础上,从解决现有问题和推进我国设计教育和产业发展的视角,提出针对现代室内设计人才诉求的教学创新方法:教学思想之文化特质传承、教学目标之使用诉求导向、教学内容之设计细节关注和教学成果之作品真实表现。以期为现代室内设计教育提供一点可供借鉴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