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班主任之友》2013,(Z1):12-14
"这几年我一直都教小学一、二年级,每次接了新班,我都会打电话约家长进行家访,但是这几年家访却越来越难了。"刘爱红老师说,平时自己和同事们交流时也会说到这个问题,现在家长拒绝老师家访的理由很多,大多数家长都会以"我家不好找,有什么事情我到学校去找老师,这样也方便"这样的理由婉言拒绝。"如今,一个新班级30多个孩子,能接受老师家访的不足一半,被拒绝的次数多了,老师们也提不起劲头来。"刘爱红老师如是说。  相似文献   

2.
笔者曾听过一节德育校本公开课。执教者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授课对象是某重点中学高二学生,课程内容是《架起沟通的桥梁》。 授课老师展示了两张照片,一张是老师的父母抱着老师三岁儿子的合影,另一张是老师本人与在草坪上玩耍的三岁儿子的合影。她说这一年,我与父母一起“升级”了,对我与儿子而言是“长大”,而对于父母而言却是“变老”。  相似文献   

3.
龚德明 《江西教育》2012,(16):32-34
在学校,通常颁奖、家访、检查作业都是老师对学生进行的,但近年来,我在班级工作中尝试让学生对老师颁奖、家访和检查作业,也获得成功,效果颇佳。学生给老师颁奖教师节这一天,班干部在教室的黑板上用红色粉笔写了几个大字:"老师,您辛苦了!"音响播放着音乐《长大后  相似文献   

4.
儿子刚到美国那会儿,既喜欢这里的优美环境,又害怕与金发碧眼的小洋人交流,原因很简单,既有长相上的差异,又有语言上的障碍。一天放学回家,他拿出一张画给我看。他说:“妈妈,你看,这个人像不像我?”天哪,吓一大跳,这哪是人,说得确切点,这是一堆白骨。 “小鬼,你为什么画这个?” “老师让画的。” “我不信!”我相信中国所有做父母的都不会相信。孩子的坚持促使我要去学校看个明白。 第二天一大早,我赶到学校,踏进我儿子上课的教室,这算什么呀!墙上四壁挂满了白骨图,数了一下共有19幅。班上共18个学生,加上老师19人。“妈妈,你看,这张是…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家访是老师的一大法宝,学生称之为“告状”,是被列为“恐怖事件”当中的。我记得幼时的伙伴们还编了首打油诗:“不怕站学堂,就怕来家访;老师来我家,吓我床下趴;老师一离开,直把双手拍。”小时候,一听说老师要来家访了,注定就要灾难临头祸事上身了,要有挨骂甚至挨打的心理准备。辩解是不可能的,父母认准老师的话就是真理,你一辩解,他们反而认为你一点悔改之心都没有了。弟弟丁丁,上小学四年级。他跟每个怕家访的孩子一样,谈“访”色变。他私下跟同学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找我爸。”一天中午,丁丁气喘吁吁…  相似文献   

6.
对于家访,有这么一种倾向:学生普遍将老师的“家访”与“告状”划等号;家长也认为必是自己的孩子做错了事,不然,老师何以登门拜访呢? 我接触到一个班主任,他的班上却出现了一股要求家访的热潮。为什么呢?原来他家访时采取的是报“喜”不报“忧”的做法。学生有了错误,他不马上向父母告状,而是亲近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我的儿子李硕是山东师大附小一年级的学生。据他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张瑶老师说:“你的儿子在性格上越来越像你了。”尽管我知道我的性格达不到特优级别的要求,甚至我的爱人经常说我的毛病不少,但是,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我知道自己的性格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况且,按照一个理想的模式,把自己的性格修炼到至真至善  相似文献   

8.
黄瑞 《今日教育》2013,(4):12-16
如果只就一个时间点上的个别现象来进行表象研究,结果一定得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于任何教育问题都是如此,所以这个小样本调研仅是一次抛砖引玉,思考远不能停止。开学第5周了,农村中学的吴老师预计家访10个孩子的计划只实现了50%。吴老师感触地说:"有些家访好像不受欢迎,访是访了,效果不怎么样。"相对于吴老师的委屈,城区一所示范校的郭老师态度很明确:"我没时间去家访,教学任务重,学生人数多,  相似文献   

9.
曾在《青年心理》杂志读过一篇文章《好猫与烂虎》,大致的意思是:有个男孩一直是班里的差等生,他很希望进步,也非常刻苦,但成绩就是上不去。有一天,他问父亲:"我是不是很笨?"父亲回答:"当然不是。""那为什么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其他同学?"父亲无语,只是轻抚儿子的头。渐渐地,儿子越来越自闭,总呆在自己的小房间里。一天,父亲发现儿子的床头铺满了一张张图画……时间在流逝,儿子的成绩依然很差,父母经常被老师叫去训斥,但父亲从来没有训斥过儿子。渐渐地,儿子反觉得奇怪,问父  相似文献   

