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生物制药、纳米、新材料等领域的崛起,一种新的基于科学的创业企业随之诞生。这类企业与基础科学研究紧密相连,推动着科学的创新。本文以诺奖科学家参与创建,旨在商业化其研究成果的企业为案例,从管理团队、资金来源、企业合作及产品研发四个纬度研究了基于科学的创业企业发展与演化特征。通过分析此类企业管理团队发现,基于科学的创业企业管理层通常由“前沿科学家+商业人士”的组合,既能使企业处于科研前沿面,又有效地保障了企业资源获取及运营管理;从资金来源看,创业初期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基金和风险投资,政府资助支持了企业早期研发并降低了私人投资的风险;企业发展阶段的主要资金来源主要有风险投资、公开募股、商业合作以及运营知识产权等,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有效支撑了企业巨大的研发支出;企业合作主要有学术合作与商业合作两类,学术合作保持企业处于科学前沿同时获得最新专利;商业合作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加快产品上市,巩固了市场地位;基于科学的创业企业其产品研发周期长,风险大;此外这类企业不仅研发面向消费者的商业产品,还研发商业技术,为科研机构或企业提供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2.
大学及公共研究机构的成果商业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更有效的转化其基础科研成果,一种新的基于科学的企业随之诞生。这类企业与基础科学研究紧密相连,以商业化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中的成果为目的,并试图从中获取财务回报。本文选取国内著名高校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从“知识转移与吸收”的视角研究了大学与公共研究机构的成果转化,本文的研究表明:(1)对于综合复杂性基础科研成果,成立“基于科学的企业”是实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2)科学家的深度参与商业化是实现隐性知识转移的有效方式;(3)基于科学的企业与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与反哺机制,有利于企业培养知识吸收能力并形成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4)政府多手段的支持降低了企业风险,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3.
We study the link betwee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employee publication in the open science in a quantitative case study of one science-based, entrepreneurial firm. We bridge the literature on incentives with that on authority structures to argue that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wards and productivity will be strongest for individuals in positions of scientific leadership within the firm. In a novel dataset, we find that prolific publishers receive greater year-end bonuses and are allocated additional direct reports, but this relationship only holds for individuals in scientific leadership roles. These results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resource allocation processes and reward structures in science-based firms.  相似文献   

4.
创业动机、机会开发与资源整合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  朱秀梅 《科研管理》2010,31(5):54-60
摘要:创业动机、机会与资源是创业的重要因素,但对三者之间作用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将创业动机分为主动的创业动机和被动的创业动机;创业机会分为创新型创业机会与均衡型创业机会;并定义了三种资源整合方式:技术驱动型、资金驱动型和人力资本驱动型。构建了创业动机、机会开发与资源整合方式相互关系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对长春371家科技型企业创业者进行问卷调查,利用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创业动机、机会开发与资源整合方式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成力为  邹双 《科研管理》2019,40(7):215-223
准确评估风险投资的进入时间、技术偏好对创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对我国风险投资发展、指导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与进入创业企业的时间联系,考虑其技术偏好,构筑了“风险投资进入时间--技术偏好--创业企业创新绩效影响”逻辑链条;并以2009-2012年创业板制造业企业为例,采用PSM方法,分析了不同时间进入的风险投资的技术偏好及其对创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得到:上市前1年内进入的风险投资的技术偏好不显著,对创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动态促进作用不显著,无论是突破式创新还是渐进式创新;上市前1年以上进入的风险投资的技术偏好显著,对创业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动态促进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对创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小,且对渐进式创新影响的持续性和程度大于突破式创新。  相似文献   

6.
数字创业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跨行业和领域边界经营,产品多元化战略是驱动数字创业企业迅速成长形成商业生态的重要举措。已有产品多元化影响因素研究从内部资源视角或外部需求视角考虑单一要素的驱动作用,尚未深入探讨各前因要素之间的互动和因果复杂性机制。因此,本文采用fsQCA方法,探究资源侧和需求侧的5个前因条件对数字创业企业产品多元化战略的协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创业企业的产品多元化驱动机制可分为3种模式:团队—用户质量驱动型、团队—用户数量驱动型、财务—用户驱动型。研究发现,单一的需求因素或单一的资源因素并不能直接驱动数字创业企业进行产品多元化,内部资源与外部需求的结合是数字创业企业进行产品多元化的真正驱动力。本文基于组态视角,探究了数字创业企业的产品多元化发展路径,对于把握数字经济背景下创业活动的全新内涵,推动我国数字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祝振铎  李非 《科研管理》2017,38(7):108-116
创业拼凑为突破"新生弱性"与"小而弱性"导致的双重资源约束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解释,但其如何通过现有资源的创造性利用以支持新企业生存和成长、以及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本文以212家成立时间在8年内新企业为样本,研究关系信任对创业拼凑与新企业生存和成长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创业拼凑对新企业财务绩效、成长绩效具有显著地正影响;关系信任对创业拼凑与新企业财务绩效、成长绩效具有显著地调节作用。本文认为,在当前转型升级经济环境下的新企业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培育和发展创业拼凑战略,并注重关系信任的资源配置机制和经济杠杆作用,以突破资源约束及获得创业成功。  相似文献   

