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顶梁柱》这篇报道在安阳反响很大,有些村支书读过之后感动得痛哭不已。”安阳记者站站长李根林同志回报社开会,一见面就向我们通报了这个信息。一篇人物通讯竟然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回忆这次采访,我们认识到,要写好人物通讯,必须从政治上观察问题,从客观上把  相似文献   

2.
人物通讯《中国卫星定轨人》(原载《陕西日报》2001年5月23日一版)发表后反响强烈。读者纷纷写信、打电话给报社,说通讯中的人物形象可触可感,擎起了理想和信念的火炬。不少地方和单位号  相似文献   

3.
成就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老品种”,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些媒体习惯用总结式的“老模式”,常常把一些用过的材料“重抄”一遍,很难出新意。2002年下半年,闽西日报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组织了一组以反映老区党员干部发扬苏区精神,带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就报道,先后推出了10多篇,新华社以《新华组稿·走进闽西红土地》专栏刊出9篇,即《“老区”新貌》、《老区党员:群众致富带头人》、《“将军之乡”新一代》、《“读书社”里飘书香》、《东肖:致富科技先行》、《“美食之乡”新泉镇》、《以民为本情殷殷》、《基点村…  相似文献   

4.
作为十一届亚运会第一捐款人的颜海霞,确实令国人瞩目,更令新闻媒介所瞩目。面对这样一位新闻人物,作为一名基层业余通讯员,我是怎样抓这条“大鱼”的?又是怎样抓住这条“大鱼”的呢? 3月2日晚,邻居家一个中学生在我家玩,当电视上放到江苏新闻时,他突然说:“颜海霞上电视了”。我问他是怎么认识颜海霞的,他说:“她与我们是同学,她家就在气象站西边”。我的眼睛亮了起来:就在气象站西边,离我家很近呀,这条“鱼”如果真的放掉岂不可惜。“走,带我去!”我拿了一支笔、一个本子,穿着棉拖鞋匆匆向颜海霞的家走去。时针已指向20时40分。一进颜海霞家,哎唷,这不是老熟人么!早在10年前我就认识颜海霞的父亲颜士庆了,从心理上首先打破采访这个特殊新闻人物的戒惧,闲谈中得知,2月28日和3月1日《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  相似文献   

5.
反复打磨,七易其稿。2003年9月15日、16日,《共产党人的楷模———史来贺》上、下篇在《人民日报》上刊登了。这篇报道记录了史来贺50年来的奋斗实践,全面展示了一位党的农村基层干部的光辉形象,在河南、在全国都产生了很好的反响。中宣部有关材料对报道给予充分肯定。最近,第四届人民日报驻地记者好新闻评选揭晓,此文荣获通讯一等奖。对史来贺先进事迹的报道,由中宣部、中组部联合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新闻媒体联合参与。我们接到报社的指令后,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6.
7.
2002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追记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典型郑培民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公仆本色———追记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同志》,二版配发了郑培民同志的照片和简历,并在一版配发了由我撰写的评论员文章《坚持执政为民当好人民公仆》。第二天(10月15日),人民日报又在第二版发表了郑培民同志的日记摘抄。十六大召开前夕,在指令性稿件多,版面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人民日报对郑培民这一典型突出处理,形成了一定声势。通讯见报后,受到有关领导、新闻界同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一致好…  相似文献   

8.
去年五六月间,我们在《新华日报》上推出的系列报道《乡下人说下乡人》,以其独到的视角、特有的朴实,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好的反响。回顾这组报道产生的全过程,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任何报道只有真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热情而又准确地反  相似文献   

9.
去年7月,我与王晶国合作采写的《232颗孩子的心声:爸爸,我理解您!》的短新闻,在江汉石油报增刊见报后,曾引起读者强烈的反响。特别是长年生活在野外的一线石油建设工人和他们的妻子,都捧报流泪,为孩子们一颗颗纯真的心所感动。这篇短短700来字的新闻稿,为什么能够引起读者共鸣,我们有这样几点体会。编辑要慧眼识“珠”油建处二大队通讯员王晶国去年7月在为大队“暑期兴趣学校”投寄信件时,无意中发现他手中的厚厚一匝信都是发往山东八面河油田的,仔细数数足足有232封。这么多学生给会战家长写信,无疑是一条极好的新闻线索。他当时没有细想,就急忙写了篇《油建二大队232名学生向前线家长写慰  相似文献   

10.
这是我抓拍的一张现场人物照片。夏邑县北镇乡郭王娄村经过社会主义教育及改革开放,生产积极性大为高涨,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涌现出一批尊老爱幼、勤劳致富的模范,村里决定农历大年三十召开表彰大会,邀我去为他们照相。那天一大早,我背着照相器材骑着自行车赶往这个离县城三十多里的村子采访。这天天气又阴又冷,但参加会议的数百名村民还是兴致勃勃,一派喜气洋洋。会议开始后,主持人按顺序点名,让村民们选举出的模范逐个登台,披红戴花,颁发奖品奖状,照光荣像。为了表现模范人物与整个会场的气氛,我选择主席台为  相似文献   

