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位置与方向"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内容。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十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能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够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  相似文献   

2.
今年我继续从事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翻开人教版教材看到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我心有余悸,去年教学此内容失败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3.
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尤其是提出问题的能力值得探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以说,"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人们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更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作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讲述了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来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4.
刁悟 《辽宁教育》2006,(1):107-108
【总体设计意图】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精神,构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自主探究、认识问题一合理应用、解决问题一”三环节教学模式。“认识东南西北”这一教学内容,紧紧围绕这一教学模式,努力使学生建立以自主、探究、合作及实践操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活动中的主人。教师真正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54页例题"练一练",第57页练习十二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科学性。2.使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6.
确定位置三要素的生成与理解是确定位置(二)一课的重点,教材所呈现的情景是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要素,而很多教师选择带领学生在操作中体悟要素。对确定位置(二)大量课例中三要素的引出与归纳进行研究,可以将之归纳成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建构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确定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并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他几个方向。在教学"认识方向"时,应先引导学生认识现实情境中的方向,然后再认识平面图中的方向,最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方向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课堂教学中既要教会学生相关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还需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包括学生适应自身发展的关键能力,以及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自主学习和合作参与以及实践创新等,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的培养。以"位置与方向"单元设计为例,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与单元设计中如何体现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应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新课程对于数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无论是非常规的数学问题还是数学应用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方面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分析“位置与方向”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确定位置的经验,学习了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并掌握了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能够描述较大空间范围内物体的位置,并综合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数学中"位置与方向"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范畴,是应学段目标"探索一些图形的位置关系,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要求而设计组编的,共分"用四面八方确定位置""用方向加距离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三个知识点。该内容的首要  相似文献   

13.
14.
新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精神与实质,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临且亟需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应该体现“四性”。  相似文献   

15.
李娅萍 《云南教育》2005,(25):33-3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8-60页。  相似文献   

16.
《宁夏教育》2013,(10):80-80
“问题拓展提升课”:一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前发放“问题拓展评价单”,教师要以问题形式创设情境,直入主题。教师针对学情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挖掘,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二是小组拓展,总结归纳。小组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联想、拓展,把本章节的问题进行总结,发现规律。小组要遵循拓展的“忆、练、思、展、论、提”六原则。三是问题训练,合作评价。通过“问题拓展评价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科长组织成员互评。四是关键问题,师生共探。小组内还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全班作出展示,教师适时引导、点拨、修正,通过师生共探使问题得以解决、知识体系得以完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五是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提出了“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以问题的形式进行教学的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对试验结果用T检验法进行分析.得出“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54页例题、"练一练",第57页练习十二第1、2题。【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能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准确位置。2.经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过程,积累确定物体位置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  相似文献   

19.
设置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设置不同的情境,为了解决好问题就要抓住问题的数学实质.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对于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贵州师范大学汪秉彝教授提出:数学情境是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最新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文件中,提到了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四能”,因为当前的高中生数学能力明显匮乏,以至于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最终导致数学核心素养难以实现。综合国内外研究后发现,数学“四能”极具研究价值,通过提高问题解决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并运用启发性提示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等,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数学“四能”,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