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中,教师点头、挥手、微笑、皱眉、凝思,甚至瞬间的眼神闪动,无不是其心迹的显露、感情的外化。这就是教学中的“无声语言”即“体态语言”。教师的无声语言一般是伴随着有声语言发出的,它对有声语言起着辅助作用,有时无声语言可以单独传递信息,代替有声语言。 教师在运用有声语言进行教学的同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无声语言”来补充,来表达有声语言的未尽之意,帮助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以前毛泽东同志在他的“教授法”中,把“以姿势助说话”单列为一项。姿势其实就是一种无声的体态语。可见无声…  相似文献   

2.
态势语言又称形体语言或无声语言。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有声语言传授知识之外,还要借助自己的服饰、神情、姿态、动作等态势语言,与语意、有声语言等一起构成教学内容的表达体系,并具有独立的、直观的审美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应重视良好态势语言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正>语言是师生之间用来交流的重要渠道。教师的教学语言可以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两大类。体育教学以室外活动为主,无声语言的运用显得更重要。无声语言作为一种沟通的工具,是有声语言的补充和延伸,起到"润滑剂"和"助推器"的作用,体育教师往往注重有声语言而忽视无声语言的运用。教学中巧妙运用无声语言能精炼教师的语言、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合理使用无声语言是体育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门技术,值得体育教师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语言包括有声的、无声的两大范畴.有声的指诉之于听觉的语言;无声的除书面文字(如教材讲义,辅导材料,讲授提纲,评语判分)之外,还包括伴随语言的辅助手段——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教学手段是口授,这就对教师的语言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教师语言的内核和外壳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地,以满足学生学好语文的要求.教师的  相似文献   

5.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来完成传授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这一任务。无声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和教师的姿态语言。体育课由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与其他学科相比,姿态语言显得特别重要,良好的姿态语言会给课堂带来有声语言  相似文献   

6.
范晓梅 《中学文科》2007,(9):107-108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输出途径。语言可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无声语言也称为肢体语言,是指人们说话时的姿态、动作、表情、眼神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陈海柱 《考试周刊》2012,(21):78-78
无声语言,即身体语言,是指教师通过仪态、表情、动作、实物、卡片等,帮助有声语言传情达意。与有声语言相比,无声语言是一种内在的语言,表现方式更细腻、更含蓄。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看似不经意的眼神,常常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心领神会式的愉悦心情,激活学生举一反三式的创造力,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相似文献   

8.
游秀清 《辽宁教育》2012,(16):27-28
语言按其是否发出声音,分成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但大部分教师只注重锤炼自己的有声语言,而忽视了无声语言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体态语言是无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态语言是指运用动作、姿态、表情等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无声语言,它包括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肢体语言、服饰语言、时空语言等。现代研究发现:情感表现7%来自文字,38%来自有声语言,55%来自动作和面部表情。而动作和面部表情就属于体态语言。可见体态语言在我  相似文献   

9.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手段也是必要手段,是教师教学艺术表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不但需要教师用尽可能精准、形象的有声语言进行表述、讲解,更需要"虽不能言传,但可意会"的无声语言作为辅助补充。手势语言,作为无声语言的一种,在声乐教学中应用极为广泛,它不仅可以对有声语言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还可以代替有声语言单独传递信息,表达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交流信息,这样既可以弥补有声语言未尽之意,扩充信息量,又可以从视觉上、空间上、感觉上来使复杂抽象的学习内容变得形象、具体,增强有声语言的表现力,还可以表达一些附着在无声语言上的新的教育思想,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准确的理解教师的意图,提高学习的效率,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所谓朗读教学,是指把教材中的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一种阅渎方法,也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读诵读。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进行朗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陶冶美好情操,意义非同小可。  相似文献   

11.
电视是声像传播媒体,主持人在形体语言、服饰语言等方面违背态势语规范的现象会削弱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主持人应增强态势语意识,通过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相互配合来取得最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主要使用有声语言——英语或汉语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开展操练以及进行其他一系列教学活动。然而,教师在各项教学活动中传递教学信息、同学生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除了使用有声语言之外,还应充分运用无声语言 (non- verbal language),即体态语 (body language)。   体态语又称身态语或态势语。它指的是人们借助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表达多种含义的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系统。在课堂上,体态语不仅可以作为有声语言的补充和延伸,还起着有声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具有形象性、情景性…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的教学中,大多只注重有声语言及黑板等教学用具、教学媒体的运用,似乎不太重视教学中的无声语言。其实无声语言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教学信息时,大多来自教师的姿态、表情和动作这些无声语言,更为重  相似文献   

14.
[教育经验] 语言作为教师在幼儿园组织教学的工具,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形体语言)两种形式。这两种语言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使教学内容显得十分生动和形象。眼神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形体语言,是人们用以表达内心活动、相互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极  相似文献   

15.
<正>肢体语言又称体态语或无声语言,它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辅助手段和补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准确、适当、自然协调地运用体态语,艺术地运用表情、手势、眼神及身体距离,能有效地帮助组织教学,达到增进师生感情、激活学生学习情绪、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等作用,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一、肢体语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肢体语言是指通过身体各部分能为人所见的活动来进行表达和交流。它主要包括手势、眼神、动作及姿态等,是有  相似文献   

16.
每个语文教师都拥有 4 5分钟和三尺讲台 ,很多教师也不乏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但教学效果迥然有异 :有的情趣横生 ,气氛活跃 ,学生双眸闪光 ,兴趣盎然 ;有的平板乏味 ,沉闷窒息 ,学生旁听别望 ,昏昏欲睡。产生这不同效果的原因何在 ?我认为语文教学规律的驾驭能力固然起着主要的作用 ,但不能忽视的是教学的语言修养及运用语言的艺术 ,这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 ,无声语言主要指体态语言。许多教师只注意讲究有声语言而忽略了体态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这便是某些教学效果差的教师尚未意识到的一个失…  相似文献   

17.
刘长起 《成才之路》2009,(17):95-95
所谓教态语言是指从教师身上发生的、直接诉诸学生视觉器官的无声语言。这种语言较之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更有即时性、运动性和直观性。尽管有声语言的逻辑推理和科学系统很强,但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只有单一的有声语言作为传授知识的方式,是收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的。因此,在运用有声语言教学的同时。还应伴随有相应的教态语言.以使语言行为得到必要的深化和补充,强化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教态语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教学语言 ,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养 ,是教学艺术的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组合部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 ,良好的教学语言艺术修养应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追求。一、教学语言的含义和特点教学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 ,包括有声和无声两类。有声的指诉诸听觉的话语 ;无声的既包括书面文字 ,如讲授提纲、辅导材料等 ,还包括体态语 ,如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等。狭义的是指课堂教学语言。这是教学语言的主体和核心。关于教学语言的特点 ,研究者发表了许多…  相似文献   

19.
滕丽 《现代语文》2007,(4):94-94
一、教学态势语的实质 教师在运用口头有声语言授课传递信息的同时,为了弥补单一口头讲授的不足,而伴之以与口头讲授相适应的并恰到好处的手势、眼神、面部表情、躯体动作等无声的语言形式来传递信息,使信息的传递产生有声与无声的"合声"效应,人们通常称这种与有声语言传递信息紧密配合的无声语言形式为教学态势语,或称教学体态语.  相似文献   

20.
马影  刘兰香 《考试周刊》2011,(78):147-148
语言按声音的有无可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所谓有声语言是指能发出声音的口头语言,即最基本的信息传递媒介,而无声语言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是人类交流的另一种形式。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师生问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传递信息的过程,特别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声和无声语言结合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