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心为天下之大本”的心本体论 心学是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不仅是指作为理学两大主要流派之一的陆王心学而言,而且,心学也是作为程朱理学体系自身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部分。心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含有“心理”、“心物”、“心性”等多层关系,归根结蒂是主观与客观或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涉及到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2.
“心之本体”是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哲学范畴。纵览王阳明全书,“心学”是以论证实用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和神圣性的主要目的的。“心之本体”论不过是论证这一目的的手段。王阳明正是通过阐述“心之本体”这一哲学范畴,并由此展开,采用层层深入和从抽象到具体(即:从“心之本体”到“心理合一”,从宇宙万物到人类社会)的方法,赋予了其“心学”以深刻的社会伦理意义,从而  相似文献   

3.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象山,江西金溪县青田村人,1172年登进士第,官至荆门军(今湖北当阳)知军。陆九渊是南宋著名的心学家。与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齐名。陆九渊的心学思想经过明代中期王阳明的发展,成为“陆王心学”,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陆九渊“心学”的当代价值为视点,作出自己的概括和论述。陆九渊“心学”内容深广,不仅对我国中世纪的历史发展产生过振聋发聩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多方面的借鉴价值和意义,主要是:道德建设论价值;教育思想论价值;心能开发论价值;学术独创论价值;环境保护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穆孔晖是王阳明传授的第一个北方门生,他有深厚的理学背景。他对阳明心学核心概念“心”有初步体认,但对“良知”体认不深,对“知行合一”命题则基本未予探讨。其学术思想和阳明心学存在紧张关系和游离状态,对阳明心学的整个体系未能膺服。他沿袭北方学术“朴实”特质,总括心、理、佛、道“大本皆同,特事不同”理念,试图融合心、理、佛、道。穆氏对心学有一定阐述,开启了东昌王门之传承,并力避阳明后学之流弊,对明后期东昌府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对心学在北方的传播功不可没。穆孔晖的心学理路反映出心学在北方传播的复杂精微。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以“良知”为最高范畴,即体即用,建立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特色哲学,高扬了人的主体性。“气”在阳明心学中地位隐而不显。事实上,“气”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阳明心学亦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由于“气”的客观性,以“同此一气”为基础,阳明的“良知”才不致流于主观臆造而具有实实在在的客观内容,并使其为学工夫有的放矢,理想境界活泼而真实。  相似文献   

6.
<正>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江西金溪人,因曾居贵溪象山(禅师山)讲学,世人尊称为象山先生。他是南宋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鼻祖。陆氏所创之“心学”,是当时乃至以后几个世纪中较有影响的学派;它在中国哲学史与思想史上,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印迹。他的著作由其子陆持之收入《象山先生全集》,共三十六卷。  相似文献   

7.
学界普遍认为,王阳明为心学发皇者。而阳明之所以将心学发挥到极致,与陆九渊、杨简心学思想的启拨有密切关联。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对经典的态度、对“心”的理解、对“格物致知”的认知、对“知行”关系的解释等四个方面思想,同时也吸收了杨简关于“心”、“意”、“道”以及六经等四个层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阳明心学是传统实学中“心性实学”的典型形态。阳明心学中既有以成就理想人格为目标的道德实践工夫,也有追求“经世致用”的政治实践操作。黄绾、王畿、顾应祥、王宗沐等作为浙中王学的杰出代表,在他们的学术思想与事功成就中,也有以“心学经世”为理论特质的实学内涵。“实学”也就成为阳明心学的一个学术品格。王阳明的“心性实学”还传播至朝鲜、日本,并在东亚实学版图中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实心实学”。  相似文献   

