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喇嘛甸油田萨一组油层注水开发后,套损严重,水井停注层多,油层动用程度低。为有效改善萨一组油层的开发效果,同时避免套损状况的加剧,探索注气开发萨一组的可行性,本文通过优选研究区块,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注气开发的方式、井网、井距以及合理的注采强度进行了研究,对不同注入方式、不同的井网井距进行了筛选,得出最佳的注入强度,并确定212m五点法面积井网开发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多油层非均质的油田,由于油层渗透率在纵向上和平面上的非均质性,注入水就沿着高渗透层或高渗透条带窜流,而中低渗透层和中低渗透区吸水很少。这样各类油层的生产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细分层系,对不同性质的油层实行分层注水和分层采油,使高、中、低渗透油层同时发挥作用,解决储量动用的不均衡,提高油田开发水平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随着油田注水开发的不断深入,地下油水分布关系越来越复杂,根据现有资料,在对油层发育、动用状况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从地质特征、开采特点两方面对低效开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西区采油厂是个多层系同时注水开发的油田,由于注水井各单井层数多、间隔远、物性差别大另造成高渗层吸水指数高,受益油井层见水快,而低渗层甚至不吸水,受益油井见不到注水效果,为改善剖面动用状况,提高油层动用程度,实现油田稳产,开展分层解堵试验,探索出一条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埕岛油田馆陶组自1994年开发建设,初期采用一套井网、大井距、四点法井网开发,到中高含水期已不能满足海上高速高效开发的要求。针对埕岛油田馆陶组油藏采油速度低、压力水平低、动用程度低和层间干扰严重等问题,在储层预测技术及三维地质建模基础上,应用油藏工程、数值模拟和经济分析等方法,形成了馆陶组油藏开发调整技术政策,并在钻井和作业过程中不断优化配套技术,提高了油层保护质量。  相似文献   

6.
由于濮城油田开发时间长、井况日益恶化,注采层数多、层间差异大,致使调控分水能力有限,对分层注水工艺可靠性、实用性及管柱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开展新型油套分注工艺的改进与完善,满足非均质油藏动用二三类层的需要。通过对新型油套分注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完善提高了濮城油田注水工艺及配套,现场应用25井次,使新型油套分注实现了油层细分注水、层间矛盾突出的井达到了均衡注水的目的,分层管柱有效期得到延长,对应油井产能得到提升,油田的稳产基础得到了保障。  相似文献   

7.
王克兢 《今日科苑》2009,(24):48-48
油田经过长时间的开发,形成了固定的注采模式和对应关系,最终含水上升,产油量下降。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和多层开采,导致油层动用不均,降低了油田的采收率。通过实施调整注采井网、强化注水、封卡等措施,充分挖掘老油田的潜力,达到最终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欢喜岭油田欢26块兴隆台油层组是一套低渗储层,储量动用程度不均衡,主要原因在于储层的非均质性较强。本文运用储层评价的技术,定量地分析了工区内目的层段的孔隙结构、砂体物性、粘土矿物和成岩作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对深化油藏的开发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俊山 《内江科技》2012,(11):117+116
乔庄油田开发26年之久,采出程度仅9.49%,目前单井平均日油仅1.9吨,采油速度0.23%,形成"有油采不出"的开发态势,平面上水淹严重,纵向上非均质严重,储量动用差异大,剩余油认识不清。针对以上情况,利用油藏工程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充分认识乔庄油田剩余油平面、层间分布状况,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位于胜坨油田的坨21断块在1965年投入开发以来,先后经历了多次以完善层系井网为目的的综合调整,至今已经历了50年的开发历程。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沙二3-7层系由于层多,厚度薄,砂体分布零散等特点,井网基础变差,储量动用程度低。为了进一步改善特高含水期的开发效果,达到效益的最大化。我们在精细油藏描述及数值模拟研究、综合分析新井多功能、动态监测以及实际生产等资料,充分认识剩余油分布状况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开发中存在的突出的井网问题,提出了分类开发提高零散砂体的储量动用。  相似文献   

