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古文今解     
【古文】善将不择兵,善书不择笔,顾所用如何耳!南渡以来,毛颖乏绝,幔亭黄冠①以笔遗予,玉表霜里,视之皆触藩之柔毳也。  相似文献   

2.
清代文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中对苏轼诗歌的艺术个性的概括很有见地。他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苏诗的主要艺术个性是奔放自然,爽利明快,“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正如朱熹所说,是“一滚说尽无余意”(《朱子语类》)。苏诗并不长于蕴藉含蓄,耐人咀嚼,而是以放笔快意,滔滔汩汩,一泻千里见称。诗人自己也说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文说》)。其实不只是散文,他  相似文献   

3.
迎春,因一年之中最早绽放,之后即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而得名。其不畏寒威,不择风土,适应性强的特点,历来为人们所喜爱。——题记  相似文献   

4.
正自米芾提出"八面出锋"以来,对此理解争论颇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古贤书论,容易产生歧义之处多可以进行深层次探讨,如"善书者不择笔""笔软则奇怪生焉"等,此文就"八面出锋"谈一家之言。关于"八面出锋",首先有两层含义要明确,一是"八面"作何解,二是"出锋"的正确含义。按照笔者理解,"八"应该是虚词,并非实指,正如文言文中"三、九"字眼,实际上是指  相似文献   

5.
在五彩缤纷,斑斓绚丽的教坛“花海”中,有一朵不择土壤,不择地势,默默地开放的牵牛花——江西铜业公司永平铜矿小学优秀辅导员颜晓燕。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犯些错误,应属正常现象。教师如何处罚犯错误的学生,这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如果教师罚不择法,罚而无度,为罚而罚,以罚代教,就会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探索欲、好奇心以及强烈的自尊心一同砍伐殆尽。对其成长来说,会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对...  相似文献   

7.
忠孝说     
忠孝,以至仁义、道德、礼乐、善恶,此类义理、伦理词汇,使用频率较高,表面上看意义明了,古今皆同,好像一种"公理",实际上极难确指。由《庄子·人间世》"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二句互释,可知"忠孝"的重点在于"不择",亦即不可选择。君父的身份是先天决定的,所以尽忠尽孝是不能改变的。此殆是"忠孝"之本义。  相似文献   

8.
泰山不辞杯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人。类推之,爱心只有开在细枝末节,方能如淡淡梅花香染万世,如灼灼桃花亮耀千秋。芜芜杂世,光怪陆离的欲望背后,往往掩盖着人们日益憔悴的精神。以致有人说,  相似文献   

9.
<正>(接上期)上期介绍的各种毛笔因取材不同而刚柔各异。一般来讲,毫毛刚硬之笔,富于弹性,顿笔时,笔毫容易弯曲,能够铺散得开;提笔时,笔毫很快变直,迅速收拢,返回原状,所以硬毫之笔,可以随意点画,笔划的精细、棱角的变化,在掌握其弹性规律后比较好把握。相反,软毫之笔就相对难于操纵,非有十分之腕力和较深之功底者难以运用自如。当然,硬毫掌  相似文献   

10.
有经验的或细心的家长或幼儿教师,会发现幼儿从三、四岁(甚至更早一点)起,就喜欢拿笔“乱画”——画他所见之物的形状。画的地方可谓不择场合:在一切画后可以留下痕迹的地方,东涂涂,西画画。如果他们碰巧得到了粉笔、铅笔之类真正的绘画工具以后,更是乐不可支,东涂西画地创作他们自得其乐的“杰作”。由于他们不择地点地画,或者弄坏了书籍,或者涤黑了墙壁,因而往往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责备。对于幼儿这种爱“乱画”的现象我们应该正确对待。  相似文献   

11.
古人谈治学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韩愈《师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李斯:《谏逐客书》)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君子之学,贵乎慎始。(刘蓉《习惯说》)  相似文献   

12.
画雨中之松,多以含水较多的湿笔,浓淡同使,勾染结合,干笔少湿笔多地一气画成,力求以湿笔表现出浓浓的雨意。  相似文献   

13.
李忠茂 《甘肃教育》2008,(15):55-55
点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精要的语句点示文章的题旨,暗示全文的脉络层次。这种用于点题的语句。我们称之为点题之笔。这种点题之笔,就是诗歌中所说的“诗眼”,文章中所说的“文眼”,是整篇诗文精神的“团聚处”。高考作文要非常重视点题之笔。  相似文献   

14.
笔法 用笔须平,如锥画沙; 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 用笔须留,如屋漏痕; 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 至于笨、浊、滞、涩之笔,便非重. ——《古代人物画的勾勒方法》1953年 笔有顺有逆,法用循环,起承转合,始一笔.由一笔起,积千万笔,仍是一笔. 用笔时,腕中之力,应藏于笔之中,切不可露于笔之外.锋要藏,不能露,更不能在画中露出气力.  相似文献   

15.
老子之所以揭橥“上善若水”,是因为水能够滋润万物;水顺应自然而不争;水性柔弱,不择地而流,常常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与物无争……,因此,圣人应师法水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以成就上德者之人格。  相似文献   

16.
自居易《琵琶行》中有两句诗:“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形容一个歌女技艺高超。在鲁迅小说中也有这类“无声胜有声”写法。所谓“无声”就是语言的缄默,有如绘画中的无墨之墨,无笔之笔。这种无笔之笔,无声之语,看似缺乏什么,实则是作者别出心裁的匠心安排,是作者有意为之,因而能形成“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下面且举选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几篇鲁迅小说略谈。  相似文献   

17.
一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的升华之笔"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范仲淹<岳阳楼记>结尾的升华之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千古名旬."升华"之笔,魅力独特.有了它,作品层次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8.
诗如美酒贵在醇,岭南名相张九龄的诗歌就具有清醇的特点,其诗笔之简约清淡,诗韵之含蓄蕴藉,诗情之意切真挚,在初盛唐的诗歌史上留下永恒的一笔风流。  相似文献   

19.
正一、用笔一涉图绘,则有关乎全局,不可不慎。笔乃提纲挈领之总枢纽,遍于全画,以通呼吸,一若血脉之贯注全身。意存笔先,笔外意内,画尽意在,像尽神全,是则非独有笔时须见生命,无笔时亦须有神机内蕴,余意不尽。以有限示无限,至关重要。二、笔力透入纸背,是用笔之第二妙处。第一妙处,还在于笔到纸上,能押得住纸。  相似文献   

20.
一、“集中识字”区域性实验是不择学校不择教师不择生源的实验“集中识字”教学实验能不能在农村所有小学进行,特别是那些办学条件极差,代课教师成堆的农村小学能否使用“集中识字”实验教材?“集中识字”教学实验班学生的成绩是否真的两极分化呢?的确这是每一个主持此项教学实验的人员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因为教学实验的对象是人,搞得不好有碍学生的终身发展,搞实验的人也将会受到社会的指责……我们认为任何实验,当然也包括教育教学实验在内,它的风险与成功都是并存的。我们组织有关教研人员再次系统地认真学习“集中识字”的所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