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小雨 《东南传播》2012,(12):167-169
奥运会开幕式是一个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主办国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的平台。本文以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为例,运用媒介地理学的观点,分析开幕式中媒介与地理的有机互动。  相似文献   

2.
奥运会是一个连接主办国和世界的大舞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了一出展现中国文化风采和魅力的民族大戏,其中"和"文化的展示和传播成为中国文化与奥运精神的共鸣点,与"人文奥运"交相辉映。本文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和"文化传播及其影响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向阳 《新闻爱好者》2010,(1):156-157
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终于在2008年8月8日盛大落幕。每届奥运会的开幕式尤其是点火仪式一直以来都成为全世界观众最大的期待,这次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也同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以其独具特色的创意、容量巨大的中国元素和壮观的画面气势,引起了全世界观众的热烈好评。路透社记者吴健发表分析文章说,创意出众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中国的独有文化.已获得世界媒体狂热的赞赏。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所展现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特别是历史悠久的活字印刷术,曾震惊了世界亿万观众。已进行过美国、俄罗斯海  相似文献   

5.
科技也是出版的第一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演出把千年前的汉字活字印刷术艺术地展现给全世界,让全世界民众形象地认识了汉字承载的中华文化传承连续5000年这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也展现了科技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令整个世界惊喜。在这个开幕式上,展现了丰富的中国元素:写意画、缶、四大发明、郑和下西洋、京剧、提线木偶等等。尽管某些细节不乏争议,但众多中国古代文化形式汇聚一堂,似乎也足以震撼人们的视觉。  相似文献   

7.
8月8日晚,北京奥运会盛大开幕。8月9日,《人民日报》要闻、特刊、号外全面出击、统筹安排,全方位、多角度地记载了这一历史性时刻。报道既充分展现奥运开幕式的盛况,挖掘文艺表演所展现的中国元素及文化内涵,解密台前幕后的精彩故事,  相似文献   

8.
郭瑞军 《大观周刊》2012,(37):21-21,6
奥运开幕式历来都是主办城市向全世界推介其文化和历史的舞台,更是一个国家体现本土文化的最好时机。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将经典的英国文化和视觉艺术符号精彩呈现。危口意是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一天亮点.其中透视英国的创意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9.
我曾往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天天淡”上说过本次奥运会新闻报道的特点.其中谈到“雪耻”、“报一箭之仇”等耿耿于怀式的词汇的绝迹.许认为从中透视出了大国崛起时应有的大同心态。我以为:就像获得全世界广泛赞誉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所展现的“和”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样.当我们的新闻报道以一种平和、平静、平常心去描述哪怕我们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或金牌或失败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真正大气和底气十足.才是我们彻底摈弃“大国小民”心态.以更加自信的心态和更加稳健的步伐走向未来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传媒》2008,(8):76
据CTR市场研究奥运调查显示,有超过八成的国人表示一定会收看本届奥运会开幕式,另外有13.8%的国民表示有时间就会收看奥运会开幕式。73.3%的受众表示奥运会期间会每天都关注赛事,其中,97.8%的人群将通过电视收看比赛,排在第二位的是网络,占近三成的比例。  相似文献   

11.
三十年来的中国元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运会在中国北京举办。这是奥运会首次在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举办。漫漫长路苦,一个世纪的峥嵘岁月,一个世纪的奥运梦想。作为历次奥运会的重头戏,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人将向世界展现一个什么样的奥运会开幕式?除了亲临奥运赛场的“在场”的观众以外,北京奥运会对全球公民来说都只是一种“再现”的媒介仪式和视觉景观。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场美轮美奂、惊艳世界的开幕式以其匠心独运,大气磅礴,恢宏不失雅致,  相似文献   

