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圣叹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中总结出众多新的小说理论。其中,小说创作中的“三境界说,”即“圣境”、“神境”和“化境,”又为小说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金圣叹认为小说创作必须根植于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感想,善于抓住瞬间的灵感,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境界——“化境”。  相似文献   

2.
金圣叹把“牧猪奴”手里的小说提高到与圣经贤传等量齐观 ,这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飞跃性的进步。金圣叹批《水浒传》很重视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见人所未见。但金圣叹在批语中也表现了他的文章观的偏执和批书的主观随意性 ,暴露了些许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的作者自觉地使用了不同于金圣叹所言的“犯笔”,有别于其它中国古代小说的“灰线式三X体”,以及自己独创的“对子人物”等艺术手法。这些艺术手法,对中国古代小说美学的贡献是独特的,对以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也是“兰陵笑笑生”独创“金瓶梅”的一个特殊印记。  相似文献   

4.
在金本《水浒》中,金圣叹通过对《忠义水浒传》的删改评点,使武松高大的英雄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活跃在人们心中。“仁”是武松的思想基础,“义”是武松的思想核心。他既平凡又神奇,神奇中见平凡,平凡中显神奇。金圣叹以武松的言行和斗争精神为自己出了一肚子怨气,从感情深处与武松发生强烈共鸣。他评武松,实为以此评论自己,抒发个人的爱憎感情  相似文献   

5.
张竹坡对《金瓶梅》的结构和章法有着深刻认识。就结构言,他指出《金瓶梅》不同于《水浒》《史记》,具备有机整体的艺术结构;就章法言,他在金圣叹之后加深认识,具体总结了《金瓶梅》的章法经验。这些认识对于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金圣叹的人物性格论是一种至情至性之论。这种至情至性的核心即是真。这种“真”从创作主体来讲是指性情真挚与表达自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则是指读者在鉴赏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地探求作者为文之真实用心。  相似文献   

7.
论诗三题     
细节是细腻地描写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它起到生动反映事物特征、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细节通常运用在小说和戏剧中,诗歌中也时有运用。阿·托尔斯泰说:“如果把我的作品比作编  相似文献   

8.
我并不想把郭沫若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成就置于他的诗歌和历史剧之上,因为这不是事实,自然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同。但是在对郭沫若小说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理论观念与作品实际以至作家的审美追求“错位”的现象,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种“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再现论”的小说创作论来评价以“表现说”为其理论基础的小说创作;以传统的叙事型的小说模式来要求现代散文化的抒情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尺度来衡量浪漫主义的作品。其结果,不但压根儿抹煞了郭沫若抒情小说的基本功能和艺术特征,而且更甚者还作出了这样的结论:因为郭沫若的笔太直,不曲,所以他是没有做小说家的资格的。  相似文献   

9.
李贽的文论思想对同时代及后世的文学创作都有重要影响,尤其他的小说评点对清代小说评点理论影响至深.1949年以来,李贽文论研究分为发展期、繁荣期、多元融合期三个阶段.研究重点由"童心说"的阐释、《水浒传》评点、文艺美学思想扩展到李贽散文、戏剧、音乐理论,研究范式向文化诗学转移.到了 21世纪,研究范围和方法显现出多元化的...  相似文献   

10.
近代小说理论盛极,管达如的《说小说》堪称为近代小说理论的总结。他对于小说的性质、特点、分类、艺术魅力及其成因的探究,以及对中外小说的重新审视和优劣的比较、小说作家就具备的创作态度、道德修养、广博的阅历、文学素质等基本理论问题,都作了系统的论述和深入的理论分析,可视为近代的一部“小说学”,对其价值应予积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清代姚苎田及其《史记菁华录》作了简要介绍,并比较了他的评点与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等大家的共通之处和不同点。望抛砖引玉,换来更多学者对这位评点大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辛颖 《职大学报》2011,(1):55-57
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小说都经历了故事化展示、人物性格化展示、以人物内心世界审美化为主要特征的多元化展示这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但是,并不是说这三个阶段是割裂的。可以预料,今后的文学世界将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小说艺术也将多元地发展,属于上述三个历史范围的小说将不断变化自己的形式去争取自己的读者以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清代传奇剧《长生殿》因为曲论家吴仪一的改定而更适于场上演出,吴仪一借助对此剧的评点来阐述自己的戏剧理论观点。吴仪一的评点侧重于言情主旨、针线缜密、关目巧妙、戏曲意境及演员表演等方面的评论,他恰如其分的评析已经深入到戏剧艺术的本质,丰富了古典戏剧的评点理论。  相似文献   

