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7年第1期《语文知识》发表了一篇题为《“步走”释义商榷》的文章(以下简称《商榷》)。这篇文章认为《赤壁之战》中“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一句的“步走”诸多注释注为“步行逃跑”是不正确的,而应该解释为“自陆路逃跑”。《商榷》在接近结尾时这样说:“我认为课本将‘步走’注释为‘步行逃跑’是不够准确的,应释为‘自陆路逃跑’‘……全句译为‘曹操带领人马从华容道自陆路逃跑’更准确些。”我认为这篇《商榷》还  相似文献   

2.
《“步走”、“径道”与“步道”》一文对《赤壁之战》、《鸿门宴》中的“步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径道”作了解释,认为“步走”应释为“步道走”即“由陆上小路逃跑”;“径道”也是“步道”、即由“陆上截路”(逃回)。对这种解释,我们不敢苟同,现将我们的一些粗浅看法提出来,与陈崇凯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3.
高中一册《语文》教材的《赤壁之战》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两课中,分别出现过“步走”及“径道”。课本把“步走”释为“步行”或“徒步”,而“径道”未加注。表面看起来,这样讲似乎也说得过去;但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样的注释是不大符合原文文意的。其实,“步走”应释为“步道走”’即“由陆上小路逃跑”;“径道”也是“步道”,即由“陆上截路”(逃回)。先看《赤壁之战》。原文是:“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依据课文及历史事实,我们知道,曹操是在平定了北方几个劲敌之后,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越地位,于公元208年八月,率大军取荆  相似文献   

4.
我读了李文同志《释“步走”》一文(载《江苏教育》中学版1961年第12期),他把“沛公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特剑盾步走”这句里的“步走”释为“逃跑”,似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资治通鉴》的《赤壁之战》中“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这里的“步走”解为“逃跑”,是对的;但不顾具体的语言环境,便类  相似文献   

5.
先说《六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五册》(以下简称《课本》)把《过小孤山大孤山》(以下简称《课文》)中“抛江过其下”一句中的“抛江”注释为“抛锚停泊于江中”,我认为是不对的。《六年制中学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文言文译释》(以下简称《译释》)译“抛江”为“弃船”,并附注“离开”,我以为也有美中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与研究》第二期《“步走”一解》,对《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一段中“独骑”与“步走”提出新解,谓“‘独骑’应该是对沛公来鸿门宴时坐车这件事说的”,来时坐车,有人参乘,沛公不算“独”,现在改为骑马,一个人骑,故曰“独骑”。听谓“‘步走’应该是让马的两前腿并作一步,两后腿并作一步,呈跨跃式奔跑状”。作者认为“持剑盾步走"的是包括沛公在内的五人,即其它四人也都是骑马的。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双册教材上有几处编、排、校方面的疏漏,兹按册次指出来略加评析,供有关老师备课时参考。△第二册《王冕学画》课后练习第二题为:选合适的词填空,再读句子。其中第(1)小题是: 荷花开得( )鲜艳。(很、更) 很多老师认为应该填“更”。理由是: 1.本课的“生字条”中有“更”;“很”字在第一册《小猫种鱼》中已出现过,该课文后的“生字条”和书后的“生字表”中  相似文献   

8.
“畜民”一词出自《尚书·盘庚》“汝共作我畜民”。范文澜先生认为:“畜民是说民贱同牲畜”(《中国通史》第一册第47页,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郭沫若先生说:“‘畜民’是奴隶主污蔑奴隶大众的称呼”(《中国史稿》第一册第173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要之,两说均认为“吝民”就是象牲畜一样的奴隶。当然,“畜”字是可训为“牲畜”之畜的。如《左传》僖公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中的  相似文献   

9.
释“步走”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选入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其中写沛公逃宴,向张良交代留谢项王的手续后,有这样一句:“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山下,道芷阳间行,”(第85页)其中“步走”一词,有的教师讲解为“步行”,说沛公放弃随从的车骑,一个人骑着马,和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步行,从(?)山下面,取道芷阳找便道走。这样解释,前后有些矛盾:“沛公……一个人骑着马,和樊哙……等四人……步行,……”这成什么话呢?  相似文献   

10.
《孤独的收割人》(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一诗中有这样两句诗: “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杜鹃声唤醒了春光”。《教师参考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认为这两句诗是从反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二册《奕喻》(钱大昕)一文有“曾观奕者之不若已”句。对句中“曾”,教材第287页和人教社编第二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235页的注均为zēng,乃,竟。”笔者认为这个注音值得商榷。“曾”确有两种读音。查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  相似文献   

12.
忠县新立乡一小教师孙玉如、南江县沙河乡中心小学黄永春来信询及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少年闰土》中“猹”字的注音为“chá”,与《新体字典》、《四角号码新词典》的注音(““zhá”)不符,教学时应如何处理?我们认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一册中对“猹”字的注意是正确的,有根据的,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3.
关于《什么是知识》一课,《初中语文第六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八三年六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教参》)认为“课文的中心论题是‘什么是知识,”。我这种说法是欠妥当的。什么是论题?五册课本的知识专章《论点和论据》、《论证》均没有涉及这一概念,六册的知识专章《立论和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第六册文言部分选编了诸葛亮的《出师表》,该课对“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句中“不毛”的注释为“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区。”认为“毛”同“苗”,意即生长庄稼。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六册》的译文将“深入不毛”一句译为“深入到寸草不生的地方。”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薛儒章、孔祥珍等知名学者编译的《中学语文课本文言语言分析》(初中五、六册)一书,该书也把“不毛”译为“不长庄稼的荒凉地区”,也认为“毛”“苗”同音,是个名化动词,为“生长庄稼”。于是乎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在讲授《出师表》一课时,都把“不毛”译为“不长庄稼的地方”。或“寸草不生的地方”。对此诠释,笔者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5.
新编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在注释《冯谖客孟尝君》中“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的“夫”字时,认为“夫”是“句中助词,没有意义”(见372页)。在该册第八单元的知识短文中又举此句作例,说明“‘夫’用在句中动词之后,起辅助动词以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这显然也认为此句中的“夫”  相似文献   

16.
刘志珍、刘新愚的《语文课文中的姓名读音正误》一文(刊《语文知识》1992年3期)认为高中语文课本(必修)第四册《雷雨》中人物繁漪的“繁”应该读(pó),本人认为这种说法不妥。“繁”有两个读音,多数情况下读 fán,只有当姓读时才读 pó,那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中出现“荫蔽”一词,书下注释为“荫蔽(yin bi)”;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也出现“杨荫榆”这一人名。笔者认为:“荫”的正确读音应为“yin”。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五册《促织》一文中,“丁口”、“(高木)葬”与“蹄(足敜)”的注释,我认为有不合文意之处,现提一点异议,敬请同仁指教。课文注:“丁口,指百姓。丁,成年男女。”我认为“丁”之注释欠妥。《新华词典》释“丁”为人口,并举例:人丁、丁口。《辞源》有“丁口”条目,曰:“人口。古代通常男称丁,女称口。”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使至塞上》一诗中,有“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课本把“属国”注释为:“附属国,这里指吐藩(ho)军队。”笔者认为,课本的注释有可商榷之处。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  相似文献   

20.
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一册)课文《让我们再看你一眼》里有这样一句话:“谁要‘游戏’知识,知识也将‘游戏’他。”在讲到这句话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时,许多老师认为是“回环”,我认为这里不是“回环”,而应该是“顶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