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激烈市场中会出现恶性或不良的竞争,在食品加工领域近些年暴露出很多问题,苏丹红、地沟油等各类食品安全事件都在无时无刻地提醒着我们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要将食品检测作为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来抓,这样才能确保人们生活和社会的稳定。传统的食品检测技术在当前的实际中已经表现出精确度不高、检测时间长等弱点,不能够适应当前食品生产和检验工作的实际需要。生物技术具有检测精度高、应用范围广、检测效率高等特点,是当前食品检验工作重点推广的技术。应该将生物技术迅速而全面地推广到食品安全和检测工作中,在把握各种生物技术特点和用途的基础上,形成生物技术应用食品检测的要点,打造出新时期食品检测工作的新体系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食品检验作为食品安全的提供技术保障环节,其重要性越发体现出来。在当前食品检测中,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检测的高效性和灵敏性,而且生态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应用时不仅成本较低,而且对环境带来的污染较小,对促进食品检验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目前我国食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强烈需求,食品检测技术发展也受到了极大关注。但是,由于食品安全检测普遍存在检验程序复杂、检测周期漫长、检测成本昂贵、检验人员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等特点,大大限制了现场监督和通关检验的效率,正是由于时效性困扰着食品安全检测作用的充分发挥。由此可见,快速检测技术与样品前处理技术的突破,是当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6,(13)
消费者在购买食品的时候,除了外观、口感和营养等比较基础的要求外,食品的安全性也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因素。但是近年来,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次被媒体爆出,不安全的食品除了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降低了国人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同时,这些层出不穷的国内食品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所以,为了解决食品的安全问题,我们需要对食品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企业和国家的关注。本文主要对目前已有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5,(22)
食品安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为了能够快速有效的检测出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快速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在食品检测中。本文首先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其次对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促进我国食品检测水平的提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浅析基层食品检验检测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重大民生问题。食品检验检测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是食品监管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基层食品检验检测水平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导致了许多食品安全事故在基层引爆。文章试从基层(县级)食品检验检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更好的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现代科学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生产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是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效果,利用科学技术制造假冒或劣质的产品,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健康。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使得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非常关心,这个问题也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为防范食品安全问题,食品检测现代技术的科学应用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根据食品检测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对现代技术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旨在提高食品检测技术的科学化,进而防范食品安全出问题对社会与人们健康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县级食品检测机构是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其检测机构的技术能力,直接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本文分析了县级食品检测机构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几点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提升县级食品检测机构的技术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9.
小议我国食品检测体系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以食品安全为主的规范统一的国家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以及国际相关产品贸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论述了我国食品检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完美我国食品检测体系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有毒的食品会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进而引发社会恐慌。由于食品的种类较多,来源也十分复杂。从食品生产到加工,再到进入贩卖市场,影响到食品安全的因素层出不穷,一旦有某个环节出现异常,就可能导致食品出现质量问题。目前食品检测技术应用十分广泛,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本文介绍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价值,并讨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建议,希望能为食品安全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食品安全检验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相当严峻,对于质量监督部门来说,处理食品安全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尽早地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能在现场快速准确测定食品中有害物质含量的技术、方法和仪器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新技术、新原料和新产品被应用于农业和食品工业中,食品污染的因素也日趋复杂化,要保障食品安全就必须对食品及其原料在生产流通的每个环节中都进行监督检测。现就近十年来食品安全检验新技术做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而为了能够更好地对食品进行检测,科研人员研制出了许多检测食品的技术。其中,红外光谱法是最有效也是最简便的方法。红外光谱法能够更好地检测食品安全,下面将简单介绍关于红外光谱法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行业发展迅速,食品安全逐步被人们所重视,因为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长期以来,我国对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方法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讨,已研究出多种能够快速检测出食品微生物的类型和数量的方法,本文就当前对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技术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为国家技术监督部门如何科学的使用这些技术和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食品安全问题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化肥农药的施加为粮食带来增产,同时也带来了食品安全隐患,全球由于食品安全带来的健康隐患每年高达10亿例,最大的安全隐患正来自于我们的一日三餐。由于肉眼无法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检测,需与技术相结合做到质变食品无遗漏。色谱分析技术解决了检测食品的难题,为食品数据检测提供了可靠的支撑,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色谱分析得到了完善,并被广泛的应用到食品安全监测当中。本文简要论述了色谱分析技术及其在监测食品中范围。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20,(1)
近年来各大食品问题的出现,使得社会上下愈发关注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检测身为食品检测与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检测工作的质量以及检测方式的选择,直接关乎着食品检测的有效性,食品检测方式的科学合理性,影响着一个地区食品安全的评估标准与管理制度。因此,食品检验检测工作的质量控制与细节问题对于食品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与细节问题,希望能为我国食品检测工作的未来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相继提升,对于食品安全也投入了更高的关注度,并且也将食品安全问题作为重要的焦点问题。当前存在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食品的安全,包括化学污染、食品添加剂以及工艺等方面在内,所以针对此类问题展开积极有效的解决是关键。在食品检测期间应用液相色谱能够良好的解决以上各方面问题,本文针对液相色谱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情况展开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挑战和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我国进口食品贸易量快速增长以及消费者对进口食品安全要求日益提高,行业对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材料及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在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基于量子点印迹传感器的设计、制备及其对水环境中痕量磺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食品安全已经成了人们重点关注的头等大事,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也给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敲醒了警钟。食品安全检测是一项较为专业的技术工作,其工作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关系着食品的安全问题。因此,我们也需要对检测机构食品检验工作质量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针对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检测中所出现的危险性状况,以及食品安全领域目前的技术应用展开阐述,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未来的应用模式展开分析,对我国民众因食品问题而导致的亚健康问题进行其对策措施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结合共词分析法与战略坐标对食品安全发展态势做战略情报分析,得到当前国内食品安全研究领域的8个热点,为进一步定量分析各热点的发展趋势绘制了战略坐标图,研究结果表明:食品卫生监督、食品安全管理及法律法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残留危害物质及检测是当前研究的中心内容;食物中毒及有害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处于探索阶段;农产品安全及食品标准尚不成熟;食品污染和食品RFID追溯制度处于研究领域的边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