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艺术电影的影像表达体现出创作者的创作个性和主旨,符合艺术电影的创作逻辑。观众既要充分认知创作主体对影像表达的个性见解和独特感悟以及由此产生的个性化的艺术呈现方法和表现手段,又要充分调动理性思维和审美经验才能厘清电影的叙事逻辑和影像意义,实现"二次创作"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2.
审美价值的产生不但包括创作者的创作过程,同时也包括欣赏者的欣赏过程。音乐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依靠于创作者和欣赏者相同的审美意识。音乐作品“无意识”表达创作者审美意识,常常与欣赏者的审美意识不谋而合。21世纪初“中国风”流行音乐中包含有创作者和欣赏者相通的“民族审美意识”,使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影戏的娱乐、审美功能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戏虽然是为满足俗民的“信仰”需求而产生的,但作为戏尉的一种,它也具有多重审美价值和审美功能:作为戏剧的一种,观众可以像欣赏其他戏剧那样或看或听,以领略其神情韵味;影戏艺人有非常强的插科打诨和即兴创编能力;影戏具有一些“人戏”所无法比拟的特性,可展现更为广阔的世界;影人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工艺品能给广大民众以强烈的审美娱悦;艺人操作娴熟并有许多特技表演。  相似文献   

4.
包公文学自宋朝诞生以来,出现了丰富多样的故事文本,这些故事大多是一种重写或改编。从包公题材小说、戏曲故事情节的相互移植和因袭化用中,可以考察包公文学题材流变之迹及相关文学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逐渐形成演变的过程。包公的形象经历了从正直的判官、不畏权豪势要的斗士、封建卫道士到忠心耿耿国家栋梁的演变。包公故事情节的丰富与发展,表现了历代创作者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评论、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关怀。包公文学的主题演变则表现为伦理意识的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5.
电视纪实的本质是对原始素材进行检筛、整理的过程,是纪录主体与纪录对象动态互动的结果。揭示功能是创作者通过对客观的观照,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电视纪实风格追求一种思辨意识,使创作进入审美的层次。  相似文献   

6.
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是联结一度创作和三度创作的桥梁,通过对声乐作品的词曲进行领会和把握,将经由自我加工和诠释的作品展现给观众,实现艺术创作从曲谱到呈现的完整过程。二度创作是声乐作品呈现的精髓所在,全方位的展现了创作者的艺术功底和人生阅历,是声乐作品艺术成果的最直观展现形式,也是声乐作品的观众进行主观评价的首要依据。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要实现对一度创作者理念和思想的保持,同时又要兼顾听众之需求。  相似文献   

7.
插画属于绘画艺术,诉之于视觉.插画作品除了表现其独特的面和线的瞬息造型外,往往还要表现创作者的某种审美取向.创作者要想使读者能够很好地解读自己的作品,并且使读者与自己产生感情共鸣,不仅要求创作者自身有丰富的视觉经验,同时还必须能够正确把握读者所具有的视觉心理图式,创作者的作品才会进发出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品读     
<正>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清·傅山——书法既关乎视觉审美形象,又关乎创作者的心灵世界。对于接受者而言也是这样。既然书法含有视觉因素,那么,在审美上,它就有了诸多视觉形象,当这些形象映射在观众的脑海中时,观众就会下意识地做出"巧拙""丑媚"等相对立的审美判断。也恰恰是由于接受者的存在,书法家们便穷其一生地去追求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9.
电影细节的审美功能与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画面乃是电影的基本构成之一,细节又是画面的基本构成之一,因此,电影的美,更多的要透过画面中的细节来体现。这就需要创作者创造激发细节的审美形式,力求形式与内容真实深刻的有机统一。在客观物象主观化、主观情志外形化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实现被摄对象与电影创作者、影像画面与电影观众这两大方面的交叉融合、有机统一,使影像画面中的细节审美功能转化为欣赏者读解过程中的美感,从而获得电影细节的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在总体上呈现着休闲性的审美特质,可视为俗文学在网络化时代下的新型文本状态,这一特质可从创作者和接受者双向的休闲审美心态,以及网络文学所体现的题材和艺术的消遣性倾向中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在消费社会中,视觉文化已成为当代文化中的主导性力量,特别是在影视文化领域,生产者在追求多创新、多收视、多收益的同时,逐步走向了视觉的狂欢化。电视剧创作者往往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在内容上采用颠覆式改编去赢得视觉的快感。这虽然在形式上是一种进步,但消费者在享受快感的同时,审美取向也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当前,“雷剧”独霸荧屏,观众虽然感觉不满,却依然引发收视狂潮。探析这一怪象背后的审美变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再现”是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用于构建过去时空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在电视纪录片中,要想在创作者意图和观众审美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灵活运用“再现”技巧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对“再现”的各种具体形式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再现”技巧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实际作用。同时,也对“再现”技巧地发展与表现形式的创新给予了关注。  相似文献   

