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教改的发展和深入,我们觉得应改变现行教材中“比→比例→正比例意义→正比例应用题→反比例意义→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程序,提倡“比→比例→正、反比例意义→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综合教学顺序,通过几年的尝试,效果很好,既省时间又省力,也帮助学生减少了学习上的困难,具体做法如下: 一、重新组合教材,即在正、反比例意义教学后把练习十七和练习十九交融练习,在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后,把练习十八和练习二十交融练习,使学生从整体上分析数量关系,这样既能使学生从认识相关联量到判断两量关系及运用比例概念解答应用题的整个过程都处于积极思考、认真判断的动态之中,又能使学生克服套用模式猜测题的不良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2.
按传统方法,正、反比例是分别教学的。这样教的缺点是:学生学习正比例时,概念清晰、判断正确,但学习反比例以后,就开始出现概念混淆、判断经常出错的现象,尽管教师反复讲解、对照,也无多大收获。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分别教学时,练习十分单一,学生不需动脑分析,便可按例题模式  相似文献   

3.
过去,按教材编排的顺序,教学正反比例,都是先教正比例,再教反比例。学生刚开始学正比例时,比较顺利,但学到反比例时,就有些辩别不清,当把两种比例并在一起综合练习,就更易混淆了。针对这一情况,我把这部分内容重新组合,同时教学正反比例的意义。由于练习内容多样,学生要通过分析、对比才能作出判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还能缩短课时,收到较好  相似文献   

4.
正反比例的意义,教材安排的是分开教。先讲正比例的意义时学生掌握得较好;但学到反比例的意义时,两者就开始混淆了。如果把正反比例的意义同时教,在联系和对比中揭示规律,理解概念,组织训练,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一、揭示规律、建立概念。在掌握常用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填写并观察讨论以下表中两种量的变化规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相似文献   

5.
题目某车间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天加工1500个,14天完成。实际前3天就加工了6300个,照这样计算,实际多少天完成生产任务?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上,刘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1.梨的单价一定,购梨的总价与购梨的数量。2.烧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烧煤的吨数与烧煤的天数。  相似文献   

7.
同学们在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时,常常由于判断不准教量关系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而把题目解错。看来,准确判断正、反比例至关重要。下面把判断正、反比例的方法编成儿歌,以便于同学们准确判断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8.
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一般可以按"找——写——判断"三步进行判断。一、找出"两种相关联的变量"和"定量"。二、根据"两种相关联的变量"和"定量"写出数量关系式。三、按照正、反比例的定义,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9.
有些同学在学过正反比例的知识后,觉得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便比较难。其实,只要掌握了方法,判断就不会觉得难了。一般可以按“找-写-判”三步进行。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上,刘老师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苹果的单价一定,苹果的总价与购买苹果的数量。 2.路程一定,汽车每小时行驶的速度与行驶的时间。 3.圆的周长一定,圆周率与直径。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数学中,有一些较复杂的应用题里,存在着正反比例的数量关系,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这些应用题,比较简捷易懂。掌握其解法,无疑多了一把打开这类较复杂应用题的钥匙。 [例1] 加工一批零件,甲独作需3天完成,乙独作需4天完成。二人同时加工,到完成任务时,甲比乙多作24个。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解: (1)合作时间:1÷(1/3 1/4)=1÷1/12=1 5/7(天) (2)零件总数: 这道题里存在着正比例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解答。合作时间一定,两人加工的工作量和效率成正比例。甲乙二人的工作效率的比是1/3:1/4=4:3,工作量的比也是4:3。  相似文献   

12.
13.
在学习了比例后,如果你对怎样判断正、反比例把握不准,遇到判断正、反比例的问题时,往往会把题目解错。那么,究竟该怎样判断呢?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找"两种相关联的变量"和"定量"。2.由"两种相关联的变量"和"定量"写出关系式(一般  相似文献   

14.
一、突出隐蔽定量,建立正反比例概念正、反比例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掌握。教学时,应凭借例题,采用列表观察的方法,按照三个层次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归纳出正反比例的概念。第一层次,认识前提: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第二层次,发现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为细胞内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的判定提供依据。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的染色体形态可按照着丝点分裂前后的不同区分为双线型和单线型两种类型,且不难推知,两种情况下细胞内的染色体、DNA、染色单体三者之间成不同的数量比。现列举如下:1.双线型(   ):染色体∶DNA∶单体=1∶2∶2,与此相对应的细胞包括有丝分裂前期、中期细胞;初级性母细胞;着丝点尚未分裂的次级性母细胞等。2.单线型(  ):染色体∶DNA∶单体=1∶1∶0,与此相对应的细胞包括有丝分裂后期、末期细胞;着丝点…  相似文献   

16.
判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时,应抓住“两个变量一定量”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教学时可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判定方法和步骤,把正、反比例的判定步骤归纳为三步;即一找、二组、三看。一找:先找出要判定的两种量(两变量); 二组:将要判定的两种量组成关系式; 三看:通过关系式,做出判定(由正、反比例的定义下结论。商一定,成正比例;积一定,成反比例)。  相似文献   

17.
我们经常需要计量周围事物的量。有些事物的量,如物体个数的多少,我们可以通过直接数数的办法来进行计量,有些事物的量,如物体的长短、轻重,面积、体积、容积的大小。我们无法通过直接数数来计量,而通常是把被计量的量和作为一个标准的同类量(计量单位)进行比较来计量的。我们在“量”的计量里所说的“量”,指的是后一种量。  相似文献   

18.
19.
新编课本第十册关于比和比例的教材,同过去使用的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比和正反比例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应用方面,作了较大的变动。这些变动,贯穿了一项基本要求,那就是渗透变量相依的函数思想。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很好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精神,掌握教材的重点,为此,提出三个问题来与同志们讨论研究。I.怎样引进比的概念?为了引进比的概念,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去理解两数相除的意义。如教材的第一例,用“3÷2”求长是宽的几倍,有时把长是的宽几倍说  相似文献   

20.
金玉凤 《考试周刊》2011,(55):77-78
长期以来,"灌输—训练"的方式是教学的主要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是控制知识和信息的话语霸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在教师心目中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