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科技信息》2003,(1):39-39
多项研究表明,一些长度较短的核糖核酸、即所谓“小核糖核酸”,能够对细胞和基因的很多行为进行控制,比如打开和关闭多种基因,删除一些不需要的DNA片段等。它们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也能发挥重要的控制作用,可指导染色体中的物质形成正确的结构。这些发现有望为科学家提供操作干细胞的新工具,以及用于研制治疗癌症等由基因组错误所导致的疾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7年前,科学家们发现了核糖核酸干扰素(RNAi)——种可以通过强行控制细胞防御机能来消除致病基因的物质。现在.这种物质被很多科学家看作是可以治疗包括癌症、冠心病等顽症的灵丹妙药.相关的人体试验已经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3.
硅是土壤中第二大丰富的元素,在植物抗逆抗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其抗病机理尚不清楚。对于其抗病机理的一种解释是硅沉积在植物叶片上充当了物理屏障从而发挥作用。但更多证据显示硅元素能诱导植物防卫物质的产生,其功能有点类似系统获得性抗性。硅元素处理后的植株能显著升高抗氧化酶活力以及抗真菌物质如酚类物质,植保素和病原相关蛋白的合成。分子和生化水平的研究显示硅元素能激活植物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在植物胁迫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点突变是导致癌症突变中最常见的类型。那么,癌症相关点突变是否存在某些共有的特征,或者它们在基因编码区的分布是否有某些特异性?到目前为止,仍不是十分清晰。这里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99个基因中1227个癌症相关点突变进行了分析,以期发现它们的特征。结果显示超过60%的癌症相关点突变位于外显子剪接增强子内(ESE)。  相似文献   

5.
1科学背景化学是创造新物质的科学,合成化学是人类认识物质和创造物质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随着各种高新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人类对物质的功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合成化学的突破和新物种的出现将极大地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6.
《金秋科苑》2013,(21):59-60
《自然-纳米技术》新型纳米芯片能检测罕见循环肿瘤细胞 在一种新型纳米材料芯片的帮助下,诱发早期癌症患者体内癌症扩散的一类细胞能够被高灵敏地检测出来。《自然-纳米技术》上的这项研究发现意味着,对这类细胞的分离与修复能够贯穿于癌症病人的诊断与治疗中。  相似文献   

7.
正碳原子的世界是神奇的,它既可构成最软的矿物质石墨,又能构成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金刚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家对获得碳的新结构产生了浓厚兴趣,基于这些结构,人们合成了许多新的衍生物,并制成了新的功能器件和相关产品,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T-碳前不久,我国科学家在碳原子研究上获得突破:由中科院大学物理学院苏刚教授等人通过理论计算预言的一种三维碳结构T-碳诞生,中外科学家联合研究团队成功合成  相似文献   

8.
最近,美国的一位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够有效地改变细胞内基因物质的方法,这使得人类朝着安全地修复自身细胞内受损基因的梦想又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9.
正两个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给现在热门的被称为"基因魔剪"的CRISPR技术泼了冷水:CRISPR编辑成功或增加患癌风险。两个团队认为,CRISPR/Cas9基因编辑过程中造成的DNA双链断裂,会激活p53蛋白通路,引起人多能干细胞的凋亡。也就是说,经基因编辑后还能存活下来的细胞,通常存在p53功能缺陷。p53缺陷是至今已知的与癌症相关的最普遍的基因突变。p53基因被称为"抑癌基  相似文献   

10.
《发明与革新》2014,(5):15-17
只需一滴血或一点唾液,就能预测罹患癌症的几率?近年来,基因测序从实验室走入临床,甚至逐渐成为全球医学界的热门话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名人效应”。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和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都曾采用此法来抵御癌症侵袭,朱莉为此预防性地接受了乳腺切除手术,乔布斯虽然仍因癌症去世,但他生前接受的全基因测序,已成为很多国家富人追捧的高端体验服务。  相似文献   

