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曾有过相当广泛的传播,大部分作家更多的是继承其"唯美"的成分而摒弃"颓废"的色彩,只有邵洵美等少数作家在创作中进行唯美—颓废派文学的尝试。邵洵美对都市化的抒写及对情爱题材诗歌的先锋性试验,构成了对中国新诗现代性的另一种尝试,当然也存在偏颇。  相似文献   

2.
邵洵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唯美诗人.其诗歌具有鲜明的唯美一颓废倾向,他被认为是中国唯美-颓废的代表.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其研究至今尚未形成规模.因而,作者试图从邵氏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唯美译介和诗歌创作方面来探讨邵洵美的诗歌,其目的就是使我们对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邵洵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唯美诗人。其诗歌具有鲜明的唯美一颓废倾向,他被认为是中国唯美一颓废的代表。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其研究至今尚未形成规模。因而,作者试图从邵氏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唯美译介和诗歌创作方面来探讨邵洵美的诗歌,其目的就是使我们对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从朱自清的诗歌《毁灭》中,来考查他的唯美颓废主义意识,从而进一步了解他在唯美颓废基础上所形成的刹那主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20世纪中国的唯美主义诗人,邵洵美为中国新诗所引入的美的观念,意义不凡。他力图通过译介西方唯美-颓废主义诗人诗论诗作,为唯美-颓废艺术思想作为一种美学原则而融入中国艺术精神,拨去理论与情感上的迷雾。他对诗的品性的定位,把诗融入了哲学、宗教、历史、思维、心理等人类文化的总体构成里。他所强调的诗的形式要与诗的品性相和谐,把新诗引入了对美的姿态、颜色、形状以及灵魂的凝视。然而,邵洵美对官能享受的率真颂赞,不仅没有为他赢得新诗美学现代性追求的桂冠,反而使他被钉在"颓加荡"的十字架上。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方唯美颓废主义思潮在五四文坛传播的产物,《银杏之果》与《沉沦》在“自杀”这一共同的故事情节中,却表现出大相径庭的艺术趣味和人生追求:《银杏之果》明显体现了注重精神情趣的沃尔特·佩特的“刹那主义”的影响,而《沉沦》则在对“外在压迫”和“悲痛感”的强调中走向“颓废”的反抗,凸显出20年代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艺术观与人生观。  相似文献   

7.
《鸠那罗的眼睛》是苏雪林唯一的唯美主义剧作,其比较纯正的、东方式的唯美主义趣味,有别于现代文坛其他作家对西方唯美—颓废主义的"创造性不忠",代表了现代文坛对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颓废主义的一种纯艺术角度的接受。这部剧作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苏雪林曾经受到唯美—颓废主义的短暂而深刻的影响,并对之给予了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颓废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欧洲"世纪末"文学大潮中涌现的三支文学流派.它们在产生、发展中相互影响象征主义是颓废主义和唯美主义产生的源头,兼具唯美与颓废二种美学特征;颓废主义是唯美主义发展成熟的酵母,颓废主义自身也在唯美主义文学中得到发展.三者的概念与内涵相互渗透、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9.
正因为法国颓废主义文学运动对于我们而言有种陌生感,所以我们试图通过介绍与简要分析于斯曼<逆流>来大致概括出这个颓废主义运动的一些特征,以帮助我们认识颓废主义文学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川端康成一生执著于"美"的追求。自然抒写之哀美,女性抒写之悲美,死亡抒写之幻美,构筑出一个近乎苛刻的唯美文学世界。日本式的"死亡哲学"和作家自身的死亡体验,则哺育了川端康成独特的"死的美学":死即生,死就是最高艺术。最终,以艺术为信仰的川端康成怀着宗教般的虔信优雅地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11.
唯美主义作为美学现代性的一种姿态,是19世纪后期以英法为中心波及整个欧洲的文艺思潮。20世纪前期唯美主义在欧洲衰竭,却先后在日本和中国大放异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美派作家一直被视为堕落的资产阶级,处于“另册”地位,评论者对许多现代作家的唯美倾向也都视而不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都市文明的复兴,中国唯美主义思潮被重新发掘。邵洵美作为创作风格和理论主张都很鲜明的唯美主义者,很快吸引了研究者的目光,邵洵美研究正在渐渐形成规模,如何在此方面获得突破,更好地填补这块空白,成了学者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鲁迅和邵洵美在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同在上海,相互之间有过交往,但很快在恶感和误解的驱使下关系破裂,本文从史料出发,考辨两人交恶的前因后果,全面细致展示这一公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新月派”诗人邵洵美,他的作品和名字很少被提及,其实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他是一位诗人、散文家、出版家、翻译家和招摇的文学纨绔子。  相似文献   