8.
冯冰  杨敏利  郭立宏 《科研管理》2019,40(4):112-124
基于激励、认证、“良性循环”三个理论视角,研究政府引导基金投资对创业企业后续融资的影响机制。通过私募通数据库搜集数据构造匹配样本,研究结果表明:(1)为私人资本提供收益类补偿时,政府引导基金投资可以促进创业企业后续融资;然而,为私人资本提供亏损补偿加上收益类补偿,或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时,政府引导基金投资不能促进创业企业后续融资。(2)无论投资早期还是后期的创业企业,或者无论投资高科技行业还是非高科技行业的创业企业,政府引导基金投资都不能促进创业企业后续融资。(3)无论投资创投落后地区还是创投成熟地区的创业企业,政府引导基金投资都不能促进创业企业后续融资。上述结论支持激励假说,但不支持认证假说和“良性循环”假说,表明通过政府引导基金投资促进创业企业后续融资的关键在于为私人资本提供合适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9.
张铄  刘伟 《科研管理》2019,40(7):275-284
创业是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以获取新技术、实现新业务创建为目的的创业导向并购逐渐成为了新创企业主要的战略实施方式。鉴于新创企业的发展具有技术依赖性,且董事会的构成较为特别,本文选取了2012年12月31日前在中国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采集了截止到2015年12月的并购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不同技术轨道下新创企业董事会中创始人开放性和机构投资者参与对企业创业导向战略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新创企业中,创始人开放性和机构投资者参与均能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创业导向战略决策,且二者之间具有互补效应。进一步发现,企业所处的技术轨道不同,以上作用效果不同。在供应商主导和规模密集型企业中,创始人开放性与机构投资者参与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信息密集型和专业化供应商企业中,创始人开放性与机构投资者参与具有显著的互补效应;在基于科学的企业中,机构投资者参与对企业的创业导向战略决策具有负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段茹  李华晶 《科学学研究》2019,37(8):1481-1488
面对资源约束的困境,创业型企业选择合适的市场进入模式对开拓新市场至关重要。基于资源拼凑的理论视角,以四家独角兽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探究创业型企业市场进入模式。研究发现:第一,创业型企业资源水平越高,采取的拼凑方式越稳定,面临的经营风险越低,更倾向于选择股权涉入程度高的市场进入模式;第二,随着企业成长的延续,创业型企业面临经营风险不断升高,更倾向于选择股权涉入程度低的市场进入模式;第三,创业型企业所处行业实体化程度越高,采取的拼凑方式越稳定,面临的经营风险越低,更倾向于选择股权涉入程度高的市场进入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创业平台和技术创业型企业是原创技术孵化的关键主体,其共生关系的形成对促进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聚焦于创业平台对技术创业型企业的单向资源供给,或内部资源整合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忽略了资源共生对提高孵化效率、实现价值共创的关键作用。鉴于此,选取Y Combinator、创新工场、概念证明中心进行案例研究,剖析技术创业型企业与创业平台的共生演化机理。研究发现:(1)技术创业型企业与创业平台表现出“寄生→偏利共生→互惠共生→偏利共生→互惠共生”螺旋上升的共生演化过程;(2)多元化资源收益驱动创业平台与技术创业型企业共生关系的形成,其中技术资源收益促使创业平台打破局限于经济收益的互惠共生,步入技术资源拼凑的偏利共生;(3)构建横向创业链和纵向创业链是技术创业型企业和创业平台形成寄生、偏利共生、基于经济收益互惠共生关系的实现路径;创业平台拼凑共生资源、协奏形成资源结构化,并嵌入横、纵创业链集成创业网络,最终实现网络资源获取的互惠共生。研究结论明确了共生资源收益和创业链构建、资源整合对驱动和实现共生演化的关键作用,为形成技术创业型企业和创业平台的互惠共生,促进创业平台向专业型、技术型转化,实现价值共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focuses on entrepreneurs’ Internet-era imprint and its effect on the level of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and entrepreneurial firms’ venture capit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inting theory and signaling theory, we find that entrepreneurs with Internet-era imprint are more willing to use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their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which raises the level of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within a firm. Imprint-driven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acts as a quality signal to increase the success rate of access to venture capital from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addition, venture capital providers do not value the entrepreneurs’ personal socioeconomic status for easier access to external resources, but rather their Internet-era imprint, which is more relevant to the success of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Our hypotheses are supported using data from the Chinese private entrepreneurial firms in 2016. Overall, our efforts to extend imprinting theory to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literature suggest that the Internet-era imprint persists in the digital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Moreover, this study enriches the signaling mechanisms in entrepreneurial venture capital research by conceptualizing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as a signal.  相似文献   

