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第四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上,我能够在全体大会上作报告,我个人感到光荣,这也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但另一方面,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的数学是自学出来的,对于数学教育,实践不多。近二十年来,我从事把数学方法交到工人和技术人员手里、为生产服务的工作,也是一面搞理论研究、一面教学、一面在实践中摸索着做的。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在世界性的数学教育会议上公开报告。在我的讲话中,如有缺点错误,就请大家指教和纠正。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富有想像而又敢于直面现实的人。当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曾是我上师范时一个美丽的梦想!记得我师范刚入学的第一天,听了一位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十年卓有成绩的校友的事迹介绍后,16岁的我便在心里做着当时自认为是一个很遥远的梦……1991年师范毕业,19岁的我带着这个梦踏  相似文献   

3.
那是20世纪80年代,我担任民办教师,在村小教书。我没有读过师范,不懂得什么是教育学、心理学,但既然从事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必须尽快补上这一课。记得当时学校仅订了一份《井冈山报》和一份《吉安教育》。后来在我的怂恿下,校长终于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慷慨地订了一份《江西教育》。自此,《江西教育》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4.
我从一九四六年起就开始了小学教育生活。我读师范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家正处于危亡之际,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教师幻想着“教育救国”,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一心想在教育事业上做点救国救民的  相似文献   

5.
寻归家园     
长期在师范、小学以及幼儿园从事教师教育和儿童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却与哲学有一份难解的因缘。教育和哲学似乎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一实证,一思辨;一行动,一玄想;一形而下,一形而上。试图让它们结合或融为一体,无异于南辕北辙。但我却不以为然,异常执拗顽固地做着这样的尝试。工作20多年所从事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哲学的操练!  相似文献   

6.
李彦 《宁夏教育》2007,(6):73-73
从跨进师范大门的那一刻起,我就与孩子的教育问题搅在了一起。走上工作岗位,成天和一群孩子打交道,但我却没有真正去深入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总以为做个尽职的教师,教会孩子知识就行。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刚满六年的青年教师。从我能用少年朦胧的眼光审视社会的那天起,作为乡村教师的父亲和他所从事的事业,就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1988年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清一色地填上了师范院校。1990年7月,我从黑河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北安一中任教,正式开始了我的教书生涯。  相似文献   

8.
1988年,《湖南教育》以《一支两头点燃的蜡烛》为题报道了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益阳师范高级讲师龚浩康先生的先进事迹。龚先生是我师范的老师,教小学语文教学法。印象中,他是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似乎从来不曾停下过匆匆前行的脚步;印象中,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记得当时捧读他的故事,那份感动几乎让我不能自已。我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反复说着:做教师就要做龚老师这样的名师———既是教学能手,又是教研行家。如今我还收藏着那本《湖南教育》,而且时不时拿出来读读那篇文章,以此激励自己不能有一时半刻的懈怠。一晃15年过去了,我没能做成像…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位用心从教的教师,若干年后总有一些深埋在心中的记忆,令人回味,让人感动。以前我总不想对自己的从教生活做更多的回顾,原因很简单,教师并不是我心爱的职业。但12年后作为一名研究生从事教育研究时,回首自己从教的心路历程,感悟颇深。一、初为人师——我却选择了逃离记得1992年接到师范院校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好像久渴之后咬了一口酸涩的柿子。能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是我孜孜以求的夙愿,长时间压抑之后的喜悦、兴奋和满足充溢心中。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师范”二字却丝毫引不起我的兴趣。“师范”就意味着将来从师。从自己步入学校的那天,…  相似文献   

10.
师范毕业,我在乡村小学担任语文教学两年后,到现在一直担任初中语文教学,其中也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笔者发现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学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与困惑,也曾经苦苦思索过,做过很多的努力,尝试作一些改变。下面,笔者就此谈一些看法。1农村学校教育基础薄弱,学生语文能力低下农村学校教育基础薄弱,学生语文能力低下,是普遍的现实,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就自己对附近的一些农村学校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九四七年暑期当塗师范毕业的学生。解放以前教过一年书,但我当时对教育工作是很轻视的,认为‘小学教师’是最没有出息的。读师范也是不得已的事,因此很不安于自己的工作。解放了,我仍是做教育工作,但当时因未经过学习,就把自己旧的思想、作风带到新的社会里来,带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所以我对自己的工作仍是马马虎虎,在思想上存在着严重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错误想法,因而我的工作没有丝毫的提高,我教的学生在质量上  相似文献   