11.
埕东油田东区为中高渗透整装砂岩油藏。1974年投入开发,1996年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本文通过密闭取芯井资料,结合油田生产实际,系统研究特高含水后岩性、物性的变化规律和油层水淹状况、剩余油分布特点.对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和综合调整措施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费二战  贺海洲  王卫忠 《内江科技》2010,31(2):69-69,151
油房庄油田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油井舍水不断上升,井筒状况日趋恶化,地面下沉及油层压实等地质因素和油田注水、酸化、压裂、固井等工程因素的影响以及油田生物、化学腐蚀等造成了套损井的大量出现,给油田的持续稳产带来了极大影响。本文主要对油房庄套损井特点、套损抚理、套破井现场治理措施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套损井治理管理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水平井开采技术已成为动用剩余可采储量、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水平井主要部署在老区,储层变化快、油水关系较为复杂,同时受水平井钻井工艺所限,实钻目的层深度往往和设计深度有较大出入,加大了水平井轨迹控制难度,水平段油层钻遇率难以得到保证。通过综合利用钻井、录井、测井、地震、沉积相等资料,结合现场跟踪实践,形成了以水平井精确入靶和水平段跟踪调整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导向技术,最大限度确保水平井钻井成功率和油层钻遇率,为该类水平井进一步推广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4.
大庆长垣喇嘛甸油田主要发育泛滥-河流平原相沉积的厚油层砂体,厚油层内部非均质性突出.经过30多年的开发,综合含水已达94.09%,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厚油层内部.为了寻找剩余油,开展了厚油层内部建筑结构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究.通过对四级结构单元及各类结构界面的模拟,揭示厚油层内部结构界面和夹层的空问分布特征,为层内剩余油分析及有效挖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李岩 《今日科苑》2010,(4):261-261
针对油藏的成藏地质条件和油层的岩性特征,在油田开发的同时应用了各种先期防砂工艺技术。在原有的挂滤防砂措施的基础上,采用更加适宜油层地质状况的防砂工艺——逆向砾石充填和高压充填防砂工艺。在阻挡油层出砂、改善油层、增加了油层导流能力、增产稳产方面起到了多重效果。  相似文献   

16.
孤东油田属疏松砂岩油藏,目前稠油热采区已进入多轮次吞吐阶段,开发效果变差,高、低渗透层动用差异大,汽、水窜状况日趋严重,部分井注汽压力低,注汽效果差,汽驱井注汽压力低,汽驱井与对应油井存在汽窜现象,为解决这一矛盾,需对稠油热采井进行调剖封窜,封堵高渗透层和大孔道,改善吸汽剖面,提高注汽效果,增加稠油井产量目前较为成熟的技术就是氮气+泡沫热采调剖技术。该项技术可以大幅提高注入蒸汽的波及系数,有效地降低油层水的相对渗透率,控制水的指进或锥进,提高蒸汽吞吐开采的阶段采收率。  相似文献   

17.
在注水开发油田的高含水后期,由于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不清,使得剩余油潜力挖掘难度越来越大。本文以中原油田文10块小层水淹图的绘制为例,介绍了小层水淹图的绘制方法及注意的问题,深化了区块小层水淹状况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并结合小层水淹图对油井实施堵水、补孔等措施,在剩余油富集区利用低无效注水井转采、老井大修换井底等措施挖掘油藏潜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了碎屑岩油藏中各类夹层的发育特征,并针对不同产状及展布的隔层提出了5种水平井的开发方式。通过小层精细对比认为,三叠系阿四段储层主要发育1~2套平行于层面的隔层,将砂体分隔为2~3套,针对该类储层的特点,选取了台阶状水平井的开发对策,最大限度的提高了隔层上下油层的储量动用程度,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利用水平井配套开发技术提高孤岛油田采收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岛油田为河流相沉积的疏松砂岩稠油油藏,1992年进入特高含水期后,重点开展了以“砂体内部夹层空间预测”为核心的河流相储层构型分析、三维建模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等技术研究,配套形成了独具孤岛特色的水平井开发管理模式,水平井配套技术的应用,使孤岛油田特高含水期正韵律厚油层、稠油水淹层顸部、窄薄油层、高含水潜山油藏、断层边部等挖潜取得了新进展。截止2007年底,已投产各类水平井76口,提高了孤岛油田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区剩余油分布较为零散的特点,通过小区块注水井调剖,挖掘厚油层内部剩余油(尤其高含水井组),可以将厚油层内部的高渗透率降低,注水压力得到提升,使动用较差的油层得到动用(从而挖掘这部分剩余油),最终调剖区块开发效果变好,既产液量下降,产量稳定,含水下降,流压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