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江、赵建晖两位老师在<教,要想好需要教的>(<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4期)一文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好需要教的".才能使教学效能最大化的问题.对此,吕茂峰老师撰文<学生发展需要与文本核心价值>(<语文学习>2010年第11期)提出了不同看法.由此,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凸现出来:教学中教师面对文本,是"做文本的奴隶",唯文本是听,还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化作用,对文本作"二度开发",进而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张永庆老师在与李震老师"对话"时,曾明确说道:"语文课堂对话不能脱离文本,要从文本出发,从词语出发,从句子出发."(<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6期)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登高)教学实录>中,有一处"对话"与此说似乎并不相合.为呈现"本真",兹谨录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超老师在与管然荣老师"对话"时说,"我欣赏孙绍振教授的'还原法'--还文本本来面目、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解读法".张老师在<<项链>教学实录>(<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7期)中引导学生发现鉴赏精彩传神的细节描写就是例证.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6期上发表了笔者的一篇教学实录.因个人水平有限,教学中瑕疵难免,自然少不了有一些善意的批评.如该刊2009年第9期上刊载宋桂奇老师的文章<与文本对话,是实现教学对话的前提>,其分析有一定道理;但认为笔者与文本作了一段"伪对话",实不敢苟同,故与宋老师作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5.
<正>《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2015年第9期"卷首语藏"栏目刊登了王进举、王有鹏老师的文章《做一身正气的政治教师》,两位老师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作为政治教师要有一身正气,读罢不由让我点赞。因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了"核心素养",其中之一是培养学生"有正义感",如果教师没有正气,何谈培养学生的正气?但两位老师认为"应试教育是当前教育最大的邪气,面对来势汹汹的应试教育,愿不愿、敢不敢坚决抵制,能不能坚决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教师能否一身正气的‘试金石'",因此提出了抵制应试教育邪  相似文献   

6.
也谈"江月"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4期刊载虞晔如老师的<(赤壁赋)教学实录>,她说:"<赤壁赋>是古典散文名篇,前人称其‘以江山风月作骨'.  相似文献   

7.
在<"忽悠"的背后>(<语文学习>2011年第3期)一文中,张兰芳老师认为:"执教<虞美人>的这位教师,忽悠学生的招数,看似信手拈来,事实上,每一个'招数',都来自他长期积淀的'底气',深厚的文化底蕴."笔者在细读文中列举的四个"场景"之后,觉得张老师的这个评价多有不当,故不揣浅陋予以写出,以求教于张老师及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8.
丁曰宏老师在<语文学习>2010年第5期发表文章<"知书达理"还是"知书达礼">,列出三条"理由",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知书达理"条目提出"应改为‘知书达礼"'的观点.笔者认同丁老师的第三条"理由",即"知书达理"条目与释义"自相矛盾";但难以接受其对"知书达理"词形的否定.  相似文献   

9.
贵刊2007年第11期安敏老师的<为什么他们都喜欢铁罐>一文,写的是她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出现的"学生大多数喜欢铁罐"这个意料之外的结果以及后续的"纠偏".安老师"一定要让学生说真话"的观点让人钦佩,其教学风格也是独特的.但我觉得安老师的困惑在实践中还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因为"大多数学生喜欢铁罐"的教学效果说明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一定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7期刊登了孙春成老师的"立体教学"课例,并在第7期和第10期上刊发了几篇"评说",拜读之后,想对<扔掉什么是可惜的?>的话题,兼及其他"评说",谈点个人意见,以就教于史绍典、蔡茉莉、林振树诸位老师.  相似文献   

11.
读欧阳凯<<牲畜林>喜剧意蕴解析>(见<语文学习>2010年第12期)一文,顿觉眼前一亮. 先后听过10多位教师执教的<牲畜林>公开课,总觉得教师与文本很"隔",学生与文本更"隔".从"喜剧"视角来审视,或可使我们更能真正走近卡尔维诺,真正走进<牲畜林>,这样,师生才有真正的"欣赏".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0期)讨论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有资格教语文?"一个"教"字,曾让我们倍感亲切并体味了不尽的荣耀和尊敬,但今天却是这样刺目.我们有资格"教"吗?一个老师只有"教",够吗?想到"担任语文教学"、"做语文教师"时,又觉得"资格"不妥了."资格"似乎是一个客观标准,于是干脆谈一下语文教师最需要什么吧.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12):38-39
<正>崔峦老师说: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二是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教学实施。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一文中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可见文本解读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准确解读文本是有效实施语文教学的关键之一。如何准确解读文本?"课后习题"就是一个很  相似文献   

14.
李俊老师在<小学教学>(语文版)2008年第12期上撰文<利用阅读期待的成功范例>(以下简称李文),分析了窦桂梅老师执教<丑小鸭>一课的教学艺术.我们站在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些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教学艺术",却发现可能是课堂教学的偏误.  相似文献   

15.
阅读<"击",还是"弹从背入"?>(<语文学习>2010年第11期;下简称"短文"),觉得教师的引领是很不错的.注意"(弹)从背部入"等记述,学生领悟到那是"一场有预谋的大屠杀";思索"其一是手枪"的交代,明白了"这次屠杀是有人指使的".这些"走进语文文字背后"的咀嚼工夫,也就是"反思"所说的"进入细节体会",的确做得不错,效果是明显的.执教者总结道:"从先生这些隐晦的字里行间,我们发现,这一惨案,绝非军警'正当防御',暴徒'丛击军警',而是事前筹划好了的,有预谋有组织的一场大屠杀."  相似文献   

16.
读完何亚兵老师的文章<"愧杀"、"愧煞"二词读音探寻>(<语文学习>2009年第7-8期),笔者也想就"愧杀"、"愧煞"二词的读音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们要搞清楚四个问题. 首先,为什么"隗杀"同"隗煞"?  相似文献   

17.
<正>(上接2018年第12期)41.再探"教学中的矛盾""24.初探'教学中的矛盾'"这样结尾:"1964年的这场争论,在我的心中并未结束。我想,事物就是矛盾,过程就是矛盾。教学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过程。我们做教师的不知道教学过程的矛盾怎么能行呢?大家的争论虽然结束了,但我的思考没有中断。直到1996年,我才有机会把思考的结果以《教学过程主客体论纲》为题发表出来"。《教学过程主客体论纲》要目如下:一(略)。二、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耦合主体与教材体系构成的精神客体。(1)为什么说教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8期刊登的董一菲老师的<采薇>教学,作为一节常态语文课,无疑是成功的.这节课告诉我们不仅仅像张玉新老师所言阅读课"也可以这样上",而是"必须这样上".  相似文献   

19.
王平 《早期教育》2002,(11):2-3
音乐活动中教师不当的教学处置将会引起儿童过度焦虑,其主要表现有如下几种. 一、干巴巴的说教 <懒惰虫>是一个非常诙谐有趣的歌曲.小朋友们和老师在边唱歌边做着找"懒惰虫"的游戏中体验着歌曲和游戏带来的情趣和快乐.然后当一个小朋友出人意料地说自己是"懒惰虫"时,老师马上停下正在进行的游戏,对全体儿童进行了一番"'懒惰虫'多不好呀,我们都要做勤快人,不做'懒惰虫'……"的说教.  相似文献   

20.
代保民老师的课例(<语文学习>2009年第9期),尽管从教师创意的角度看已是非常优秀,但从文本内涵的解读来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背影>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在于艺术地表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普世情感和"父慈子孝"的传统美德.如果说"车站送别"一幕侧重写"父慈"的话,那么关于"父子失和"的一段则侧重写"子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