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拉伯的咖啡与水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彬 《世界文化》2005,(10):34-35
千百年来,阿拉伯的游牧民族——贝都因人顶着严风烈日,冒着沙漠风暴,将他们的骆驼带向远处山谷的绿洲.伴着星星点点分布的帐篷,袅袅的炊烟,还有给沙漠牧民带来喜悦和希望的驼铃声,这一切几乎构成了人们印象中对阿拉伯沙漠的景象.但自五十年代中东石油开采以来,滚滚石油财富改变着这块古老的土地,改变着那里人们的生活规律和生活方式.仿佛一夜之间,现代化的建筑取代了帐篷,现代化的汽车取代了骆驼,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取代了土路……但千百年来形成的一些传统生活习俗在现代明的冲击下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今天更加发扬光大,比如那遍布大街小巷的独具阿拉伯特色的咖啡馆和水烟馆.  相似文献   

2.
说起阿拉伯,人们会想象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也许想到的是幻想之中的天方夜谭,或是月光下的沙漠,还有可能是石油王国,诸如此类的形象一定会在你的心中掠过。不论是哪种想象都不能说它不对,可是阿拉伯富于变化,犹如绚烂多彩的阿拉伯绒毯,更象宝石那样发出迷人的光芒。阿拉伯人把阿拉伯划分成三种世界:第一是岩石嶙峋的阿拉伯,也就是说石头和多岩的地区;第二是黄沙茫茫的阿拉伯,不言而喻,这就是沙漠地区;第三则是幸福的阿拉伯,也就是土地肥沃、绿树成荫,宛如乐园一般的地区。位于阿拉伯半岛尽  相似文献   

3.
制造暴风雨的沙漠女王杨殿蓉编译贝尔(摄于1907年6月)文章的标题丝毫没有夸张。格特鲁德·贝尔(GertrudeBel)被人们公认为是英国最有影响的一位女性。她是一个工业家的女儿,曾为阿拉伯半岛的另一位沙漠枭雄劳伦斯出谋划策;也曾为建成阿拉伯世界的第...  相似文献   

4.
正毛里塔尼亚位于撒哈拉沙漠,素有"沙漠之国"的别称。它地处北非和非洲内陆交界处,既是阿拉伯国家,又属于非洲国家,融合了阿拉伯和非洲文明,被称为"阿拉伯—非洲之桥"。由于历史遗迹众多,作为拥有诸多奇特民俗与风情的旅游胜地,不同兴趣爱好的游客都能在当地享受愉快生活。毛里塔尼亚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在阿拉伯世界众所周知,拥有大量的阿拉伯典籍文稿。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从麦加归来的朝圣者带来的,一些是《古兰经》学  相似文献   

5.
中国阿拉伯文化泰斗纳忠,可是“通海的儿子”。尽力而为,奋斗不止,甚于殉道者鲜血的学者墨汁.终于让他以对阿拉伯语言与文化非同寻常的广博知识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首屈沙迦阿拉伯文化大奖,肯定了他研究阿拉伯文化的大量著述.特别是有关阿拉伯历史著作的重要。  相似文献   

6.
王萍 《世界文化》2009,(10):42-43
自从读了三毛《哭泣的骆驼》,撒哈拉就成为我心目中的梦幻情迷之所——一个金灿灿的充满神秘气息的广袤沙漠。终于,在一个晴朗的冬日下午,乘着尼桑越野车,伴随着轻快的阿拉伯音乐,我来到了被称为撒哈拉门户的杜兹,参加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杜兹国际撒哈拉节。杜兹镇位于突尼斯南部的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带,这个被沙丘和绿洲包围的古老城镇一直被视为通向撒哈拉大沙漠的门户,至今仍保留着饲养单峰骆驼的习惯。每年十二月份的国际撒哈拉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新闻媒体参加,已经举行了将近四十年了。  相似文献   

