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国际     
《教育》2012,(12):15-15
新加坡:叫停公布考试优生榜 据新华网新加坡电,新加坡教育部和新加坡考试与评鉴局今后停止公布中小学阶段考试的优生榜,但在所有全国性考试中会列榜公布成绩最好的学生名单。新加坡教育部对当地的亚洲新闻台说,停止公布此类榜单的考试包括小学毕业考试,中学完成4年教育之后分流学生的“N水准考试”,  相似文献   

2.
举子的科举考试心理主要涉及科考牵引下的举子心理动机、科考影响下的举子心理过程和科考塑造出的举子心理个性三个方面。对举子的科考心理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使人了解古代考生的心理活动,也可以与现在的考生心理进行比较以探寻考试影响下的考生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进而服务于当前的教育考试实践。目前,部分学者对应考举子心态和心理活动的一些探讨在一定程度上为该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3.
有位举于第二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旅馆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了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是梦到了下雨天,他带了斗笠还打伞。这两个梦似乎有些深意,举子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举子一听,心灰意冷,回旅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你怎么今天就要回乡了?”举子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啊,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中)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举子一听,觉得此人说得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相似文献   

4.
宋代科举考试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最早产生于隋炀帝时,以后经过唐朝、五代三百多年的演进,到宋代时遂发展为高度完备、影响巨大的主要选官制度.一、宋代科举考试的过程和科目宋代科举考试的程序相当复杂繁琐,但最主要的有州、省和殿试三级考试过程,大体上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州一级考试时,一般由州通判负责主持,本州官私学校学生都可以报考.考试合格者称“举子”、“贡生”,再由州府保举赴京城(即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  相似文献   

5.
1397年发生的“南北榜”之争。其实并不是一场科举舞弊和反舞弊事件,而是一场统治者利用科举来扩大统治基础、笼络士人的政治事件。洪武三十年三月五日。是会试发榜日。这一日,皇榜刚一悬出,群情立即哗然。榜上共录取五十二名贡士,从第一名的宋珠到最后一名刘子信,无一不是江南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三月殿  相似文献   

6.
周永蔚 《新读写》2008,(3):46-46
1 科举记忆法 明、清时期的考试共分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中榜者为“秀才”,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会试中榜者为“贡士”,殿试中榜者为“进士”。举人中的第一名为“解元”,贡生中的第一名为“会元”,进士中的第一名为“状元”。一个考生,假若能连获上述三个第一名的话,那他就是“连中三元”了。  相似文献   

7.
北宋建国后,充分吸取了唐朝、五代时期科场作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防止考官、考生的舞弊行为。其中主要措施有以下五条:一、临定“知贡举”制度。唐朝时期,省试(属于尚书省礼部主持的全国举子考试)的主考官通常由礼部某个固定的官员担任,而北宋的主考官则是由皇帝和大臣会商后临时任命,称“知贡举”,属于不固定的差遣性职务。二、“锁院”制度。即在“知贡举”“权知贡举”(副考官)等考官人选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于贡院(举行乡试或会试的场所)之中,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出现考官向亲朋好…  相似文献   

8.
有些人在观看反映科举时代生活内容的电视剧时,对剧中人提到的某官员是“两榜进士”出身,就认为“两榜进士”指的是这个人前后两次参加选拔进士的考试,两次都考中进士或到第二次才中了进士的人,所以称为“两榜进士”。其实,这是误解。  相似文献   

9.
雷辉 《教育与职业》2006,(22):74-74
《中国青年扳》与新浪考试频道合作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中文、国际政治、法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等专业,分列“滞销榜”的前五位,就业情况并不乐观。然而,血淋淋的现实并没能阻止后来人的脚步,一些在“滞销榜”中位居前列的专业,在高考考生心目中,依然是不变的追逐对象。[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中出现的翰林院频繁复试、中书舍人复核制度以及御史台监督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礼部贡院的权威性,分割了礼部贡举的权限,以致举子轻视礼部知贡举,频繁诉讼贡院考试,从而促成了在礼部贡院之上新的一级考试——“殿试”的诞生。  相似文献   