10.
家访略谈     
<正>一、家访可以了解"问题学生"的思想根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的第一场所,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是儿童最直接的榜样。  相似文献   

11.
婷婷: 我是老师,在工作中我发现,当老师的往往比较重视差生的家访,而不太注意好学生的家庭教育,实际上,有些学生,在校是好学生,可在家里不一定是好孩子。比如:有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已连续六次获得爱劳动奖,可她长到13岁,在家里却从来没有扫过一次地,洗过一次碗。还有一名学生,在家里蛮横霸道,父母都摇头,可老师给她的评语却是“脾气温和欠刚强”。某个学生成绩一直在95分以上,老师一直把他视为好学生,直到他成绩下降,经过家访,老师才了解到,该学生的父母一直是采取高分重  相似文献   

12.
<正>"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题记"老师,您真是教学有方……""老师,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儿子的栽培……"期中考试后,我照例进行了一次全面家访。每到一处我都受到了家长的热情接待,又是拿水果又是递饮料,把我当贵宾一样,让我沉浸在一片褒奖之中。只剩下最后一个学生了。来到小彬家的小巷口,同行的班干部朝那个虚掩的木门喊:"小彬,快出来,老师来家访了!"  相似文献   

13.
家访     
路上,接到儿子的班主任张老师打来的电话,张老师说要到我家来家访,问我方便吗。自儿子上一年级以来,这是老师第一次来家访,我也正想找机会跟老师沟通一下。于是,我满口答应,说:“您来吧,我在家呢。”  相似文献   

14.
<正>2019年8月17日,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程春雨老师,在克什克腾旗上了一节语文课——《背影》。程老师跟学生一起深入阅读《背影》的时候,我坐在学生身边,聚精会神地观察和倾听,试图读懂这节课堂。先有教师的深度阅读,才可能有学生的深度阅读。张华教授说,视角是世界本身的特性。读《背影》,把视角定位在"父亲"上,是一种视角,也是大多数人阅读的视角。从这个视角看到的,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  相似文献   

15.
孙曙峦 《教育》2012,(27):5
"今年暑假,学生家长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在QQ上跟我了解咨询。"江苏省南京市某小学班主任张老师说。根据媒体调查,电话、QQ群、微博等通讯工具和网络交流方式的迅速兴起,让传统上门家访变得渐行渐远。(8月29日《扬子晚报》)以前学生都是就近入学,教师家访起来很是方便。如今却不然,一个班学生  相似文献   

16.
《教育》2012,(25):17
孙曙峦在2012年8月31日《合肥晚报》撰文指出:"今年暑假我们的QQ群非常热闹,家长们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在QQ上跟我了解咨询。"南京某知名小学班主任张老师说。以前学生都是就近入学,老师家访起来很是方便。如今却  相似文献   

17.
有人苦于管教不好自己正在上小学的儿子,于是寻求到一户"好人家",将其寄养。据说此举颇具成效,数月之后,儿子成绩有了不小的进步。这一做法引起了网民热议。一些年轻父母跃跃欲试,群起而效仿之。为了孩子学习成绩一时的提高,真的可以采取寄养的方式吗?在笔者看来,这完全是一个毋须争论、不言而喻的常识性问题。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则通  相似文献   

18.
肖梅 《家庭教育》2002,(1):16-17
主持:重庆读者红慧来信说:“我9岁的儿子学习不好,作业拖拉。老师说他学习习惯不好,这我懂,可怎样才能帮儿子改正坏习惯,使他爱学习呢?”确实,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进步必不可少的条件,克服坏习惯养成好习惯,更需要父母付出智慧和辛苦。本期杭州下城三小的父母朋友,将和大家共同关心这个问题。观点一改正要从帮孩子认识坏习惯对学习的影响开始。儿子要求上进,但学习上有个坏习惯———拖拉。低年级学习内容少,影响还不大,随着学习节奏加快,坏习惯造成的学习低效、事倍功半等问题开始困扰他,想改又无从着手,很苦恼。父母都…  相似文献   

19.
刘敏 《辅导员》2012,(30):21-22
去年,笔者接手了一个新班,之前,我就了解到这个班的学生特别调皮,是学校出名的"乱班",而且这个班的一部分家长对学校、老师的工作不支持也不理解。在了解这一情况后,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与班级工作,开学后我就利用双休日的时间适时登门家访,品尝到了家访艺术给我带来的香与甜,以下就是我在做家访工作方面的几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20.
家访,这个教师的优良传统,似乎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可是我对它却情有独钟,而且每次家访,我还特意带上班里的小干部。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找我爸。”这是同学们编的顺口溜,它表达了同学们的一种心态:怕家访,怕老师告状。我家访从来不告状,因为那样似乎反映了老师的无能。相反,我的学生都希望我去家访。哪位同学进步了,改正了缺点,做了好事,帮助了别人等等,我会去家访,让他的父母了解孩子的变化,同我一起鼓励孩子树立信心,这样做的结果要比告状强得多。  我为什么要带上小干部一起去家访呢?这是让小干部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