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教世界》2013,(2):260
在现在这个社会中,钢筋水泥的森林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愈加冰冷生硬,激烈残酷的竞争使我们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物质上飞速的发展使我们变得无所适从。《进化论》中,动物之间"适者生存"的法则再次应用于我们的人类社会。这让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让自己变得"强大"、具有竞争力。似乎那些温柔、含蓄、感性的心灵体悟已经不适应这个  相似文献   

2.
做了多年校长,我常常会想:如今的孩子为什么很少感念师恩?为什么教师对学校缺少"家"的感觉,人与人之间少了点"温度"?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爱的教育"何时变得如此空洞和乏力,我们该如何传递感动,让教育变得温暖起来?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但我们希望使其成为"具有人文道德情怀和现代学校特点的温馨校园"。循着这样的办学理想,我们用心体悟校园中的点点滴滴,努力去"寻找身边的感动",提炼出"真正可以串起人心的有温度的语  相似文献   

3.
陆宁 《辅导员》2011,(28):53
(11月21日)"早上好","您辛苦了","欢迎您的到来","祝您工作顺利"……同学们,最近你们对身边的人说过这些话吗?大家可不要小瞧了这些简单但亲切、热情、饱含感情的问候语,它们似一股暖流,让陌生人瞬间变得熟识,令矗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坚冰逐渐融化,使社会变得无比美好。  相似文献   

4.
人需要音乐,培养人的教育更需要音乐。我们培养的孩子不是让他们成为音乐天才或音乐家,而是让他们在音乐中获得快乐,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快乐伴随他们一生。让他们变得文雅、充满爱心,有终身学习音乐的  相似文献   

5.
人的异化表现为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个人与社会失去了距离,个人对社会肯定、同化,失去了反思与批判的空间.由于教育本身具有使人异化的潜能,而统治阶层又赋予教育以无可匹敌的能力,学校教育实施尽可能简便、高效地传送具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向社会上层流动的"产品"的任务,"人"消失在社会中,"人的异化"加强.教育应该努力在"人的控制"与"人的解放"中寻求平衡点,培养一个自然的、对生命本真充满期待的具有独立思想和个性的个体的人.  相似文献   

6.
高源远 《考试周刊》2013,(58):182-182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的培养,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对人的培养就是要实现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完成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人的发展是根本问题,人的发展对于社会与教育提出了相应要求。由此可以看到教育、社会、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而人又是社会中的人,对人的教育就是使其最终融于社会、改造社会,而教育也就通过对人的教育完成对社会的服务与影响。这三者相互关联,人在社会中的发展使教育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受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最终使人全面且具有个性地丰富社会,建设社会。  相似文献   

7.
人需要音乐,培养人的教育更需要音乐。我们培养的孩子不是让他们成为音乐天才或音乐家,而是让他们在音乐中获得快乐,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快乐伴随他们一生。  相似文献   

8.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其实本没有隔膜那么深,是什么让我们与长辈之间有了这许多的代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发现,体味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忽略了它。做生活的有心人,让我们都去关心,体贴他人,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习作从生活中细小的事情生发,质朴的语言,让人体会出你子之间热爱的真情。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使命是人的养成,让人成为人,变得完整,这本是教育的应有之义。然而,当前中国大学教育却是以"成才教育"为名的"技能教育",究其实乃是"功利教育"。柏拉图的圆球人寓言可以为我们提供教益,它与中西古典教育的论说相一致,活生生地展现了教育的成人理念,表明经典阅读乃是教育的主要门径。  相似文献   

10.
"学会关心"教育的核心是"关心与做人":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关心,在学会关心中培养兴趣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及主体精神,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心;培养新一代公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力求改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优先发展教育,通过发展教育,提高人的素质,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在地球已经成为“地球村”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用高速路来形容。然而,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又显得是那样的陌生,连教育这块历来被称为净土的地方,人们也投去了怀疑的目光。是什么使彼此之间变得如此遥远呢?在深思之后,人们忽然明白:信誉有些失衡了。  相似文献   

13.
酷站推推推     
这个网站可以丰富我们的头脑,让我们在玩耍中获得知识。"米欣学习中  相似文献   

14.
在这个浮躁而功利的社会里,我们的教育在不断地强化优质教育,以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培养少数精英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热衷于追逐"分数",把本该对人的培养的教育演变成为一种分数教育,家长为了让孩子获得高分数,不惜重金,不惜牺牲孩子的休息时间,逼迫孩子参加"奥数"培训、"舞蹈"补习;老师为了让学生拿高分数,想方设法"逼"学生,大搞"题海战术"。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究竟该走向何方?这两个问题困惑了我多年,我也在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本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尽量让学生获取有价值的知识信息和技能.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育"培养、培育学生旺盛的求知欲、高尚的情趣、独立思考习惯和健全独立的人格、深厚的人文关怀,引领学生过一种高尚的心智生活.本文认为,教育的本质乃是让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即"使人更是人"的活动.由此出发,本文从人的三重属性的新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即"大写的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无论还会到来什么样的"革命",没有合理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没有公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没有健康有序的文明传承,我们将会遭遇的是史无前例的压力与灾难.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一观念的广泛酝酿和形成,堪称为人类现代发展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事件.经过短短十几年,已被世界各国认同,并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到发展的行动之中,成为指导国家发展的重大指导方针和基本战略.然而,社会和自然能否可持续发展,只抓环境科技及一些相关的社会经济措施是绝对不够的,理所当然,教育应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习惯,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才算真正扎根,从而使教育有力地促进社会、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别具一格的学校雕塑瞬间吸引了我,这是三个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内圆外方雕塑,这是"十一"学校"思圆行方"办学理念的外化。但是我很疑惑,为什么这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相反的?古代无论是最初的铜钱还是做人,都讲求外圆内方。这个问题是毛校长帮我解决的,她的观点是:这展示着他们办学对传统课堂的颠覆,培养棱角分明,个性化学生的育人愿景。我觉得很有道理,中国人讲求中庸、内隐,不愿表达和展示自己。这显然和今天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悖,北京"十一"学校让我又重新理解我们的教育,人应该多元学习,丰盈自己的人生,让自己变得更加圆满。但人与人之间又具有个体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还强调学校教育与人才培养,个体发展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有利于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建设者,让学生在快乐、健康中学习与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服务于国家民族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同样也要把"以人为本"作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自主、  相似文献   

19.
所谓"教育之爱",强调的是在教育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仅要有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情感,还要爱我们所教、所学的内容以及教和学的方式,乃至于我们所处的世界的方方面面。这爱和情感是包容、慈悲、博大的,同时,又是理智和基于道德的。其目标就是不断地改善,试图使师生双方的每一个人(往大里去,还包括同事之间、同学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好,进而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使世界变得更好。  相似文献   

20.
正一、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重要性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学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极度功利化的副产物。例如: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整体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审美情趣水平下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导致大学精神渐渐的流失;社会信息爆炸加速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我们的腐蚀,让"社会人"逐步异化为"经济人"。人们不是在劳动中去寻找自我,而是为了获得物品才去劳动,拜金主义让人被自己的劳动产品所奴役,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