11.
科举西传说是科举学研究中难度最大的问题。本文在综述科举西传说的由来的基础上,介绍科举制对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影响,并论述科举西传说得以确立的根据。1570年至1870年间,主要用英文出版的涉及中国科举的文献远不止七十余种,在此之外目前至少还可以找到近五十种相关文献,总数当在一百二十种以上。在已证明西方考试制度是将科举考试的公平竞争原则借鉴过去的情况下,找到当时明确指出英美等国文官考试制度曾借鉴中国科举制的宝贵资料后,科举西传说可以确立。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举制度历经1 300年的发展演进,成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及其衍生出的科举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古代中国社会和当代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如王维、司马光等重要官吏和文化名人都来源于科举考试,其所确立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至今仍是各级各类考试的基本原则。从文官选拔制度、向学风气和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三个方面入手,作者尝试分析中国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以及读书向学、科举入仕的个人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并结合科举制度,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升学考试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制度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中国科举制度史相关问题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3.
宋代制科有助于士人求名、求知与入仕,是推动宋人尚学风气的重要因素。宋代制科采取资格审查、阁试、御试三级考试制,以论、策为考试科目,要求应试者博学与才用兼备,但由于论、策题目的设置偏重于考察博学一面,对学风影响甚大。一方面,博习强记成为必要的备考功夫,士人要博览众书,谙熟政事,同时沉潜心志,积年而为;另一方面,节取题目成为有效的备考方式。制科与宋人崇尚博通的整体学风有一定契合,不应因其存在弊端就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14.
历史事实证明,举荐到考试的转变是选才方式的进步,但这种选拔方式也会带来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历史上就曾多次出现对于考试问题的争论与改革,过分地偏重于问题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使考试陷入困境。通过一次考试的方式难以解决考试中的诸多矛盾。我国科举历史上分层次考试的经验说明,在统一考试的基础上采取多层的考试方式,有助于维持对于考试的多重诉求间的平衡,值得我国当前的高考改革借鉴。  相似文献   

15.
国家教育考试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部门对国家教育考试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已经成为确保考试安全、保障社会安定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从技术层面,探讨国家教育考试实施过程中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控制策略,以期通过对预警技术、信息技术、监控技术、应急技术和法律技术的策略应用,在考试组织实施过程中发挥积极的预防、控制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考试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考试的内涵做了全面阐述,并对目前高校考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发挥考试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各种作用。  相似文献   

17.
明清小说作者凭借他们的科举经历和对科举社会的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批重要的科举资料。这些资料补充了科举文献中不详细或未曾载录的内容,同时也反映了科举制度中的一些差异。其中关于科举制度的规定与实际操作之间都存在诸多差异,查阅明清小说发现,对于科举阅卷和科场的实际情况就与史料记载有着较大出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了实现从考试到评价的跃升的可能性,提出了基于评价的命题的构想;指出它与传统命题方式在命题目标、试题评价的关注点、评价的结果对被试的影响等方面的区别;探索新的试题设计方向,既使试题具有先入为主的清晰的思维能力元素、恰当适度的答题空间和合理而使评价有依据的评分规则。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在地质地貌系统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地质地貌系统考试改革的基本方向,并以能力考核为重点,从基础理论和野外应用两个方面。论述了地质地貌系统考试改革的要点及其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20.
自科举制度创立以来,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褒贬不一,此局面从科举制度实施的科举时代一直延续到科举制度废止后的后科举时代。从社会归因偏差理论视角,存在于科举评价中的刻板效应、错觉关联、晕轮效应是导致将科举制度"妖魔化"的深层原因。分析三个效应在科举评价中的表现及影响,从文化自觉、加强科举研究及增强科举信息传播角度切入是矫正科举评价中归因偏差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