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淡水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日渐稀缺,人们不断寻求探索产生淡水的其它技术手段来解决淡水稀缺的问题,其中我国沿海地带具有丰富的海水资源,海水淡化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首选。海水淡化技术工艺繁杂,包括多级闪蒸法、低温多效蒸馏法、反渗透法、电渗析法、冻结法及离子交换法等。鉴于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成本的制约,目前取得商业化应用成功的技术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多级闪蒸(MSF)、低温多效蒸馏(MED)和反渗透(RO)。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具有节能、海水预处理要求低、海水淡化水品质高等优点。本文针对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在中国的专利申请量、主要申请人、专利法律状态等方面进行专利分析。  相似文献   

2.
袁晶  金苏敏 《科技通报》2015,(4):218-221
对热泵低温蒸发海水淡化中的传热与海水淡化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热泵低温蒸发海水淡化系统的传热和热力学模型。编制计算机程序,分析了蒸发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蒸发压力的提升,对系统的性能有利有弊:蒸发压力的提升,换热管的换热增强,淡水能耗降低,系统产水效率提高;但所需换热面积增加并且单位换热面积的产水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3.
核能反渗透海水淡化缓解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北水资源2050年将产生严重危机,缺口高达520×108m3,除了节水、远程调水之外,还应注意控制人口增长。计算表明,海水淡化可补充15亿方(占总缺口的3%),也应作为缓解华北水资源危机的有效措施,主要目的是拉动经济增长。在几种大型海水淡化技术中反渗透法较优,其能耗可以通过建3座2×600MW核电站解决,从而优化了华北地区的电源结构,补上了3525MW的电力缺口,为本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核能反渗透海水淡化可以创造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护了环境,节约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发利用了海洋资源,具有深远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多效蒸馏的多项技术和经济指标都不如反渗透,并且由于200MW低温核供热堆堆型容量的限制,核能多效蒸馏的经济性不如核能反渗透。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信息》2004,(13):35-35
2004年6月4日,我国首台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蒸馏法海水淡化装置在青岛华欧集团黄岛电厂建成并一次试车成功。此套装置的成功建成出水,标志着我国完全能够依靠自主开发的科技成果建设大型蒸馏法海水淡化设备,对于我国海水淡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国家发改委、青岛市有关领导参加了设备试运行开车仪式。  相似文献   

5.
成训妍 《世界发明》2002,25(11):22-22
法国南锡化学工程实验室的化学家皮埃利戈夫,经过不断的失败和挫折后,终于研制成功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用太阳能淡化海水的新装置,实现了海水淡化不需要花钱购买能源的梦想,可大大节约淡化海水的成本。在海湾地区,尽管海水取之不尽,但每个国家几乎都缺少淡水。虽然许多国家已建起海水淡化工厂,费用却很昂贵。这些海水淡化工厂一般采用蒸馏方  相似文献   

6.
正事件日前,唐山市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已取得批准,预计最快将于2019年投产并开始向北京输水,这个项目可日均淡化100万吨海水。当前,全球有150个国家在实施海水淡化技术。取之不尽的海水真能拯救我们这颗缺水的星球吗?海水淡化是否会带来新的生态问题?截至2013年,全球的海水淡化厂超过了1.7万家,分布在约150个国家,3亿多人部分或全部依靠淡化水满足日常之需。——国际海水淡化协会  相似文献   

7.
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茹 《内江科技》2007,28(10):121-121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主要海水淡化方法--反渗透(RO)、多效蒸馏(MED)、多级闪蒸(MSF)的原理以及各个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朱长乐 《科技通报》1993,9(2):134-136
在简要介绍海水淡化的意义和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美国最大的海水淡化反渗透装置,提出其主要工程特性.  相似文献   

9.
海水淡化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几年淡水资源的不断枯竭和海水淡化成本日益降低,海水淡化工业已经像全球变暖一样炙手可热,让国内外的科学家、商人都想在这一领域大干一场。据统计,到2006年初,全球已经拥有了12000多座海水淡化厂,有  相似文献   