14.
温克尔曼在《论感觉艺术之美的能力及其养成》一文中提出艺术感受力的相关理论,他将理想的感觉能力比作“石膏浆液”,相应地,又以“热”描述艺术对象对观赏者的效果,这两点及其相关的艺术批评与艺术史学共同指向其感受理论的具身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小说人物论的“传神”论发端于叶昼的《水浒传》评点。最早从哲学上提出形神关系说的是庄子(庄子认为形而上的“道”是至高无上的,形而下的“物”则是低下的),庄子哲学的中心是讲“自然之道”,他认为道存在于一切物中,但如果执著于物,则不能得道。道是形而上的,是无形的,物是形而下的,是有形的,从这个角度说,道和物的关系,也就是神和形的关系。而庄子的观点则是重神不重形的。汉代刘安的《淮南子》,从这种形神关系出发,比庄子更加明确地强调了美不美主要在神而不在形了,神乃“君形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于明清通俗小说的研究,就文本方面说,大多侧重在版本考证、作者钩稽、艺术手法鉴赏和思想内容述评;从小说理论方面看,则侧重对小说理论的描述、归纳、挖掘和价值评价上.前者主要表现为传统学术意义的继承,后者则表现为古代小说评点传统上现代逻辑体系和特定文学批评理论与思想的介入.这两个向度的研究尽管已表现出此学科研究的质的飞跃和时代性建树,但在研究领域的拓展上似仍缺少突破.基于这一研究现况,我们拟从史家文化角度考察与研究明清通俗小说现象:描述和说明中国古代史家文化对明清通俗小说作家创作动机、小说价值观念,尤其是小说题材选取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文化批评.这样既可以一定程度地拓宽当前明清通俗小说研究领域和视野,亦可对当今小说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评点者深谙奇书的才子文心,打造一种开放、积极参与的批评模式,拓宽了《金瓶梅》的阅读空间,《金瓶梅》评点成为其生命存在的形式。他们传承《金瓶梅》的文化精神,构筑了斑斓璀璨的古典小说理论话语阐释世界,并促进了我国小说观念的近代化和批评体系的完善。我们必须寻找一种合适的研究视角,参以比较小说学理论,寻找文本阐释和理论言说的民族文化生态,在中国小说美学史的脉络上凸显《金瓶梅》评点的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18.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对叙事手法的大胆创新,使他成为“二十世纪的小说家中,一位伟大的小说技巧的实验家”。多视角、时序倒错以及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的使用充分显示了他在语言操作,技巧运用和谋篇布局等方面非凡独特的艺术才华。  相似文献   

19.
通过把明容与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中的点评与《李贽文集》尤其是《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进行思想内容和行文风格等方面的比较,认为容与堂刻本《水浒传》中的点评不是叶昼托名李赞所为,而是李贽自己的评点。他的《焚书》、《藏书》等著述与对《水浒传》的评点都有共同点,即都着眼于朝廷国家的理治,“与圣教有益无害”。“忠义”思想是李贽评点《水浒传》的思想维度。“童心”说是李贽对《水浒传》进行艺术性评点的指导思想。其中,“真”、“趣”是李贽评点《水浒传》两个重要的艺术维度。  相似文献   

20.
当代著名作家张贤亮本身是位诗人。他在小说创作中,力求把小说语言当作诗歌来写,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呈现了浓郁的抒情特色。张贤亮小说的抒情方式及其内涵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他的作品运用了直泻式抒情方式,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感恩之情;歌颂了人民美好的人性、人情和美德,“草根情结”鲜明;作品中闪耀着深刻的理性色彩,具有崇高的审美体验。二是他运用了情景交融式抒情,使作品呈现出空灵、幽美、大气的诗境,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