12.
▲教师是“双重专业”教师职业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即教师任教科目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的学科知识。这成为教师教育长期争论的问题,即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任教学科的学术水平与教育学科的专业素养孰轻孰重?教师教育在与其他专业教育相同的时间内,很难既达到同等的学术水平又掌握必备的教育学科知识,而在现实中,师范性往往更容易成为强调学术性的牺牲品,原因是不少人认为,只要掌握学科知识就可以做教师,甚至可以做一个好教师,是否具备教育学科知识则无关紧要。在学术性与师范性的争论中,导致师范性常常处于下风的重要原因是,就…  相似文献   

13.
陈杰 《江苏教育》2007,(21):57-59
一、振翮始觉天地宽 说实话,读师范做老师非我所愿。我觉得做老师太平凡也太清苦。但上大学时我偏录取在“同意调配”志愿,上了南京师范大学,命运的船只能在教育的港湾出发,既然这样那就出发吧。  相似文献   

14.
延安教育学院建院10周年了,我作为学院的一位老校友、老顾问,首先表示热烈的祝贺。延安教育学院是在延安师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延安师范的根基又是鲁迅师范,所以,这是一所源远流长的学校,在鲁迅师范和延安中学合并成为边区师范后,我曾在该校任教多年。现在,在我的有生之年里。能为延实教育学院尽点力,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今天,要发展延安教育学院的事业,就理应研究和运用徐特立的教育思想。当年创办鲁迅师范,就是由主管边区政府教育工作的徐老X自倡导的。中央红军一到陕北,徐老就抓住了扫除文盲、推广新文字、开办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15.
坚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了4年中师叉上了4年大学,如今从事教育工作已整整20年,当过老师,做过教育行政管理,现在又回到了学校做领导,虽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心中却一直怀着8年师范生涯植根于心底的教育梦想,最近参加全省“十一五”中小学校长培训班,专家的报告、同行的讨论,大家对教育的热爱、时事业的执着,促使我心中沉积已久的教育情结油然而生,就此一吐为快。  相似文献   

16.
我常常接到一些师范生的来信,他们憧憬未来美好的事业,同时也为将来自己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而担心。他们问我:怎样才能胜任小学教师的工作,并且干出一番成绩呢? 我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已经30年了。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点感受,供未来教师们参考。热爱崇高的事业 15岁那年,我初中毕业了,在升学志愿表上只填了两个学校:南通女子师范、南通师范。结果我被南通女子师范录取了。我为什么不填普通中学而只报考师范呢?因为在我  相似文献   

17.
小草的追求     
儿时,我就仰慕教师,渴望长大后当一名老师。尽管师范录取的通知书姗姗而来时,我坐在重点高中教室已有一个多月,可是我还是不顾师长的劝阻,毅然走进了师范的大门。如果说中学生的举止仅仅是一个小姑娘的冲动,那么,三年的师范生活已使我锻炼成一名立志教书育人的青年教师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我心中已经有了具体内容,毕业分配时,我毅然放弃了家人为我联系好的城市机关工作,到农村做了一名乡村女教  相似文献   

18.
从事师范教育工作的同志都很重视“师范性”,意思是工作要体现师范特点。例如鉴于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各科教学除了与普通中学有共同性的一面外,还有它的“师范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教学时的“示范性”。中学各科在高年级都设“教学法”课,这当然是必要的。其实各科教学就应给学生以“示范”,这是活的“教学法”,在某种意义上说,比“教学法”课里的理论更重要。以语文为例,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在书写、口头表达,在作文教学、阅读教学,在体现文道统一、读写结合的原则等方面,能给学生以示范,学生长期耳濡目  相似文献   

19.
丁建军 《考试周刊》2011,(43):221-222
我从师范毕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到现在,已经二十个年头了,做了多年班主任,回首工作的点点滴滴,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失败的教训。曾有人戏言:"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职务虽小,从事的却是教育、塑造人的大事业,其原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我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我觉得要管理好一个班级,让学生思想积极向上、学习稳步推进,班主任固然有很多事要做,但其中的细节艺术切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0.
我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受父亲的影响,自小我就有一个信念:做教师是光荣的,长大后我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初三毕业那年,在报考志愿上我毅然填了“师范”二字。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丰富,随着踏进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