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联     
岑学贵 《广西教育》2006,(1C):19-19
春节到了,很多人家都有贴对联的习惯。那么,你对对联知道多少呢?  相似文献   

2.
对联     
《小学青年教师》2008,(2):20-21
1.细细品读,展开想象,用下列词语编写一副对联。千条拂雨花润风万朵柳2.请为自己的书房写一副对联,激励自己读书学习。3.观察特点,合适的对联用线连起来。踏破磊桥三块石暑鼠凉梁客咳惊稻草捆秧父抱子分开出路两重山  相似文献   

3.
对联     
《小学数学教师》2010,(1):44-44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最初是刻在木板上的.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4.
教育工作者应以爱为基点,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个性,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是一种物的属性,一种关系量,用科学的语言它是一种能量。人、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教育、伦理道理等都不是生产力。讨论某种物或某种精神是不是生产力,以及讨论生产力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系统等,从严谨、科学角度看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6.
今天就今天     
崔增录  高绿 《儿童音乐》2011,(12):36-37
正~~  相似文献   

7.
校长应如何听课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学会黄书文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战场。作为一校之长,必须深入课堂听课,才能熟悉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教学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把握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有的放矢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8.
一、谚语谚语,是汉语里数量最多,运用很广,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语汇,我国古代典籍,如《左传》《史记》《汉书》《国语》《国策》里,都引用了许多谚语,我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里,也引用了不少有趣的谚语。谚语,是流行民间的俗言俚语,所谓  相似文献   

9.
10.
付昭权 《广东教育》2009,(12):62-64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被誉为“诗中之涛”。对联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人们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的文化传承器。许多对联均以艺术性见长,并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为一体。其中也有不少对联都反映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基于此,在高考试卷和各地名校的测试训练卷中,也不时出现对联试题。因为对联类历史试题不仅内容具有人文性,情境设计也具有人文性;不仅可用对联来承载丰富厚重的题意,也可考查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个性倾向。  相似文献   

11.
It is simple enough to say that since books haveclasses-- fiction, biography, poetryweshould separate them and take lrom each what is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教师的提问不仅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而且要让学生领悟到语言的妙趣。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提高提问的水平。 首先,语文教师要认真设计好问题。在教学中,常常有如下几种问题模式:1.“是非型”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用是或否进行判断。2.“分析型”问题,一般采用“……为什么(说)……”的句式,要求学生分析其中依据、原因。3.“归纳型”问题,句式一般为“……通过哪些方面说明……”、“……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3.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领导者,担负着正确引导本班级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为人师表是为师之道的首要标准,特别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教师的表率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要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完美的为人师表的形象,就必须做到:  相似文献   

14.
对联四绝     
对联是文艺百花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它因独特的魅力而久传不衰,绝联迭出。一、双关对相传,明代杨升庵考中状元后,在从水路返家的途中,遇上一位武状元的船。两只船谁走前谁走后,直接关系各人身价,一时互不相让。武状元沉思半晌,眉头一皱,对杨升庵道:“我  相似文献   

15.
对联漫谈     
对联,俗称对子,它作为我国文艺花丛中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有它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有它的构成形式和艺术特点。本文就此作些粗浅的探索,以期引起同好和研究者的兴趣。门上贴对联是我国古老的风俗,它源于古代的桃符,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古代人们辞别旧岁、迎接新年时是没有对联的,只有一些斗方式的“桃符”上写着“元  相似文献   

16.
走进对联     
代兰艳 《文教资料》2007,(24):186-187
近几年的高考试卷都有撰写对联的题型,可以说2004年高考试题的亮点之一就是对联的撰写。对联试题的出现,意味着高考在考查我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方面又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而对联作为中华民族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文化载体,其含义及特点,甚至最基本的解读,都不为学生所熟知,因而我们必须让学生了解对联的特点,学会创作对联。  相似文献   

17.
对联种种     
春联:欢庆春节、新年时贴在门上的对联。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楹联:指旧时庙宇、寺院楹柱上的对联(有时也将对联统称为楹联)。寿联:祝贺寿辰用的对联。婚联:祝贺结婚时用的对联。  相似文献   

18.
数字对联     
古时曾有人在家门口贴了一副与众不同的对联: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横批是:二四七三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而且是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2)死(4)妻(7)散(3)”.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们诉说社会的黑暗呢?数字对联@苏新民  相似文献   

19.
对联趣事     
虚词生辉明末兵部尚书、崇祯皇帝的宠臣洪承畴,自命忠节,他特意在厅堂的正中挂上了这样一副对联: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但是,后来他受命抗击清兵时,兵败被俘,便屈膝投降失节了。这时,有人激于义愤,在他的两句对联的末尾各加了一个字,称为:  君恩深似海是;  臣节重如山非。后来,民族英雄史可法的一个学生看到了这副对联,他感叹道:“虽能明是非,可惜拙笔!”顺手把它改成: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人们看到末尾换上了两个虚字,讥讽鄙弃之意却更溢乎言表,无不称赞。回文妙对清代乾隆皇帝有一次和纪晓岚对对子,他出了这…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