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伟 《江西教育》2022,(11):54-55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编排课文时,就有意识地选择了信息含量较大的长课文和思维含量较大的难课文.这也成了统编版语文教材在选择文本类型时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学这一类"长难课文"时,教师要针对"长难课文"思维含量大、信息量大的实际情况,采取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长难课文"的相关策略,推动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  相似文献   

2.
沈玉芳 《小学生》2013,(10):121-121
课文诵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通过诵读,学生能掌握课本中字与词的用法,能理解课文中传达的思想、能掌握语文素材的特点等。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的方法学习课文中的语文知识。然而小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时,常常会发现学生诵读课文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小学生读课文根本不认真,他们不理解诵读课文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教师要他们读课文,他们就含含糊糊地读一遍,连念错了字也不知道;有些学生不喜欢诵读课文,他们觉得看文字比诵读课文来来得快,为什么要浪费时间诵读课文?所以他们把教师布置的诵读课文的要求当作任务,教师要求读几遍就读几遍,应付完任务就不再读;有些  相似文献   

3.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另类现象:学生整齐划一的实践活动、机械重复的练习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自主学习",教师用得最多的提示语是:"把你喜欢的字、词抄写下来","选择你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把课文中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诚然,这些举措是落实"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课改理念的前提条件,是改变"师讲生听"传统教学模式的具体表现,因为只有学生"喜欢",他们才会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乐于学习,才能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4.
当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以后,表面上看学生把课文读得很熟练,甚至显得很有"感情"了.其实深入地问几个问题,发现学生还是游离在文字之外.研读文本重点段时,还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有人美其名曰"个性阅读",实质是远离作者初衷的.看上去课堂热热闹闹,其实阅读的效益很小,这也是语文课堂低效的原因之一.其问题在于学生没有找到阅读的突破口,没有抓住文本的"要害".如果把文本比作一份密电,阅读的关键点也就成了文本的"阅读密码".  相似文献   

5.
一篇课文是一个包含诸多因素的复合系统,涉及方方面面.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在确定课文教学内容或者说在确定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教什么"的时候往往感到很茫然,要么什么都教,要么任意为之,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究其实质,这是受传统教学论"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理论影响的结果.教师在确定课文"教什么"的时候"目中无人",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更没有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规律来展开课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因此,要解决确定课文"教什么"的问题,必须以科学的教学理论为依据.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内地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课文只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教学生学会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所谓"长文",就是篇幅长、文字多的课文.一般来讲,在初中学段的语文教学中,现代课文在2000字以上、文言文在500字以上的,就可以视作长文.长文在教材中的比例占30%左右.长文有着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有占用课时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倦、信息繁冗、教学上难以处理等弱势.  相似文献   

8.
"咬文嚼字"是指导学生学习文章时,对一些关键词语反复咀嚼、推敲、体味.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达到把握课文主旨的目的."旁征博引"指在理解课文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习一篇课文,这两种方法都很重要,既要"咬文嚼字"准确地把握字意、词意、文意,还要善于"旁征博引"不断地积累、充实、提高自己.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有教师认为:阅读课上,齐读虽然能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共同提高,却不利于部分学生个性的张扬.对此观点我不敢苟同,我十分喜欢并积极提倡在课堂上让学生齐读课文.我认为,齐读是"共同提高"与"张扬个性"的双赢选择.  相似文献   

10.
每学期开学,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在浏览语文课本里的所有课文之后,说出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几篇课文来。在接下来的备课里,我会对学生最不喜欢的课文更加关注,我总坚信:学生的困惑、学生对课文的隔阂感,就是我们教学应该生"根"的地方,只要真正明白了学生的心,以此为起点用心设计,就会生长出不少教与学的趣味来。一、联系比较,思辨得"理趣"语言最初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劳动中因为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不同文体均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听过几节公开课。教师们放手让学生活动,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突出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也有一些意外,一位教师一开场就鼓励学生任意选读课文语段,喜欢哪一段就学哪一段,哪一点印象最深就谈哪一点。结果学生提出了一大堆问题,却少有触及课文精髓的"真知灼见",那些肤浅而零乱的提问也干扰了教学重点的把握。还有一位教师在让学生"用2分钟快速浏览课文"后就转为讨  相似文献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我非常喜欢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堂上我兴致勃勃地和学生们一起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就是要让学生们当小解说员,运用课文中的语言介绍《清明上河图》,让学生们在此活动中进一步品读课文,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于是,我满怀期待地问:"哪位小解说员来为大家服务?"学生们的反应让我有些吃惊,平时"小手如林"的场面不见了,只是"星星点点",仅仅有几个  相似文献   

