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广军 《成才之路》2014,(29):65-65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更蕴含着美的情感、意境和形式。诗歌教学万不可脱离诗歌的本质之美。"多维朗读,触摸诗人情感之美;品析词句,破译诗歌形式之美;促发想象,玩味诗歌意境之美;拓展资源,开掘诗歌深度之美",从而让诗歌教学行走在"美"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诵读诗歌和鉴赏诗歌的能力,并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抓住诗歌中的妙词佳句,在脑海中再现诗歌画面,有效的把握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明确诗歌大意。文章从盯"景",浮现画面;品"情",陶冶情操;挖"眼",提纲挈领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巧抓妙词佳句,品味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3.
传统语文教学以"诵读"为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强调通过"读"来体会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通过"背"来积累语言材料.然而,古代诗歌教学只重"读"、"背"是远远不够的.诗歌鉴赏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诗歌教学更需要通过体味、理解、评析,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田,品读诗外之"诗",让学生形成理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对诗歌的解读往往离不开"意象"一词。意象是诗歌创造的主要手法之一,它不同于一般的简洁明了的概念词汇,而具有抽象性和隐喻性,并且更强调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初中语文教师由于教学目标的需要,更注重对教学质量中"质"的提升,从而对"意象"这一抽象的概念进行具体的定义。这虽然有利于学生能够更通俗具体地理解"意象",但是却让意象失去了原有的隐喻美和灵动朦胧之美。所以,让诗歌"意象"概念回归语文教学是初中教师需要去努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明伟 《文教资料》2008,(28):318-320
本文在对中国古典诗歌特点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歌教学的"两步法",第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诗可以兴"的传统,体悟诗歌兴发感动的力量.第二步,由学生自己创作,在对诗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用白话文的诗化语言来诠释古典诗歌,从而达到诗人的"兴"与学生的"兴"相融合的境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并能从中吸取到更丰富的营养.  相似文献   

6.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人少年时都是诗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生应该喜欢诗歌教学才是.但现在的一些诗歌教学课却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各种或传统或前卫的理论,把诗歌像过去分析小说散文一样肢解成"段落大意"或"关键词""关键句",无疑是对诗歌的摧残;但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便读读",似乎也难让他们萌发诗心.吴小红老师"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把诗歌教学教给学生,是改革诗歌教学的有益而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古代诗歌鉴赏是教学和高考考试的重点与难点,通过知人把握诗歌,是简单好用的方法之一。"知人"指的是要知道、了解、研读有关作者的相关情况。这当中所说的"人"内涵丰富。只有全方面、多角度地研究品评人物,才能知"全人",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师又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教师对新课程的发展更谓"任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更谓"道远"。那么,在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教师成长的途径又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不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注重"体验",鼓励发散"想象",教会学生"吟诵",使学生体会到诗歌之美、学习诗歌之趣。  相似文献   

10.
王改菊 《甘肃教育》2020,(2):155-155
意象是中西文学共有的一个概念,有诸多解释,但作为"一种表意性艺术形象",即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的说法被广泛接受。在语文诗歌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客观物象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因素。因此,清晰而准确地辨识和理解诗歌"意象",是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走进"诗心"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要读懂诗歌并欣赏诗歌的艺术美必须先还原诗歌背后及本身的故事,即把"事不接,文不属"变成"事接、文属",也就是把故事情节联络起来,才能"知其脉理之为一",才能读懂含蓄语言隐含的诗意,否则你就读不懂诗歌,更无法"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  相似文献   

12.
<正>在长期的诗歌教学中,我认为现代诗歌的教学法应摒弃支离破碎的讲析,从"意"入手,抓"意"中之"象",品"意"中之"境",探"意"中之"蕴",从而突出诗歌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3.
诗歌实践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诗歌实践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好"四尖",达成语文素养的四个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材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浸润而提取的。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由于跨越千年而时代久远,对于初读古籍的中学生来说,确实会有"代沟",如何缩短这种"代沟",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究的课题。然而,诗歌的种类多,情意丰富,每首诗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本文就诗歌的"个性"探讨其中的共性。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高中诗歌教学的课堂上普遍存在着两种做法:一是"以读代评",在许多公开课、比赛课上,"诵读"贯穿全程,形式纷繁,教师期望用"读"传达千言万语难穷之情,学生希望用"读"表达灵犀脉脉的"尽在不言中",将诗歌教学变成了诗歌朗诵;二是"以练代评",一部分清醒的现实  相似文献   

16.
诗歌语言风格鉴赏是诗歌语言鉴赏的一个子考点,相比较另两个子考点"炼字"和"诗眼"而言,语言风格的鉴赏要显得更抽象更复杂,学生掌握起来也更困难。如果教师在教学时不得其法,就更增加了学生掌握的难度。现在,我谈谈自己在诗歌语言风格鉴赏教学中的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文坛进入多元化的发展时期。较之大陆长期重视诗歌"写什么",台湾诗坛更重视诗歌"怎么写",强调诗歌文体实验和探索精神。其中,具有视觉美学实验性质的图像诗,就是台湾诗歌形式变革的一个重要表现。图像诗一方面挑战了传统诗歌的美学形态,另一方面拓展了现代诗歌的审美表现空间,给读者带来新鲜新奇的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18.
在古诗词教学中,所谓"涵泳",就是将学习主体的身心浸润在诗歌意境之中,促进其对诗歌意蕴的内化与吸收,形成对诗歌更加深切的体认与把握。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涵泳,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内核。具体应做到:诗性相通,让涵泳与"敬"融生;诗韵相生,让涵泳与"思"融合;诗情相伴,让涵泳与"乐"融通。  相似文献   

19.
诗,是对"此在"的敞开。而所谓"下半身写作",是对传统诗歌诗性的误读,是在一种非诗的情绪下对诗歌本身的报复和泄愤。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诗人如何发扬汉语和诗歌本体的自觉意识,诗歌如何立足于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中呈现人类存在的整体性命运和思考,应该是我们更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群文教学打破了一篇篇文章顺次教授的习惯,突破了传统的单元式教学的习惯,从"一篇"到"一群",从"课内"到"课外",群文教学的价值不只是课堂教学形式的革新,它的内涵也不限于课内篇目教学与课外文章教学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理念的更新。"诗歌单元群文教学"也是如此。本文对诗歌单元群文教学策略做了些初探:追根溯源,构建线索;寻找范本,触类旁通;联想比较,构建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