11.
这是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本文作者是八十年代参加县报工作的新同志,在十多年的采访实践中,他对“熟”有深刻的理解:人熟地熟情况熟,这是办好报纸的有利条件,但不能满足于熟,熟可以写出好的作品,但熟也可能使许多有价值的新闻从我们身边溜掉。要求我们经常用新的眼光看待熟人熟事,从中找出差距来,找出闪光点来,找出“金子”来,进而通过深入采访、思考,写出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来。这段体会,对我们县报的同志,对省、地(市)报的驻地记者及广大业余新闻写作爱好者都具有参考价值。——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12.
1989年3月23日,湖北《农民之友报》一版头条发表了我写的评论《农业上不去,都要饿肚皮》。此稿被评为全国农民报1989年度好新闻作品三等奖。这里谈谈此稿的采写经过。 1988年春,全国农民务工经商热方兴未艾。当时,真正冷静地分析其后果的人并不多。我在农村采访中发现:许多乡镇领导不顾本地实际条件,跑机关争项目,跑市场抢原料,大规模发展各种企业,大批中青年农民纷纷弃农务工经商,少数人挣了点钱,多数人两手空空返家园。而在责任田干活的,只剩下妇女和儿童,人称“三八六一”部队。  相似文献   

13.
4月15日下 班后,我和翁思再 驾车去辛庄看望我 的公公。不料在沪 闵路上,不时听到 身后呼啸声大作, 不断有警车、消防 车和急救车超车, 开到梅陇时,交通 警干脆禁止所有常 规车辆通行,为特 殊车辆让道。这种 异乎寻常的景象, 很令人惊诧。我们 尾随一辆消防车, 急速开到现场附 近,才明白过来,是 飞机失事。 我们是最早到 达现场的记者之 一,距坠机时间大 概只有二十分钟。当时已经肢解的飞机还在燃烧,眼见三四堆熊熊烈火,一团团翻卷的浓烟。春雨在绵绵地下着,坠机冲出大坑掀翻出的泥土,堆成了一个个泥泞的土丘,我们深一…  相似文献   

14.
《农村普通党员的楷模——靳月英》是鹤壁日报推出的典型报道,这篇长达万余字的人物通讯,1998年12月22日在鹤壁日报头版头条配评论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河南日报等媒体纷纷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鹤壁市委、市政府迅速作出了开展向靳月英同志学习的决定。鹤壁市市直各部门及县区纷纷召开座谈会,下发《通知》、《决定》,要求掀起学习靳月英热潮。这篇通讯在1998年度河南省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了特别奖。一篇好的作品凝结着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回忆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我们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  相似文献   

15.
高怀军 《今传媒》2012,(2):123-124
一段时间,一些媒体在典型宣传中,脱离生活现实,人为地制造一些"高、大、全"的"完美"形象,将其置于群众之上、现实生活之外,疏远了先进典型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人民群众难以对先进典型产生内心认同。宣传先进典型,要以典型事例,真实还原人物本真;以朴实的细节,生动再现人物特点;以朴实的细节,生动再现人物特点,把先进典型的报道从盲目"造神"向注重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性回归,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6.
应当说,《沉浮记》(该通讯被评为1985年全国好新闻,荣获三等奖——(?)者)是一篇急就章。我用了不到三个小时就完成草稿,稍加修饰,誊抄一遍,即发往编辑部. 这是1988年7月21日的事. 但这篇通讯的采访,可以追溯三年. 这次采访的三个月前,即1985年4月16日,《江西日报》刊登了二条全省酒类评比的消息,其中提到:上饶啤酒厂的12°“陆羽泉”黄啤获得第一.它激起了我的采访欲望. 四年前,即1982年5月,我在上饶市采访时目睹上饶啤酒厂投产盛况;两年以后,  相似文献   

17.
“祝贺你们的消息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们的努力终有回报……”在我第八次与神奇天路亲密接触时,人民铁道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温继武发来的手机短信,让我在世界屋脊上又增添了几分收获的幸福和喜悦。《人民铁道》报去年5月3日刊发了我和李晓华采写的消息《海拔4161米:总理跟我们合影》。这篇700多字的现场新闻能获奖,既是报社采编人员精心策划、精细运作的结果,更是报社党委实施精品战略的成果。这次获奖不仅使《人民铁道》报成为我国60多家产业经济报纸中唯一两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媒体,而且填补了所有产业经济报纸14年来没有获得中…  相似文献   

18.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越深入越感觉到这样的题材十分少见和难得,所以从开始采访到后来写作成文,我都是非常认真细致的。当获奖的消息传来后,我并不感到十分意外。精品得来并不容易,它只垂青于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  相似文献   

19.
广播专题《朱鹮,今天飞向蓝天》,之所以获得2007年度陕西广播电视新闻专题一等奖,陕西新闻奖一等奖,是因为在朱鹮放飞前,我们经历了一周辛勤采访、精心策划,精雕细琢写就的一篇反映中国政府和陕西人民发挥聪明才智,无私呵护、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拯救濒危珍禽而取得令世人瞩目成就的专题报道,是人鸟和谐相处的深情写照。  相似文献   

20.
在第三届“北京新闻奖”评比中,我采写的通讯《吨粮村的苦恼》被评为一等奖。 《吨粮村的苦恼》这篇通讯就是针对农村普遍出现的种粮效益低的问题而采写的。当时中央关于禁止给农民打白条、努力减轻农民负担等指示下达以后,农村形势大为好转。但是,从我接触的一些地区看,仍存在着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特别是粮食关系到我国的国计民生,关系到中国特色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