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经》中讲: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其意为:善于用兵的人认为:我不敢先进攻,而宁可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但敢后退一尺。因为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所以两军对峙,并不一定是勇者胜,审时度势、以变应变则更为重要。期货博弈如战场  相似文献   

2.
《军争》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讠华),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意思是:“善于用兵的人,两军对峙,要避开敌  相似文献   

3.
秦国君王牢握军权,用兵制度严格,已知的杜虎符和新郪虎符,是驻扎地方军事长官的被动发兵之符。那么,军官有自主的用兵权力吗?新发现的战国时期秦国虎符铭文:"旨,五甲,毋之会,行。"意为君王的命令,动用士兵五人不要会合(君王的)虎符,即可行动。授予军官一伍兵权,从中不难看到秦君王对军队的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4.
<正>《长征组歌》中第四段《四渡赤水出奇兵》原有"主席用兵妙如神"句,战友歌舞团排唱时因"妙"字不好发音,改为"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肖华将军说:"此为一字之师。"周恩来总理称赞说:"此为神来之笔。"  相似文献   

5.
有一个成语,叫“纸上谈兵”,它的字面意思是:仅仅在纸上谈论怎样用兵打仗。这个成语,是根据古时候有一个叫赵括的人的故事概括出来的。古时候的战国时代,赵国有个人叫赵括。他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将军赵奢。赵奢  相似文献   

6.
孙吴曾先后三次用兵交州,其首次用兵在立国之初,第二次在国之中期,第三次在行将灭国之时。通过三次用兵情形的考察,可以看出孙吴国运之兴衰。  相似文献   

7.
《孙子兵法》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代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技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力争于天下,敌兵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百战百胜,还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战胜敌人,最下策是攻城……因此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不通过战争也可以达到降服敌人的目的;用不着攻取敌国的城池,也能穿…  相似文献   

8.
秦国君王牢握军权,用兵制度严格,已知的杜虎符和新郪虎符,是驻扎地方军事长官的被动发兵之符。那么,军官有自主的用兵权力吗?新发现的战国时期秦国虎符铭文:“旨,五甲,毋之会,行。”意为君王的命令,动用士兵五人不要会合(君王的)虎符,即可行动。授予军官一伍兵权,从中不难看到秦君王对军队的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9.
原文: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译文:古时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敌人前后部队不相策应,主力和小部队不相依靠,官兵不相救援,上下建制失去联络,士卒溃散难以集中,对阵交战阵形也不整齐。 战例:  相似文献   

10.
《老子》中"以奇用兵"的内涵,古今诸多注家将其解读为"以阴谋诡诈之术用兵"。这是从纯粹军事学意义上作的解释,是与《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论特质及老子反伪贵真的道论内涵相悖逆的,因而是不准确的。"以奇用兵"是老子在道法自然的理论前提下创设的新型用兵方略,其核心要领是师法自然而兴军用战,其内涵要点为:法自然玄奥之德而兵形神奇,法天地好生之德不纵欲滥杀,法自然肃杀之德而不得已应战,法自然无为而成之德而收不战而胜之功。较之操作性、功利性极强的兵家方略,《老子》"以奇用兵"体现出浓厚的思辨与理想色彩。  相似文献   

11.
裴行俭传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人。贞观中,举明经,调左屯卫仓曹参军。时苏定方为大将军,谓曰: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乃尽畀以术。迁长安令。麟德二年,擢累安西都护,西域诸国多慕义归附。召为司文少卿。  相似文献   

12.
《信陵君窃符救赵》收入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作为传统篇目,其注释多处于义未安。兹提出意见,就教于广大同仁。一、不敢加兵谋魏课本(以下此二字省)注:“不敢用兵侵犯魏国。谋,作侵犯的打算。”究竟是“侵犯”还是“作侵犯的打算”?前后不一致,让人无所适从。且以“用兵”释“加兵”也似欠妥:“用兵”,既可指指挥部队打仗,又可指部置兵力。如果这里的“用兵侵犯”是用来解释“加兵”的话,那末,“谋”字就没有落实。此注之罅漏显而易见。今试解: “加”是侵凌的意思。《论语·公冶长》:“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无欲加诸人。”正义引马注:“加,陵也。”陵、凌通。《左传·隐公三年》:“少陵长,小加大。”“陵、加”互见。孔颖达疏:“加亦加陵。”字又作“驾陵”。《左传·襄公十三  相似文献   

13.
于成龙是我国古代社会清官的楷模,他将儒家的治国安邦之策与兵家的用兵谋略很好地结合起来,推动了兵学和儒学的融合发展。兵农合一是于成龙军事观及用兵策略的主要观点,无事为农,战时则兵,兵农合一,稽盗平乱。这一观点产生于清朝初年社会急需稳定的时代背景,主要体现于对保甲法以及用兵之策的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14.
孙子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认势。"意思是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努力创造有利的态势,而不对部属全责备,所以他能够选择对象去利用和创造有利的态势。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应该更多地去寻找、发现切入教学内容的突破口。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灵活的思维。  相似文献   

15.
《诗经·无衣》一诗,汉魏时有两种相反的理解。根据《诗序》说:“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郑玄的《毛诗笺》依照《诗序》再加以详细的解释。他说:“此责康公之言也。君岂尝曰:“‘女无衣,我与女共袍乎?’言不与民同欲。君不与我同欲,而于王兴师,则云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往伐之。刺其好攻战也。”  相似文献   

16.
物各有短长     
[原文] 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骡骐②,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相似文献   

17.
<正>空城计,出自《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意思就是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人更加难以揣测,在进攻和防御中运用虚的战术来隐蔽自己的空虚,越发显得用兵出奇。而说到空城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大概就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摆的那场空城计了。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进攻孔明,到了城下,却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  相似文献   

18.
隋炀帝用兵吐谷浑,是中国封建社会六世纪一次较大的政治活动。对于这一事件人们多持否定的态度,我们认为笼统地用隋炀帝贪图边功一语盖棺定论似乎并不合适,以下就用兵原因和战争后果两个问题略陈已见,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中,涉及曹、袁两家的大小战争不知有几多,然决定胜负的一战却是官渡之战,而官渡之战的胜负表面是战将,兵勇的拚杀、撕斗、沙场上的恶战,而内容却是集中表现了曹操、袁绍两位统帅的斗智,是否能知人纳谏、从善,此乃胜败之关键,试看: 当袁绍决定在官渡与曹操一战而决雌雄时,谋士田丰就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  相似文献   

20.
译文五忌     
一忌误解原意①上兵伐谋。(《谋攻》)〔甲〕上等的用兵要打破敌方的计谋。〔乙〕上等的用兵是以谋略攻打敌人。结合文意看,译文〔乙〕准确。“伐谋”即“谋伐”,也就是题目“谋攻”之意。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