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参加一次教研活动,听了几节课,其中有两个教学片段引起了我的思考. 片段一:"老师,我是按纸张的颜色来分的" 一位老师上"平行与垂直"一课.新课导入后,老师就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纸,让学生在纸上随意画两条直线.所有的学生都画完后,老师选择9位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然后让学生把黑板上的不同画法进行分类.老师的本意是让学生把展示在黑板上的画法分成两类:一类是两条直线相交(含延长后相交),另一类是两条直线永远都不会相交,从而引入平行与垂直的教学.  相似文献   

2.
最近,听说我组的龚亚男老师的应用题教学有了新方法,我们数学组决定把它当作一个教学案例,共同研究学习一下。课开始了。和以往不同的是,龚老师并没有使用多媒体展示,也没有把应用题抄在黑板上,而是先叫了两位同学去讲台前准备板书。然后对学生说:“我现在开始读题,你们进行记录。”此题是一道行程问题。  相似文献   

3.
最近,笔者和几位同仁观肇了我校一位资深教师的数学课.上课伊始,执教老师让学生拿着“导学案”走上讲台,展示预习成果.一个个小老师自信地走上讲台,台下一个个学生不时地追问、倾听、思辨.展示环节结束后,执教老师让学生拿出“预习反思”,提出预习时的疑惑.并让另一位同学迅速地将学生的问题列在黑板上.接着师生讨论解决.  相似文献   

4.
记得一次上七年级数学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一课,在让学生做思考题"你打算选哪条路最近"时,学生和着老师争先恐后地在黑板的挂图上选择这条,选择那条。突然一个平时学习和回答问题都不是这么积极的男生斩钉截铁大声地回答道:"我选没有!"若是以前我肯定把这种回答算作捣蛋,并附上几句制止或教育的话,让那个孩子从此不敢再乱说话。  相似文献   

5.
一、感受"太阳出来了"的情境(课前,教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情境.无主题作文) 师:同学们,今天上一堂作文指导课,叫做"情境.无主题作文"。大家闭上眼睛想想:上午风雨大作,雷电交加。而后,太阳出来了!现在睁开眼睛,告诉老师,太阳出来后你的感受。 生1:阳光普照大地,我感到一丝温暖照在我脸上.就好像是自己拥有了一种活力,让我感觉到我可以继续前进.继续拥有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王存楼 《考试周刊》2011,(5):214-215
儿子刚上幼儿园,回家总爱把园中发生的事告诉大人,其中许多事情我听过便忘了,但仍有几次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如一天回家后他一脸委屈地说:"老师要扇我耳光。"我听后一惊,忙问他犯了什么错误,他却说自己也不知道。还有一次说老师让他到黑板前认拼音,结果有一个一时想不起来了,我问:"后来呢?"他说:"老师说‘滚’,我就回去了。"话语中仍有伤感。这里我不想对儿子的老师作任何评说,但同样身为老师的我更深深地体会到:不管老师的语言是不是自觉的,它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从这一点来说,教师注意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7.
王霞 《宁夏教育》2006,(6):53-54
一、案例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纸片折出12。教师在让学生展示作品时,却发现了其中有一个学生把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了4份。师拿起该生的作业纸,故作惊喜地问:“能把你的折法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吗?”这位同学高高举起手中的圆形纸片,说:“我把它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14。”师:“14是什么意思呢?”生:“我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一份就是它的14。”(教师把作业纸贴到黑板的最高位置)师:“同学们,刚才老师要你们折12,这个小朋友却折出41,大家对这事怎么看?”生1:“老师,他折多了。”生2:“我想他没有专心听讲,没有按照老师的…  相似文献   

8.
课堂是师生对话、交往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课堂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风平浪静的,常会掀起或大或小的波澜,出现一些意外的风景。充分肯定学生的思维成果,给予针对性的点评和鼓励,同时也指明思维的方向,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这是每位老师必须拥有的教学智慧。 案例:探究平行线的画法 师: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一组平行线,看谁想的方法多? 生1:我用练习本上的格子画。 生2:我沿直尺的两边画。 师:同学们都是借助现成的平行线画的,(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直线)如果要求在黑板上画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你会吗? 生:把直尺和直线对齐后,把直尺向下平移就可以画了。  相似文献   

9.
美丽的错误     
一次,我听一位老师上《科利亚的木匣》一课,他在板书过程中把“匣”字写成“箱”字了。当时有学生举手提出:“老师。你把‘匣’字写错了。”老师听后连忙对学生说:“同学们.这‘箱’字是老师故意写的.我想看看大家上课有没有认真!”之后.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学生全都坐得端端正正.眼睛注视着黑板。整节课气氛沉闷。课后.一学生告诉我说:“老师经常这样.自己说错了或写错了。就说考考我们。真没劲!”  相似文献   

10.
[案例]"小数的意义"一课的导人片段. 师:认识小数吗?你能说几个小数吗? (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根据回答有选择地在黑板上写下一个一位小数、一个两位小数、一个三位小数)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种材料:一张正方形纸,一把米尺,一条线段.请你选择一种材料表示出黑板上的其中一个小数.  相似文献   

11.
一、捡萝卜。这是一年级数学课。老师把:“萝卜”、“白菜”(纸做教具)贴在黑板上。忽然,“啪”的一声,一个“萝卜”掉在地上。一个学生连忙跑到黑板下捡起“萝卜”,双手向老师递去。老师白了这个学生一眼,一脸严肃地说:“上课不要随便下位!”  相似文献   

