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斯曼 《资源科学》1989,11(2):8-14
在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危机和困扰中,人口增长如何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在这对矛盾中,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或许具有决定性意义。 自从国际MAB计划在70年代初首次明确提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以来,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进展。如FAO最近提出的关于世界不同地区发展中国家人口超载15—80%的报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于世界和我国人口的最适容量和最大容量,也发表了初步的数  相似文献   

2.
我们可以把制约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因素——水、土、气、生(生物)及人口(数量和质量)归纳为资源、环境和人口三个方面。根据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定义——布兰特定义的理解,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留下所需的“资源可供量”和“环境可容量”(包括可容人口量和环境纳污力);为后世留下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人口和与发展相适应的人口素质。为实现这一目的,人们首先想到的对策是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而限制发展及  相似文献   

3.
目前,资源、环境、人口三者之间的矛盾随着人口的骤增变得更加突出,由此引起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更令人担忧的是人口骤增的势头仍将持续下去。据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预测,到2000年世界人口还将增加10亿而达到60亿。美国国情普查局的预测则认为2000年时全球人口将达到62亿。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2000年时60亿以上的世界人口  相似文献   

4.
立足于人口现状和问题,面对未来人口发展远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角度出发,进行了实证性分析研究.揭示人口问题,探索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和规律,为政府实施科学决策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的就业环境存在:经济就业容量萎缩,强资本和弱人力,劳动者缺乏分配话语权等突出问题,形成严重的就业瓶颈。良好的就业环境是公民谋生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人口高峰期个人、家庭和民族发展的关键问题。人力资源时效性强,低质贱价滥用人力资源,会错过劳动者人生发展和民族发展机遇。为解决这些就业问题建议:开展竞技活动,发展智能产业,劳动激活教育,教育促进就业,提高劳动素质;利用信息技术,疏通就业渠道,高效配置人力资源;发挥人力优势,互通国际有无,开拓国际就业门路,实现民族跃.跣式发展、世界经济共赢。  相似文献   

6.
刘厚培 《资源科学》1990,12(6):36-42
近些年来,由于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粮食问题日趋尖锐,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的探讨和研究,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界的关注。6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生产力研究的开展,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或称土地承载力)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课题之一,也逐渐成为国内外一门崭新的科研领域。在该项研究范围及理论方法上取得了不少成果,并不断地深化和完善,为全球工农业发展战略和环境综合治理、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甚至人口政策的制定、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规划与决策,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莉 《百科知识》2005,(6X):56-56
《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青年失业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报告指出,中国劳动力人口数量庞大,对就业造成了巨大压力。中国每年新增劳动人口在2000万上下。由于教育容量有限,每年需要就业的新增劳动人口则在1000万~1600万之间。由于青年缺乏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8.
人口因素与新疆循环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育冬  原新 《软科学》2008,22(1):101-104
面对人口激增、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经济发展受阻的严峻挑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新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其核心就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缓解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适度的人口规模、适宜的人口密度、优良的人口素质和合理的人口结构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新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冲突的最佳途径,必将成为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9.
土地承载力研究的源起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土地承载力研究可以简单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1970年以前)的土地承载力研究以福格特的《生存之路》和阿伦的计算公式为代表;后期则以澳大利亚、联合国粮农组织和ECCO模型3个研究最负影响。国内则首推《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项目。文章认为,以粮食为标志的土地承载力研究仍是主流;由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日趋模式化;资源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类研究日益活跃;由粮食单一指标走向综合指标体系研究是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四大趋向。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难政府的职责在哪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对此政府应该担负应有的职责,采取积极措施缓解这一压力.本文主要从区域和产业间适当的政策倾斜,以扩大就业区域和容量;制度性障碍的扫除,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政府服务职能的加强,以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职业见习制度的建立,以提高劳动适应能力这四个方面来论述政府应当担负的职责.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劳动能力人口的总和,是经济活动中的主要对象。劳动力资源是社会的基本财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资源,在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社会安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该文以我市的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为基点,分析了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了2010年的就业空间,提出了就业战略的初步构建。  相似文献   

12.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政府、高校、大学生和企业要转变观念,尤其是政府和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环境和高校内部环境,切实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努力实现大学毕业生的普遍就业.  相似文献   

13.
基于投影寻踪的区域协调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近年来经济发展与人口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构建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引入投影寻踪模型。利用投影寻踪模型计算结果比较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系统、人口社会系统、资源和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最后找出限制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杜木丹  黄池 《知识窗》2013,(24):4-5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政府、大学和社会民众对大学教育理念存在不同的认知,由政府主导的就业策略使社会民众将大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等同起来。为了把大学从繁重的就业任务中解放出来,政府必须履行职责,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正面引导民众树立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主旨的教育理念,促进大学教育与社会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技术创新构建中部地区生态经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核心是技术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关键是以技术创新提高再生资源的生产力。优势技术资源开发是实现低代价高增长的最有效方式,技术创新对生态影响的良性循环将最终达到人口资源环境系统的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16.
宁夏是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有良好的人口环境作支撑。但是,由于自然、历史和观念等原因,宁夏南部山区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2003年人口出生率为20.26%,自然增长率达到15.29%。如何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成为摆在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调与控制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繁荣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海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海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8.
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便同时产生了“环境”和“灾害”问题。而人又必须向自然索取多类“资源”以维持其生存,所以,人口、资源、环境、灾害构成了复杂的自反馈巨系统,同时又是与地球和天文密切相关的开放系统。人口、资源、环境和灾害从来就是互相制约的,只是到了当代,全球人口已近60亿,人类才深深地认识到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问题的极端严重性。 人口增长失控和无节制地索取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而环境恶化进一步促使自然灾害的种类不断增加,对人类构成更加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国家基础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要求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对电子政务工作的实际需求,从国内外人口基础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情况出发,总结了人口基础信息资源不同的建设、共享和应用服务模式,提出了人口基础信息资源应用服务的基本需求和应用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20.
庄焰  吕杰  曾松 《中国科技信息》2007,(5):212-213,210
通过对深圳居民收入与购买汽车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以及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人均小汽车拥有率进行研究,得出深圳居民的收入与小汽车拥有率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深圳目前户籍人口人均小汽车拥有率为18.74%,当家庭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时,小汽车拥有率基本达到一户一车,并且处于稳定状态。小汽车拥有率对城市交通政策制定和宏观交通规划给予基础性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