7.
阿拉伯贝都因部族的一个叫穆罕默德·阿德·德伊卜的15岁的少年,有一次在死海西北岸的沙漠地区寻找迷失的山羊时,在一个岩石的断崖处偶然发现一个小洞口。他试着往里面投了两三块小石头,听到从里面传来某种东西破碎的声音。德伊卜想里面也许藏着什么珍宝吧。于是他就邀其他伙伴一起  相似文献   

8.
尼罗河流域     
文明始于尼罗河流域人们因饥饿而觅食的记载也是人类的历史。何处食物丰盛,何处就有人去安家立业。尼罗河流域准是早已名闻遐迩吧,人们从非洲内地,从阿拉伯沙漠,从亚洲西部成群地来到埃及,分有那里富饶的农田。这些拥入者共同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自称“雷米”即“人们”,这犹如我们常称希伯来人为“上  相似文献   

9.
在光秃秃的塔克森山脉盖茨关顶端,我刹住了车。向下看去是一片高大碧绿的仙人掌丛林,俨然是另一个世界。蜿蜒曲折的道路穿过峡谷,通向远处一些低矮的房屋,这就是我要去访问的亚利桑那一索诺拉沙漠博物馆。远处耸立着一座座绛紫色山峰,是史前期地壳里喷出的熔岩凝结而成的产物。眼前的景象真使我感到有点困惑不解。这块地方的降水量每年不超过十英寸。多少世纪以来的干旱使这里只生长一些奇形怪状的植物,如无叶灌木丛和带刺的树木,另外还有一些沙漠奇特的动物,  相似文献   

10.
距今约五千年以前,中东平原富饶辽阔,气候宜人。在今日荒瘠的沙漠上曾覆盖着肥沃的草原,湛蓝的河水在现已干涸了的天然或人工河道中奔流不息。乔木、灌木丛和花草以及各种生物竞生。如今,在那里只有游牧的阿拉伯人驱赶着零零落落的牧群,与世隔绝,过着艰辛的生活。那些饱经风霜的旅行家们在那里遇到的是酷暑  相似文献   

11.
全世界众多的民族中,阿拉伯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的人民遍布于亚洲西部、非洲北部和东部。尽管他们各自居住的地域,国度不同,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往来,待人接物的礼仪方式,却是全世界阿拉伯民族所共同的。阿拉伯人民很注重礼节,慷慨好客。当你有机会前往阿拉伯国家工作或是访问,在与阿拉伯国家各界朋友的接触中,你会深深感受到,阿拉伯人无论是在探亲访友的交谈中,或是宾客云集的公共场所,甚至在各种文娱、体育比赛活动中\,总是待人以礼,礼规甚多。除了握手、拥抱或亲吻等一般问候方式外,阿拉伯人对于远道而来的国宾,有…  相似文献   

12.
阿拉伯数字与阿语数字阎金城什么是阿拉伯数字?随便请一位稍有文化的人回答这个问题,对方马上会不假思索地写出一连串的数码:"12345……"然后说:"瞧,这就是阿拉伯数字"。在我国,几乎所有学过汉语和数学的人都把这种数码说成阿拉伯数字。可是我自从学了阿语...  相似文献   

13.
【梗概】:当谢梦阳忐忑不安地走进那座安静的散发着异国香气的约旦驻华大使馆办公楼时,她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阿拉伯男人。而签证官萨利姆对这个执拗的中国女人也感到迷惑不解。他认真地说:“要知道,你并不是要去参加一个盛大的世界舞会。”终于拿到等了一年之久的签证,谢梦阳来到了约旦南部4国交界的海滨小城亚喀巴,成了小城中唯一的中国女人。直到这时,她才知道自己寄予厚望的地方是一个“鸟都不来拉屎”的沙漠小城。谢梦阳满怀忧虑地展望着今后的漫长岁月,此时她开始恨马戎,那个即将离她而去的丈夫。陌生的一切和饭店经理古小林的…  相似文献   