12.
很久以来,我一直在思索: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数学课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前不久,有幸听了张齐华老师的《轴对称图形》,灵动的课堂,带给学生和听课老师美妙的享受,让我眼前一亮,似乎看到了理想状态下数学课堂的雏形。数学,就是这么简单一、玩中感知师(出示一张纸):你打算怎么玩?生:我折飞机。生:我会折青蛙。生:我会把这张纸剪成窗花。师:(先把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撕下一块)会玩吗?大家玩一玩。(学生完成自己的撕纸作品,教师在黑板上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犤玩是孩子的天性,提到玩,学生自然兴趣浓厚、乐不可支。一位数学家说得好:“在玩中学习,…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我听了四年级熊老师的一节语文课.课堂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熊老师在黑板上出示了《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曲”“虎”等9个生字.并提问学生:“这些字按部首查字法怎样查?”老师的话刚说完,学生就积极行动起来.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争着上黑板板书自己的答案.并且在旁边写上自己的名字.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答案后.进一步问道:“有不同意见吗?”“没有了!  相似文献   

14.
宽容与发现     
[教学片段描述]在学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课上,在看图简单认识了什么是几分之一后,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要求学生折出这张纸的12,并涂上颜色。学生们开始动手折纸片涂色,并把自己涂好颜色的纸片贴在黑板上。正当教师准备开始讲解时,有一位学生举手了,他指着同桌说:“老师,他没有交。”这个学生无奈地把纸片从桌肚里拿出来放到了桌面上。教师拿起这张纸片看了看,对着他说:“你能把它贴到黑板上去吗?”“老师,我折错了。”这位学生轻轻地、边说边走到黑板上把纸片也贴了上去。这时,教室里哄堂大笑,并传来了“这是14,不是…  相似文献   

15.
有一年,薛法根老师到我区"课堂节"上《我和祖父的园子》。活动承办学校唯一的五年级班基础薄弱,一名学生在黑板前听写,把"蜓"写成了"蜒",薛老师提示了几遍,全班没一人发现错误。薛老师又让学生归类"蜻蜓、蚱蜢……"属于什么,整个班竟然抽象不出"昆虫"。仅仅听写和初读课文就花费了半节课时间,我们当时十分担心:薛老师教得下去吗?孩子们学得下去吗?薛老师并未按预设的流程教学,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基础,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教学,学生即使有一点点进步,他也不吝夸奖。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保护,渐渐地,课堂由开始的"七零八落"变得规整和协调。当课接近尾声时,竟有一名学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课文的题目不是"祖父的园子""我的园子",而是"我和祖父的园子"?此时,薛老师把"惊讶"写在了脸上,并由衷赞叹道:"这个问题提得多好啊!"课堂的最美和音由此漾开:师生共同把课始阶段的初读感受"怎么样的园子"提炼、升华为"我怎样的童年生活"。  相似文献   

16.
接龙习作     
为了引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最近我尝试了一种新的习作教学模式———“接龙习作”。方法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开头一句,接着,请一位同学写第二句,再请另一位同学写第三句……一个个连下去,直到连成一篇短文。这种单线接龙习作,我把它称作“一条龙习作”。当然也可以两条龙、多条龙作文。这就是几个学生一齐上来以同一句话作为习作的开头,几条线同时接龙,最后形成不同内容的习作。在一次习作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下第一句:“早晨,卖小笼包的摊头旁围满了人。”学生们一个一个挨着次序地上来,一句一句往下接。最后让大家交流、评价,把不…  相似文献   

17.
笔者有幸拜读了《数学教学》2005年第12期所刊登的《研教一课,受益多课》一文,文中提到:“这时老师只能自圆其说:‘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还可以表示由这两个一次函数的关系式组成的方程组的解.’然后老师出示以下例题:例利用图象解方程组y=2x-5,y=-x 1.老师做示范,先把该题的解题过程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然后让学生模仿做书上的解方程的练习题.我在学生中间巡视,发现很多同学还是用代  相似文献   

18.
正"画苹果"这一简单的题目,对学生来说很容易,我却把它安排在了新生入校后的第一节美术课上。一上课,简单的自我介绍过后,我便组织学生进行"画苹果"的绘画游戏。学生初听到题目时很纳闷,觉得教师怎么会出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然后都信心满满的在纸上图画着。我随机找了五名学生在黑板上向全班同学展示。完成后,我让所有的学生找黑板上的"五个苹果"的共同点。学生很好奇,聚精会神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无为"隐退,才能获得学生的"有为"展示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把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一起看看一位老师教学"认识钟面"的两次教学活动。【第一次教学活动】师:现在你们可以随便玩自己带来的钟表,你能发现里面有哪些数学知识吗?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的发现。  相似文献   

20.
连续听了一些数学课,觉得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读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当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数学课的模式基本一致:首先是复习,接着导入新课,所谓新课即书上的例题。教师或展示预先写好的小黑板,或扯下原来写在黑板上例题的覆盖纸,或在原来的复习题上改动一下某个部分,然后请同学读题,分析已知未知,接下来或画图或提问……,这些内容基本上与教材上的一致。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把教材上数方格的两个图,以不同方式再现于黑板上。有一位老师竟每一个学生发一张与书上完全一样的两个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