10.
印尼某2×100MW电厂采用反渗透法进行海水淡化。海水经过澄清处理后送至原水池供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使用,反渗透前的预处理为细砂及多介质过滤器。循环水采用直流冷却方式。根据项目特点,选择浓水作为电解原料水,同时设置自动反冲洗过滤器,选择单极式电解槽,并设置酸洗装置及次氯酸钠溶液储存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杭州北斗星膜制品有限公司及其生产的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元件BDX8040S的基本性能参数.并叙述了BDX8040S反渗透膜在六横二期海水淡化系统中的应用,对比了二期系统和一期系统(使用陶氏公司生产的SW30HRLE-400反渗透膜元件)的部分运行数据,结果表明,国产的北斗星BDX8040S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元件在六横二期系统中的运行良好,可以达到与进口陶氏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元件相当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面对国家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将海水淡化作为山东缓解水资源短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拟通过对比分析海水淡化发达国家以及国内发展较好省份的产业相关政策及实施情况,查找山东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差距所在,为山东省产业政策的优化调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水淡化和水处理技术开发中心在常规电渗析装置的基础上,研制成功频繁倒换电极电渗析装置及其工艺系统(EDR),去年通过了国家鉴定。频繁倒换电极电渗析工艺系统,国外简称EDR,是对称可逆的实用性电渗析过程。与常规电渗析(ED)过程不同,即离子通过膜的迁移方向以及浓缩、脱盐室以相同的时间间隔,例如每15分钟或20分钟倒换电极一次。借此,便有可能使膜面比常规电渗析膜面保持干净得多。因而,可以显著地提高电渗析装置的运行稳定性和扩大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与海水淡化制氢基地的链合布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铭  刘贵利  孙心亮 《资源科学》2008,30(11):1632-1639
能源与淡水危机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在21世纪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因地制宜地利用风能条件,在我国沿海地区推行海水淡化,并进行海水制氢产业延伸是我国解决能源与淡水问题的突破口。论文在对我国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发展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的产业基础与技术可行性,以及利用风能进行海水淡化制氢的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提出“非并网风电-海水淡化制氢”产业链合模式;提出我国非并网风电-海水淡化制氢产业基地建设目标及相应的节能减排目标,即到2020年海水淡化制氢总规模达到600×104t/天,可节约原煤464×104t/天,减少排放二氧化碳876×104t/天。进而形成国四大海水淡化制氢产业基地的建设格局,即东北地区以大连为核心的非并网风电-海水淡化制氢产业基地,华北地区以天津滨海新区与曹妃甸工业区为核心的非并网风电-海水淡化制氢产业基地,华东地区以长三角沿海为核心的非并网风电-海水淡化制氢产业基地,华南地区以湛江与深圳市为核心的非并网风电-海水淡化制氢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15.
针对YB55型透明纸包装机双包推杆脱扣装置上的电感式检测由于长期运行,动作频繁,容易损坏,更换量大,严重影响机效的问题,改用两位三通机械阀和电子式气压检测组成的气压检测系统代替该装置上的电感式检测。改进后,效果良好,设备运行平稳可靠,提高了机组的运行效率,降低维护成本。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信息》2002,(11):51-52
尽管海水取之不尽,但每个国家几乎都缺少淡水.虽然许多国家已建起海水淡化工厂,费用却很昂贵.这些海水淡化工厂,一般采用蒸馏方法淡化海水,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所幸的是海湾国家有丰富的石油资源,采用蒸馏法淡化海水,不会出现能源困难.可是,在那些能源缺乏的国家和地区就很难了,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能源来淡化海水.  相似文献   

17.
通过蒸发、冷凝等简单的物理原理制作实验装置,利用太阳能高效海水淡化。  相似文献   

18.
围绕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及产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分析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原理及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技术成熟度、经济合理性、社会需求以及环境影响四个方面选择评价指标,构建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优化海水淡化产业布局,保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吴广生 《世界发明》2003,26(10):24-24
山东黄岛发电厂利用我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装置,生产出海水淡化后的纯净水,各项指标均通过生活饮用水、瓶装饮用纯净水、饮用天然矿泉水等国家标准,氯化物、含盐量、菌落总数等14项检测项目全部合格。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信息》2004,(11):35-35
我国海水淡化技术不断取得进展,每吨海水淡化成本已经从8元左右降低到5元左右,国家海洋局原局长、中国海洋法学会理事长张登义2004年5月16日在2004上海国际科普论坛上透露:这项技术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大力关注和支持,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