13.
陈涛老师的 <课堂需要深度追问>(<语文学习>2010年第12期,以下简称<深度>)一文记录了"追问式"阅读教学的经过.课堂上,仅在"自读"环节,学生就从<落难的王子>读出了"厄运使人坚强",如果不是从课文前后的辅读文字或者什么参考资料中移用过来的话,应该说是很难得的了.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新理念有利于每个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一、以人为本,活化课前预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以往的课前预习,注重的是读通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和中心。“预习”实际是一个“信息化”的过程,学生围绕文本,寻找相关信息,可以寻找文字、图片,可以借阅,可以进书店,甚至上网下载。预习的内容丰富、鲜活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也就变得开阔有趣了。如《会飞的图画》一课,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收集邮票。学生就会搜…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所谓走一个来回,是说读一篇课文至少要有"来"与"回"这两个过程."来",是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回",是指从思想内容又回到语言文字上来,了解课文是怎样表达内容的."来"是"回"的基础,"回"是"来"的升华.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才能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堂公开课,教学的内容是《草船借箭》。在读置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说出课文中自己所喜欢的人物,学生们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气氛十分热烈。有的学生说喜欢诸葛亮,因为他神机妙算;有的学生说喜欢鲁肃,因为他忠厚诚信。就在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他喜欢周瑜,教者此时并没有慌乱,而是眼前一亮,抓住这个难得的课堂生成机会,让这位学生说说自己的真实想法。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堂公开课,教学的内容是《草船借箭》。在读置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说出课文中自己所喜欢的人物,学生们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气氛十分热烈。有的学生说喜欢诸葛亮,因为他神机妙算;有的学生说喜欢鲁肃,因为他忠厚诚信。就在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他喜欢周瑜,教者此时并没有慌乱,而是眼前一亮,抓住这个难得的课堂生成机会,让这位学生说说自己的真实想法。  相似文献   

18.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少地方的语文教学,逐渐地不再去理会一篇篇完整的课文,不去引导学生原汁原味地、反复地阅读品味课文的语言本身,不去领略欣赏课文本身整体的风格美、韵律美,不去挖掘蕴含在文章内部丰富而深厚的艺术魅力,而是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将一篇篇完整的课文拆散开来,弄成七零八落、莫名其妙的各种问题即"练习题"、"测试题",然后,教师不用讲解、不用分析、不用启发,只要将这些习题、试题资料一发,让学生在一组组四选一的所谓标准答案中胡乱地打勾打叉,最后跟老师一一对照所谓的答案(反正是ABCD,不是你对就是我对),也就完事了,我们称这种做法叫"做题语文".  相似文献   

19.
一、务"本" 1.以"教材"为本. (1)钻研教材,科学定位教学目标.要在注重学生心理特征和经验发展的基础上,定位三维目标.要考虑学生应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养成怎样的学习习惯,形成怎样的价值取向.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一一对应起来,而应深入研究,科学地把握三维目标的渗透关系,实现教学目标的整体融合.如知识性强的课文,"知识与技能"则是显性的主要目标,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渗透在教学过程及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中的;而感悟情感性强的课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成为显性的教学目标了.  相似文献   

20.
在新编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形象而生动的插图.在教学实践中,我意外地发现,学生对文中的插图非常感兴趣.有了插图的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格外浓厚,学习的效果就明显提高.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深刻领悟出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也就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由此可见,插图对语文教学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