14.
邵洵美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发展中唯一的"颓废一唯美派"诗人,由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道德评价标准的束缚,多年来对其诗歌的研究并不深入.从全新角度入手,在"对新奇意象的追求和象征手法的大量使用"、"情欲的宇宙观和爱情的赞美诗"和"无深度的主题与人的发现的变奏曲"三条路径下对邵洵美诗歌的创作技巧、写作内容及主题意义进行全面的现代性解读.  相似文献   

15.
邵洵美是一个为美奋斗一生的理想主义者,是一个值得欣赏、值得阅读、值得缅怀的人。对邵洵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邵洵美史料文献梳理、邵洵美诗歌艺术分析、邵洵美的小说散文研究、邵洵美与唯美主义、邵洵美的文学实践活动五个方面。邵洵美的研究已经慢慢走上正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研究。  相似文献   

16.
顾梅珑新著《现代西方审美主义思潮与文学》紧扣审美主义思潮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细致梳理了它充满矛盾与悖论的发展轨迹,在全面把握审美主义特质的基础上,多方面探索了审美现代性对启蒙现代性的纠偏作用以及它在文学层面的种种表现。专著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浸润于文学个案分析、审美主义本身的困境阐释,在对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的观照中,不仅展示出审美思潮文学中的表现,还为现实人生提供了建构性参考。著者将严谨的学术思考与深厚的人文情怀密切结合,在对审美主义思潮的探索与展望中为现代人的审美困境寻找出路,体现出当代优秀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7.
魏晋风度、越文化、唯美主义与鲁迅特定的个性气质、生命体验和文化视野相互渗透映发,从一个侧面造就了鲁迅精神世界的丰富深邃性,影响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主张和艺术风格。鲁迅以其真挚的生命体验和开阔的文化视野,打通中西古今界限,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世界艺术潮流之间兼容并蓄、颇富个性的择取与再创,体现了中西古今文化碰撞局面中现代文人的独特选择。这种创造性精神本身也成为亟待继承的文化传统,引发人们更多的思索。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语言学的变异理论和译文对比的方法,对《老人与海》原文中的语言变异情况和五个汉语译本中的相应翻译处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原作中存在大量的人称代词变异使用的情况,这些变异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小说主题的凸显都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而五个汉语译本均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原文中的这个语言特点,未能准确地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使译文读者丧失了领略海明威这位语言风格大师更多的精彩之处的机会。笔者主张译者应忠实地保留、再现原语文本的特殊语言风格,以使译文读者有机会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逍遥安乐的审美人生--略论邵雍儒道兼综的境界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两家都以审美为理想的人生境界:儒家以安乐境界为最高人生境界,道家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是突破现实,超越时空,无所待的逍遥境界.邵雍把儒家的安乐境界与道家的逍遥境界统一起来,追求一种逍遥安乐的审美人生,主要体现在:人生哲学的快乐原则,"造化在我"的本体境界,诗性的风流人格.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曾有过明显的译介,并在中国现代文坛掀起了一股模仿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浪潮。形成的原因有三:文化环境的影响,时代环境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