11.
《发明与革新》2014,(1):48-48
清华大学不久前宣布,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罗永章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确认一种名叫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的物质为一种全新的肿瘤标志物。据说,利用该物质特性,发现癌症就变得十分容易。有媒体报道,甚至仅仅利用一滴血液,就能检测一个人是否得了癌症。真的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12.
提起癌症人人谈虎色变,避之惟恐不及。然而,癌症真的能躲掉吗?从我们出生之日起,它们就已经镌刻在我们的基因上,如影随形,就像可怕的诅咒一般让人不得安宁。  相似文献   

13.
动态     
《科学中国人》2024,(3):6-7
<正>我国科学家合成新核素锇-160和钨-156中国科研团队近期首次合成了新核素锇-160、钨-156,相关成果2月15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量子多体系统。不同数量的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子核,科学家们把它们称为核素。合成和研究新核素,不仅对认识物质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理解天体环境的演化提供重要信息,是探索自然奥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科教大事     
NATURE杂志内容精选与癌症有关的突变通过扫描定位(mapping)、生物鉴定(bioassay)等成熟方法以及通过识别可信的生物学候选目标,已经识别出了超过350个致癌基因。现在,人类基因组序列的确定意味着,大规模测序研究能够进一步发现很多候选致癌基因。蛋白激酶是很多调控过程的关键,它们功能的丧失是肿瘤的一个常见的诱因。所以,研究人员选择了一批与超过200种癌症相关的528个激酶,来进行一个大型测序研究工作。该研究显示了超过1000个以前不知道的突变,它们以某种方式与肿瘤的形成有关:其中有些是所谓的“乘客”突变,即不参与癌症形成;但其中  相似文献   

15.
一、当前癌症研究进展及作者对癌症本质的认识: 1.癌症是一种基因病,确切地说是一种癌基因病。自从人类1914年认识肿瘤细胞染色体异常至今已有80—90年的历史。84年来人类从遗传学角度研究癌症,获得最大的进展当属上世纪70-80年代癌基因的发现以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并认识到癌症同癌基因(Oncogene)激活和抑癌基因(Suppressor tumor gene)的失活有关。  相似文献   

16.
家蚕滞育发生于胚胎发育早期,为卵滞育型,由遗传和环境条件支配。在蛹期由咽下神经节合成和分泌的滞育激素,在其滞育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滞育激素编码基因的表达,引发咽下神经节的12个细胞合成与分泌滞育激素,滞育激素通过卵巢细胞上滞育激素受体的介导而进入卵内,调节卵内一系列物质代谢,从而实现滞育发动或滞育解除等生理过程。本文简述了滞育激素的结构与功能、滞育激素的编码基因与表达、滞育激素受体基因及其表达等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科技快递     
《百科知识》2009,(13):6-7
手机虽小耗能不少,科学家合成“生命源头物质”,可伸缩的显示器问世,非洲人基因变化最大,变色龙为何爱晒太阳  相似文献   

18.
泛酸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代谢中间体,广泛存在于微生物和植物中。文章论述了泛酸合成途径关键酶(羟甲基转移酶、泛酸合成酶、天门冬氨酸-α-脱羧酶、酮泛解酸还原酶)及其基因的特性,并探讨其在泛酸工业生产、相关物质的检测、新型抗生素和除草剂研发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古力 《百科知识》2013,(19):13-14
2013年7月14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发布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癌症相关基因变异数据库。NCI在一份声明中称,基于基因组学研究的新数据库,将对全球开放获取,预计将有助于研究人员加快新药的开发,同时能够更好地将患者与疗法进行匹配。  相似文献   

20.
《世界发明》2003,26(8):18-18
韩国蛋白质合成酶研究组发现,蛋白质p38能够抑制引发癌症的基因的活动:由于p38的抑制作用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只作用于引发癌症的基因,所以利用p38很有可能开发成功癌症检测和治疗药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