13.
在艺术作品中,创作者常常通过构建意象来表达独特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感悟。电影《雏菊》中"雏菊"作为影片的中心意象,始终贯穿整部影片。雏菊是电影的一条叙事线索,故事情节围绕着雏菊而发展;雏菊对电影主题的表达起到了烘托、提升的作用,将爱情人性之美展现出来;电影画面中雏菊的出现为故事营造了唯美的场景,给现代人带来了一泓清泉。雏菊的意象也是具有美学价值的,首先雏菊的画面宁静自然,能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其次,电影《雏菊》采用了悲情模式,雏菊意象的运用奠定了故事的悲情基调;最后,雏菊在意象造境上,体现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4.
随着幻想类小说创作手法的日臻成熟,以幻生奇成为明清小说批评话语系统中重要的审美观念。明清小说批评家指出,以幻生奇是幻想类小说的艺术特质,体现出创作者自觉的艺术追求。实现幻笔之奇的艺术手法集中体现于塑造奇异的人物形象、构织离奇的故事情节、营造奇谲的神幻场景三个重要层面。幻想类小说审美意蕴的实现体现在创作与欣赏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小说批评家对以幻生奇的审美意蕴的多维思考,增强了幻奇审美观念的理论深度,丰富了小说批评中的"幻"审美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所说的音乐的耳朵是指音乐欣赏者综合的审美心理功能。要培养听众欣赏音乐的耳朵,首先要专注凝神发挥听觉功能,要进行丰富的音乐想象与比拟,还要具有充分的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的深层理解与感悟。一部音乐作品之所以成为欣赏对象,是因为人具备了欣赏这个作品的一定的主观条件,即“音乐的耳朵”,而主观条件的来源基本上是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6.
在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播交流的国际化背景下,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不仅影响信息传播的流量和走向,更是沟通文化的桥梁。为了确保对外宣传的传播效果,翻译工作者要坚持以传播文化和传达信息为己任,发挥传播者在信息选择、观点表达、流量控制等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兼顾受者的文化观、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把受众"可接受性"置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中的包公戏塑造了很多各具特色的小民形象,这些形象是元代社会现实生活中小民百姓的缩影,他们或是备受压迫残害,或是作恶多端。作者通过描写这些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来揭露元代社会的弊端,批判元代社会中存在的不合理,让观众、读者更好地了解元代社会中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8.
水浒戏人物塑造的典型特征是明显地赋予梁山好汉以文人的气质和行为,即文人化的草莽英雄。这是元杂剧中特有的文学现象,折射出了元代社会状况、剧作家的审美偏好以及广大受众的心理。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从2010年《中国达人秀》第一季获得巨大成功后,引进海外节目的版权取代了单纯的模仿,成为了国内卫视节目制作业的新一轮风潮。《中国达人秀》在节目内容、文化构成、审美品格、受众组成等方面具有成功的本土化经验,通过其经验可以得出对于引进娱乐节目本土化的普遍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