14.
记得自己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听过不少有关阿拉伯人的故事一在我的想象中,阿拉伯人个个都是游牧民族的子孙、留着大胡子、骑着高大的阿拉伯骏马、凶悍好战。可是,直到我来到阿曼的国立大学,苏丹卡布斯大学,担任教授的时候,才开始对阿拉伯人和他们的  相似文献   

15.
古代阿拉伯人的“文学集市”李有观阿拉伯人在古代就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早在公元6世纪,他们就举行著名的“文学集市”。当时,在阿拉伯半岛游牧的阿拉伯人,每年定期定点举办集市。各部族人赶着良种马、骆驼和羊,带着椰枣、精制的武器和美丽的服饰等物品,从各地来...  相似文献   

16.
阿拉伯书法艺术是一座璀璨的宝库。对阿拉伯书法艺术深入研究,会为我们提供理解不同文化的途径,消除中阿两大民族文化上的陌生感。阿拉伯书法家在书法领域的天赋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门艺术令他们引以为自豪。在阿拉伯国家的各种建筑物上,各种颜色的石头巧妙地镶嵌在一起,构成精美的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17.
对于在阿拉伯语国家工作过多年的我来说,印象中阿拉伯舞蹈艺术比较原始、单调,缺乏艺术加工,记得每次接待访华的阿拉伯艺术表演团时,常常要为观众不足的问题四处奔走操心。然而,这种长时间形成的认识,却于不久前在我观看了叙利亚“依娜娜艺术团”创作表演的阿拉伯民族芭蕾舞剧《海瓦基斯沙姆880》后,有了根本改变。《海瓦基斯沙姆880》于第四十七届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上首场演出,这部13幕的芭蕾舞剧别开生面,它有机地融合了芭蕾舞蹈与阿拉伯传统舞蹈语汇,生动地再现了公元1880年前后“沙姆”(大马士革旧称)的社会百态和历史故事。全剧以美丽的姑娘芭得丽亚和正直青年鲁斯兰之间的爱情为主线,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沙姆”人民对自由、正义、爱情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愚昧、陋习、殖民统治和悲惨生活的抗争。《海瓦基斯沙姆880》情节简练,每一幕既可独自成章,又与其他各幕遥相呼应。其舞蹈语汇以芭蕾为主,同时又将“沙姆”地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精华巧妙地融入各个不同场景。整台舞剧的服装和舞美设计十分大胆且富有创意,剧中所运用的旁白,以阿拉伯语独特的浑厚语音和优美的韵律,有力地烘托了剧情,加上阿拉伯民族特色与现代风格糅合的音乐,给人耳目一新的...  相似文献   

18.
在法国的大城市中总能看到头围方巾、身着长袍的阿拉伯男女移民。这些移民多来自法国原殖民地和海外保护国。20世纪60年代后法属殖民地获得独立,大量原殖民地国家的移民留在法国并加入了法国国籍,尤为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人为多。此后,阿拉伯移民陆续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移入法国。目前,在约占法国人口总数8%的外国移民中大多数来自阿拉伯国家。  相似文献   

19.
根据阿拉伯“文化之都”计划,2004年12月在阿尔及利亚召开的文化部长第四次伊斯兰大会通过了挑选伊斯兰城市举办文化节的想法,每年遴选两个城市,一个是阿拉伯城市,另一个是伊斯兰世界的城市作为伊斯兰文化之都。[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离骚》流沙、赤水、不周和西海历来歧说不断,笔者认为问题的症结点在于注家没能统观《离骚》整篇文脉大意,往往就孤立的单个语词作盲人摸象式的注解而不得其旨。故此,笔者主张将四者作整体观照,以期还原《离骚》抒情主人公在广阔天地间神游的真实面目,进而考察出流沙或为阿拉伯沙漠,赤水或为红海,不周或为东非大裂谷,西海或为印度洋或大西洋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