13.
While science-based entrepreneurial firms are a key feature of the modern economy, our insights into their organization and productivity remain limited. In particula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academic inventors shape entrepreneurial firms established to commercialize their scientific ideas is based upon a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a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capital. Based on a study of biotechnology firms and their academic inventor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xtent and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academic scientists contribute not only human capital but also social capital to entrepreneurial firms. The paper makes two contribution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academic-firm interface: First, it establishes that the social capital of academic scientists is critical to firms because it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scientific networks that embed the firm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through a variety of mechanisms. Second, the paper argues that an academic inventor’s career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shaping his social capital, thus scientific careers mediate the networks and potential for embeddedness that an academic inventor brings to a firm. Specifically, the foundations of an academic’s social capital can be traced to two sources: The first element that the firm may leverage is the academic’s local laboratory network—a network to current and former students and advisors established by the inventor through his laboratory life. The second form of social capital is a wider, cosmopolitan network of colleagues and co-authors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social patterns of collaboration, collegiality and competition that exemplify scientific career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cientific careers are central in shaping an academic’s social capital which can be translated into critical scientific networks in which entrepreneurial firms become embedded.  相似文献   

14.
龙勇  张留金 《软科学》2009,23(7):6-11
基于文献研究,认为竞争性联盟企业间的资源投入差异对联盟的合作效应产生影响。通过对147家参与竞争性联盟的企业进行实证研究,表明联盟伙伴企业金融资源投入差异、技术资源投入差异、物质资源投入差异、管理资源投入差异对联盟合作效应产生显著的负影响,即差异越大,合作效应越差。  相似文献   

15.
郭润萍  蔡莉  王玲 《科研管理》2019,40(2):97-105
如何战略性地整合专业化知识是高技术创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尽管一些学者在研究中提到“战略知识整合”,然而对其具体模式及影响尚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以中国4家高技术创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采取探索性多案例研究的方法挖掘战略知识整合的模式类型及其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战略知识整合模式包含计划式知识整合和应急式知识整合,上述两种战略知识整合模式及其交互作用对高技术创业企业竞争优势具有积极影响。本研究有助于从战略形成的视角打开“战略知识整合”的黑箱,丰富和拓展战略知识管理视角和知识基础理论。此外,本文为转型经济情境下高技术创业企业如何获取知识的战略价值以获取竞争优势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11—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将其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地级市城市特征数据匹配,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工具变量法基于金融错配视角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地促进企业创新,且此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地,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缓解企业金融错配程度,进而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且金融错配在数字普惠金融三个子维度影响企业创新的过程中也均起到中介作用。最后,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国有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企业,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金融错配来推动企业创新的效应更为显著。总体而言,本文结论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缓解金融资源错配问题,对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整合海归创业企业国内创业网络与组织合法性视角,构建了海归创业企业国内创业网络强度与国内创业网络质量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以及组织合法性的中介效应理论模型。利用北京市科技园区等机构176家海归创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嵌入国内创业网络强度和质量对海归创业企业的组织合法性和绩效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合法性在国内创业网络强度与海归创业企业绩效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组织合法性在国内创业网络质量与海归创业企业绩效的关系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对于海归创业企业通过嵌入国内创业网络获取组织合法性并提升绩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初创企业与成熟企业技术创业的组织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组织经验和市场地位,初创企业与成熟企业往往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开发机会。本文从创业过程在研发、生产和销售三个环节分析技术创业的组织方式,比较技术型初创企业和成熟企业在三个环节所采取的组织方式的差异。通过对11家初创型技术企业深度访谈材料和6家上市公司年报材料的内容分析,发现初创型企业的技术创业更偏向于一体化和非股权联盟的组织方式,而成熟企业的技术创业更偏向于公司风险投资、少量持股联盟的组织方式。文章还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孙永波  丁沂昕  王楠 《科研管理》2021,42(2):130-137
资源拼凑解释了创业者在资源约束的情境下如何将看似无关联的手头资源组合成有价值的资源,并进一步驱动创业者对机会的认知。然而,对两者之间的路径对接机制缺少关注。本文从组织学习视角出发,利用不同组织学习方式推进资源拼凑和创业机会认知的关系研究。本文通过系统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解析了资源拼凑和组织学习所涉及的关键构念;构建了创业认知过程的两阶段理论模型,包括机会发现阶段和构建阶段;构建了资源拼凑与机会认知阶段对接的机制框架,解释了组织学习如何桥接两者的路径。在总结研究贡献的同时,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探索在后发企业参与下从科学发现到创新实现,再到创新扩散过程中基于科学的创新机会的动态演进规律,发现基于科学的机会的形成和发展来自外部环境因素和后发企业内部努力的共同作用,其经历了科学发现的机缘产生、参与新兴科学研究的机遇形成、创新机会创造、创新机会释放、新一轮科学发现的机缘产生五个阶段。创新机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不同形态和特征决定了后发企业在不同阶段相应的行动要点,其具有“节奏性”和“序贯性”的特点。研究表明,在基于科学的创新中后发企业要充分认识“抢占先机”对创新总体局势的决定性作用,并通过跨学科、跨应用领域的融通发展,深度挖掘“显性机会”释放的“潜在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