12.
据美国尼尔森传媒研究所统计,奥运会开幕式的转播吸引了3420万美国观众,成为非美国举办奥运会开幕式之最(人民日报10月9日)。这个成就固然源于中国的精彩节目,但是美国NBC电视台的确功不可没。比较之下,中西方在传播语言和转播方式上确实有很大不同.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3.
北京奥运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华商报赵彬摄2008年8月9日下午,在北京国际新闻中心,"老谋子"畅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点火方式和文艺表演的构思。多余的话淡如水用长焦拍摄的张艺谋,虚化了背景,凸显了神态。  相似文献   

14.
百年期盼奥运梦圆.亿万华夏儿女关注参与,其中就包括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献.在迎接奥运特别足奥运会举行期间,从中央到地方.从纸媒到电子媒体,一切能够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都行动起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奥运传播和宣传热潮在神州大地上澎湃。中央电视台发挥国家电视台的权威功能.采取了多频道、多形式的报道方式.创造了新中国电视传播史上的收视奇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都在奥运会开幕式当天和第二日凌晨出版了振奋人心的精美号外。北京晚报更有创新.在一天内开幕式前后出版三期号外。地方媒体也不片示弱,利用各种关系到奥运会现场或外围采访到第一手的赛事新闻和赛外花絮.为地方媒体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15.
《新闻记者》2008,(9):68-68
央视公布了奥运会期间的收视情况。根据央视索福瑞的收视调查.这次央视因为转播奥运会成了大赢家。奥运会期间.央视收视份额高达52.19%,占据全国荧屏半壁江山。从8月8日奥运会开幕到24日闭幕,收看央视奥运转播及相关报道的观众人数累计达11.2亿。收视率最高的奥运会开幕式有8亿多观众,也打破了此前春晓保持的3亿人的收视记录。而央视不仅赚足眼球,也赚足了钞票。有业内人士预计,央视奥运期间的广告收入高达20亿元。  相似文献   

16.
2008年8月8日,在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与激昂的奥林匹克精神对接,进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一个接一个的视觉奇迹吸引了全世界40亿人的目光:在中国,开幕式电视直播的收视份额达到83.62%,超过了历年来春节联欢晚会的最高点;在德国和法国,收视率都达到黄金时段的最佳值;在日本和韩国,收视率创下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奥运会开幕式收视率的新纪录;在美国,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收视人数创造了美国本土以外举办奥运会开幕式收视率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框架理论作为依据,从报道态度、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三个方面,对《人民日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2008、2012年奥运会的开幕式报道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关于‘《纽约时报》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奥运会开幕式持批判态度”的猜想并未得到验证,但得出了“奥运会主办国的报纸对奥运会开幕式的报道体裁更丰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世界》2008,(9):13-13
来北京采访奥运会之前,曾读到一位采访过雅典奥运会的“老记”写的文章:因为奥运会的开幕式门票太抢手,只有极少的注册记者能幸运地亲眼目睹开幕式的盛况。为了“抢”到开幕式门票,唯一的办法就是及早申请。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全球知名媒介咨询集团尼尔森在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收集的数据表明,全球约有20亿人观看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超过了世界人口的1/3。亚太区的观众对开幕式最感兴趣,其次是欧洲(30%)和北美洲(24%)。就国家和地区而言,中国观众对开幕式最为关注,其次为往届奥运会东道主。据估算,有6500万美国观众观看了这一盛事,对于奥运会开幕式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杨航  张冉雨 《东南传播》2016,(10):57-60
奥运会作为全球第一大体育赛事,是重要的媒介事件。奥运会开幕式通过全球媒介,集中向世界传递了主办国的符号元素与国家形象。本文采用DIMT符号体系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伦敦奥运会开幕式[1]和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开幕式进行"D-言"、"I-象"、"M-意"、"T-道"符号传播层次的梳理,分析各自的历史呈现策略、文化传播策略、人物-国家关系、城市-国家关系、灾难原素以及政治传播等符号表达。通过对比与参照式解读发现国家形象在符号传播中的异同,建议编排策略中应关注逻辑性与受众接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