9.
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学”与王阳明心学有直接继承关系,这可从他的道德论与本体论及其内在关联的思想中表现出来。不过,从国教的角度来看,他所推崇的“王学”,不仅指王阳明心学,更指向王阳明的后学──王敬的“四无说”;他所理解的“陆王心学”,不仅指陆九渊、王阳明一系的心学,也应包括他更为推崇的程颢、胡宏、刘宗周在内的心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为什么要给宋明儒家重新分系,也才能真正理解王阳明心学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明代心学     
《现代语文》2007,(10):127-127
宋陆九渊开创了心学学派,明王守仁继承发扬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完成了心学体系,后人合称“陆王心学”。明中期以后,“心学”几乎取代程朱理学,在思想领域影响颇大。王守仁(1472—1529),明代哲学家,心学集大成者。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早期奉朱熹理学,转而出入佛老,后转向心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陆象山完成了心学美学本体论的建构,为其心学美学工夫论确立了美学的起点.本心即美的本体的确立,直接蕴含着和内在规定了审美实践的途径与方法.象山的审美工夫论是围绕发明本心而展开的,成己(做人)工夫强调机缘体认和直觉领悟的审美体验;成物(做事)工夫表现为“知前行后”、“随事尽道”的审美实践.审美既是一种本心体验,也是一种躬行实践,又是一种境界化育,最终引向“成己成物”、圆成审美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2.
论江门学派     
江门学派是明代心学发展链条中与王阳明心学不同的另一条心学路线。陈白沙、湛甘泉以“自得”之学,“随处体认天理”为出发点,形成了本体论层面的心理合一,与程朱理学的绝对主义“理本论”和陆王心学的绝对主义“心本论”不同;同时,陈白沙、湛甘泉提倡涵养与致知相统一的“自然为宗”的工夫论原则,与程朱理学以“道问学”为主的工夫论和陆王心学以“尊德性”为主的工夫论也不同;从而形成了江门学派的本体论、工夫论特色。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心学关学大体可归纳为: “良知之美”、“意动之美”、“知行之美”,其诗歌、散文以及戏曲理论能充分体现出他的美学思想。阳明心学美学对四明文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心学美学理论的传播及其自身的创作实践实现的。明中期以降,四明诗歌、散文、戏曲因受阳明心学美学影响,独树一帜。特别是在社会“天崩地解”之际,四明作家表现出极高的“良知”品位,从而形成了四明文学独特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4.
以心性之学为基础,说明中国人文传统的独特性,是唐君毅哲学的一个重要向度。为说明心性之学的统贯意义,唐君毅把传统心学与孔子“仁”论密切结合起来,用“感通”来说明“仁”,证成心性传统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贯性。同时,唐君毅立足心学的立场,通过“感通”中对己、对人、对天道的三个维度把心性论引向纵深发展,并说明了中国人文传统的特质在于“伦理的人文主义”,彰显中国人对于主体的独特理解模式。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追求圣道与禅风的统一,心学的发展与禅宗的影响紧密相连,禅宗的“心性论”、“顿悟说”与心学联系相当紧密。文章从王阳明的“诚意说”,“致良知说”,“四句教”三个方面论述了阳明心学对禅学的改造与吸收,展示了阳明圣道内圣而外王,出世而入世,逍遥而拯救的中国人生美学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白蕊  龚志强  李卫红  陈文辉 《高教论坛》2023,(11):66-69+103
针对目前“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的现状和困境,挖掘和分析“阳明心学”中的思政元素。以“心即理”坚定中医自信、“致良知”培养高尚医德、“知行合一”铸就良好医术,通过课程教学设计、翻转课堂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阳明心学”的思政基因与课程的有机融合,达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课程目标。“阳明心学”融入中医学课程,提高了课程的价值引领力,从而焕发教学内容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鹅湖之会”是吕祖谦在南宋淳熙二年(1175)发起的一次著名哲学辩论会,“这件事,在中国学术史上极有光彩,极有意义。”(梁启超:《儒家哲学》)究竟如何看待这次辩论会呢?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朱(熹)陆(九渊)两派的争执,是“理学心学两大潮流之交汇”。其实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本文认为,“鹅湖之会”是朱、吕(祖谦)陆三家之会。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1472—1528)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著作中,有关知行关系问题的论述占有相当大的份量。他的“知行合一”说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从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总体上来看,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对于他的“知行合一”说要辩证地看待,决不能全盘否定。我们应该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吸取它的合理成分,抛掉它的糟粕。因此,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知行合一”说,以及它  相似文献   

19.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理学”与“心学”,是《历史》必修Ⅲ“宋明理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一次历史教学交流活动中.一位历史老师运用“成语”说明“理学”和“心学”的影响.既令我耳目一新,又让我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20.
“阳明心学”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学内涵,契合了心理学中人格理论、心理暗示、审美心理学、顿悟学习论等现代心理学主题。“阳明心学”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还有待进一步从中挖掘其心理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