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天的食物》选取学生生活中随手可得的食物作为研究的背景。先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在自己的早餐上,以常见的包子、牛肉面是几种食物作为切入点,接着将视野逐渐扩大到整理出自己一天吃的食物究竟有几种。然后将研究活动定格于四人小组所吃的食物有几种,组织学生对它们进行分类,最后才将研究的情景移至学生又发现的“人为什么要吃食物”、  相似文献   

2.
《一天的食物》是食物单元的起始课。起始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承担着“引导孩子们开始关注食物,关注自己吃的食物”这一任务。通过让学生回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完成一次全班性的调查活动,发现原来我们一天中吃到的食物是那样丰富,而且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  相似文献   

3.
一、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科学发现于问题 ,具有科学创造力的人是敢于怀疑一切的。自然教学应培养学生“有问题的头脑” ,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从而达到启发思维 ,指导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可抓住新旧知识的关联点或与课本知识相关的生活实际去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如教学《植物怎样喝水》一课 ,可联系“人的消化吸收”等旧知识 ,引导学生产生“人要吃食物 ,植物吃食物吗?”“人通过内部器官消化吸收食物 ,植物怎样吸收?”“组成生物体的很大部分是水 ,植物是怎样喝水的”等问题 ,从而揭示研究课题 ;而后 ,教师继续联系人体循环知识 ,又…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是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教师。我们早巳深深感受到学生对此的需求尤为强烈。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出现,恰恰为学生的这种发现、研究、探索的欲望提供了一片天地,并且使其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和释放。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能力和促进思维。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人类的生存必须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除空气、水外,必须有充足的食物。人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人离开了食物将无法生存和进行各种活动。但科学家们发现,有少数人只喝开水、不吃食物或很少吃物仍能很好地生活和进行各种活动。如非洲  相似文献   

6.
教学 ,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情境中生动的实践、体验。“告诉”应该是与学生探究的结合 ,使学生尽可能地去重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体验和领悟 ,探究和发现 ,把握和发展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以“肾脏的结构与功能”为例谈一谈如何设计教学使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1 创设问题情境 ,把学生生活中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联系 ,激发探究欲望上课开始即提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每天必须喝足量的水 ?人体几天不排尿为什么会有生命的危险 ?为什么医院里将尿液检查作为诊断肾…  相似文献   

7.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每一单元、每一节新授课中,都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而真正运用书中的情境从事自己的课堂教学时,却发现大多数情境如同虚设,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细分析起来有以下几原因:有的情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我们到游乐场玩玩好吗?”再如“春游租车,几辆大车,几辆小车”,学生失去了兴趣;教师由于对教材研究得不透彻,无法很好地挖透书中情境的意图,致使情境的运用缺少思考的含量和一定的深度;  相似文献   

8.
如果将课堂教学内容比作食物,那么,课堂师生关系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填鸭式”。教师觉得食物对学生有营养,便不择手段地满堂灌,全然不顾学生是否有食欲,是否会消化不良;当然也有“高明”的教师,将食物嚼得很碎,然后一点一点地喂学生。——应该说,这种“填鸭式”现在没有了市场。第二种是“诱导式”。教师把食物摆在学生面前,然后以各种美妙的语言激发学生食欲,使他们自己动手取食物,再狼吞虎咽地吃下去。——这种“诱导式”在教学上也叫“启发式”,比起“填鸭式”无疑是了不起的进步,因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方兴未艾。第三种是“共享式…  相似文献   

9.
<正>【活动理念】本课融入“表达性艺术治疗”理念,以“食疗卡”作为媒介,将“家”这一抽象的概念化为某种具体的食物。“民以食为天”,食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质,它能唤起我们对生活和生命的记忆,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关系。教师借助“食疗卡”,带着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食物,描述一家人与食物的关系,想象自己的理想大餐。学生在这一富有趣味的活动中与家进行了充分的情感联结,深切体会到家的味道就是爱的味道,它是每个人不断前行的情感动力。  相似文献   

10.
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其中问题情境放在首位,要求教师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探究的情境,以引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帮助学生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为学生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知识的理想阶梯.所谓情境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认知的角度看,情境可被视为一种信息载体,或者说,情境可被视为人的认知活动的信息来源.作为教师,要创设…  相似文献   

11.
体验是人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理解人生与社会的一种方式。新世纪的教育应该是一种人性化的体验教育,它应是一种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互动联系的教育,更应是关注人追求什么样体验的教育。体验教育更应注重学习者的深入参与,并强调学生主体自我的感情与发现。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学习,对教学情境进行体验、感受,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在体验中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幸福,达到促使其主体性充分、自由地发展的目的。1体验教学的理论依据体验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有生活情境理论和心理情感理论。生活情境理论告诉我们,生活是由存在的无数情境组成的。处于一定情境之中的人作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通过与情景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而且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外部环境。生活具有创造性,它为人通过活动不断发展自己、展现自己提供了舞台,教学是教和学双方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围绕一定的内容而展开活动的一种特殊情境。体验教学是以生活提供的无数情境为背景。人们按照教育教学的要求,通...  相似文献   

12.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定的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是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搜集处理信息,探究发现,直接体验研究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途径和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而主动地获得知识。研究性学习强调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去“做”、去“经验”、去“尝试”、去“反思”,而不是在虚拟的问题情境中去“听”、去“记”、去“背”、去“再现”。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地阅读”。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一、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探究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某种问题情境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的探究兴趣,而这往往被大多数教师所忽视,导致学生处于一种被逼的学习状态,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语言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情境是整个学习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世界里这种需要是最强烈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依据.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运用英语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和应用语言。下面谈谈我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课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主创新“活动”,而教师的任务则是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时空保证,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活动。一、创设新颖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于接受创新学习教师只有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聚焦点,不断创设有创意、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规律的魅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比较分数大小》之前,教师可先以《西游记》中的一段故事为背景:夏日炎炎,唐僧师徒四人分吃一个西瓜。悟空说:“师傅、沙师弟各吃西瓜的1/4…  相似文献   

16.
教学分析吃的学问首先从人为什么吃食物和吃什么开始,只有知道了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成分和不同的营养成分有不同的作用,以及不同种类的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不同,学生才可能关心自己的饮食状况。从研究吃什么开始,还有利于学生从自己熟悉的食物入手,学习营养知识,建立相关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把食物与营养成分联系起来思考,本课以给食物  相似文献   

17.
张英 《云南教育》2003,(7):24-24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怎样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帮助学生获得情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巧设情境——让学生成为一个问题发现者创设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有意识创设让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有矛盾需要解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其将观察、发现的信息自由地表达出来。2.通过本次习作指导,让学生对已有的素材进行整理——分析——选择,培养他们处理和运用材料的能力。3.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到习作训练中,尽量让其在表达过程中有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一、设计情境,漫谈课外生活1.情境创设:今天我们要进行一个“精彩课外活动大比拼”的游戏,请大家回忆一下自己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将其中最有趣味的一两件事,介绍给同学们分享。介绍之后由大家共同评选出“最具情趣活动奖”。2.学生进行口语交际。3.教师根…  相似文献   

19.
陈旭 《教育现代化》2006,(11):66-66
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同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个论断一方面揭示了人类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给我们课堂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将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发现、研究、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充分、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创设学生允分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呢?  相似文献   

20.
许蓉蓉 《成才之路》2014,(36):89-89
一、情境创设有效性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因此,我们要善于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获得广泛的数学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