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古靳 《时代教育》2006,(12):150-151
语言认同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的语言——汉语的地位有所提升,在中国以至世界范围普遍产生了“汉语认同”,在文化、经济、政治、民族、婚姻等多方面都体现了这种“汉语认同”,并构成了一个汉语认同体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汉语学习的文化干扰因素及排除文化干扰因素的策略,阐明了如何在汉语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的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尽快、有效地转变成交际能力,不断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外来语大量涌入汉语,成为汉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外来语在发展过程中,常常需要接受汉语的语法规则和文化认同等各方面的改造。这些汉语外来语丰富了汉语语言及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汉语文化的性格特征。从汉语言发展的角度看:民族性和时代性;从汉文化的民族特性看:民族性和创新性:从构词角度看:灵活性和简约性;从译借方式看,保守性和开放性。汉语外来语的性格特征对汉语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洋泾浜英语”是产生于旧中国沿通商口岸的一种变形英语,它是英语受到汉语语音,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干扰后的变种。“洋泾浜汉语”是与“洋泾浜英语”有着历史渊源的另一种语言现象,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在一定程度上是汉民族经历了内忧外患,自我内耗后,在社会转折时期对外来化盲目欣赏和急功近利等复杂心态的反映,其实质是一种殖民地化的复苏,由此也充分说明在我国政治经济体制迅速变革发展时期,国民语言字主权意识,规范意识需要加强,语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法制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对日汉语文化教学与研究起步于 90年代初。近 10年来 ,在日本国民性及文化背景对汉语学习的影响、汉语习得中“文化迁移”、中日语言与文化比较和文化课教学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也存在着问题和不足。我们应重新认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 ,合理设置课程 ,借鉴并合理吸收国内外文化学、认知心理学、外语教学研究的成果 ,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汉语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影视剧是图像化的文化产品,是语言、音乐、表演等多种要素的集合体。语言文化传播的视角下,中国国产影视剧用于汉语教学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以韩剧为核心的“韩流”跨文化传播成功原因除作品制作精良之外,满足受众需求和文化距离的消减作用突出。鉴于国产电视剧海外传播存在传播渠道有限、翻译质量等问题,为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国产影视剧用于汉语教学内容选取上应遵循适切性、集成性和代表性,降低“文化折扣”,促进语言和文化认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最近看到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论述及她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文化传承作用的强调,不禁拍案叫好。回眸时下的语文课堂,汉语的文化味似乎淡了一些。美国著名学者杜维明在题为《人文精神与全球伦理》的演讲中说:“当代人类社会既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本土化意识越来越强烈的时代。”保存并发展汉语文化,让汉语文化之树永远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青春永驻,这是我们作为汉语文化的传人——语文教师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而汉语中的谐音作为一种普遍的民俗、民风现象存在于汉人的日常生活和文艺创作之中,数量之多,应用之广,一直为汉族人所乐道。一种语言中的谐音成分跟该语言的语音结构固然有直接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还跟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相联系。弄清楚汉语谐音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掌握汉语交际语言,并在语言运用中表达得体。  相似文献   

9.
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展大学文化传承既是教书育人的基本内容,也是推动文化育人、弘扬大学精神、推动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在要求。当前,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片面重视汉语知识教学,忽视汉语教学的文化功能;大学精神传承不够,文化实践活动较少;文化教育模式单一,缺乏文化传承体系等问题。为此,应坚守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展文化传承教育、文化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李剑恩 《文教资料》2011,(33):39-40
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顺应了“汉语热”的兴起,有助于加快汉语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语言教学是核心,但不可忽略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在语言教学中要重视中华文化传播,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课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对外文化教学是文化传播快捷渠道。  相似文献   

11.
从世界范围来看,强调国家认同的公民教育已发展成为当前全球多元文化社会治理的核心主题。我国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两个主题,一是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多民族国情,二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产物,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新时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首先,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及其相互关系,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工作思想体系;其次,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从政治上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最后,从教育路径入手,提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12.
一个政治共同体中的居民对于他们所居住和生活于其中的共同体的认同是所谓合法性的源泉。这种认同遵循着民族文化的逻辑。在长期的演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所遵循的"道德契约"逻辑,这与西方民族所遵循的"权利契约"逻辑之间,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差异。在追溯了二者的文化缘起之后,在"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互融合的现代性文化视阈内,讨论了"道德契约"认同逻辑当代转型的可能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国学热"在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的兴起和发展,是和中国国家形象的再造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一过程中,"国学"本身的历史内涵被悬置起来,而以一种景观化的展示方式,被镶嵌在我们的政治外交和日常生活之中。然而,在国学一词的符号价值被各方充分使用的同时,期待中的中国形象出现了吊诡,想象中的认同平台慢慢被自身消解。对于国学热背后政治文化逻辑的考辨,将成为我们重新思考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主体性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古诗与汉字都是中华文化艺术殿堂里的璀璨珍珠,古诗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在古诗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就应加强与汉字文化的融合。要通过字理析字渗透汉字文化,要引导学生通过词语典故领会汉字文化,通过民俗元素学习汉字文化。  相似文献   

15.
泰国的华人社会主要以“五缘”作为群体连系的基础,长期建立起互补互助的共利结构,由于时代的演变与教育因素,泰国新生代华人有逐渐泰化的趋势。在泰国广大乡村聚集的华人,主要是靠宗教信仰活动来强化其对原乡文化的认同感情。由此可见宗教有助于华人社会的薪火相传,重新整合华人社会的财力、人力与物力,在共同的神圣使命下,展现出集体的理想实践。在泰国的华人宗教团体热衷于华文教育的推动,可以减缓华人泰化的速度,有助于华人与泰人之间更多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6.
泰国的华人社会主要以“五缘”作为群体连系的基础,长期建立起互补互助的共利结构,由于时代的演变与教育因素,泰国新生代华人有逐渐泰化的趋势。在泰国广大乡村聚集的华人,主要是靠宗教信仰活动来强化其对原乡文化的认同感情。由此可见宗教有助于华人社会的薪火相传,重新整合华人社会的财力、人力与物力,在共同的神圣使命下,展现出集体的理想实践。在泰国的华人宗教团体热衷于华文教育的推动,可以减缓华人泰化的速度,有助于华人与泰人之间更多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社会心理学为研究视角,分别从社会表征理论和话语分析两个层面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机制。具体而言,在社会表征理论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表征,是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条件下、以锚定和物化为两种基本的社会认知机制,具有社会共享性和行为差异性、社会根源性和行为说明性、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等特征;在话语分析层面,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解构、话语转变和构建话语体系三个方面分析,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区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使用情境差异,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具象化,提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要兼顾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统一。从社会心理视角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有助于从"心"出发,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仅体现着一个政治的时代,也体现着一个文化的时代。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状态。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开放的社会,一个在集体的共同奋斗中,充分容纳个人的创造力的社会,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结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文化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生态系统是由文化要素组成的文化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含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中华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具有"自给自足"性、开放性、发展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它和外部(包括经济、政治)环境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保持文化多样性,实现双向互动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维护中华文化生态系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是从民族共同体的角度对政治文化进行划分和界定而形成的一个特定范畴,指的是民族共同体成员中普遍存在的对政治的主观取向。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程度如何,实际上是关系到我国主导政治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能否正确传递、接受和认同,并进而影响我国政治体系能否顺利运行的大问题。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作为保障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