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苦难叙述”是余华小说中一种最基本的叙述模式,其目的不只是揭示苦难,使涌动在心底的“生命意识”得以呈现和诠释才是其根本动因。文章旨在通过具体文本的分析,概括出余华“生命意识”的主要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2.
文章将苦难与救赎概括为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两大主题话语。进入90年代,余华小说中的苦难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人生磨难和人生本原则性悲剧。人在这样的苦难中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而是以“活着”的乐观和坚韧的生存态度从苦难中拯救自己,人生在人性危机和沉沦中得到了救赎。苦难和救赎这两大主题还共同体现出余华小说所具有的在终极意义上的对人类的关怀。  相似文献   

3.
龚平 《文教资料》2012,(12):25-26
余华在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对苦难的叙述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在余华看来.苦难可以折射出人性的两面:丑恶与美善。他的八十年代的小说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丑恶,而九十年代后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美善,前后期的创作出现了转型。余华认为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人性中的美善是他现在也是以后小说创作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生命意识可以说是先锋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余华也不例外。余华的小说《活着》就充斥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而《活着》的生命意识是作者通过对苦难的书写来实现的。因为苦难意识,在某种意义上便等同于生命意识。怎样看取苦难,也就是在怎样看取生命。  相似文献   

5.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真正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的写实力作。小说的价值已从学的层面延伸到整个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刻的哲学命题上。对于在极度生存状态下生命个体为什么能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样一个基本命题,它给在极苦难与不幸境遇中仍能活着的人提供了一个参照样本,从而解读出人类千百年来面对苦难仍生生不息的精神根源。  相似文献   

6.
余华小说中的人性意识述说,强调了人性中的美好,淡化了小说的苦难色彩,可以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对仁爱、本性、善良的描写是他小说不变的主题。结合余华小说创作时代可以将其作品中关于人性美的表现分为四个部分:苦难生存,人性本真;温情回归,人性本善;时代交织,爱满现实;荒诞存在,幸福栖息。  相似文献   

7.
论余华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创作前期作品以展现人的罪恶、暴力和死亡为主要描写对象,其后期创作以渲染苦难为重。从余华小说呈现出的浓烈的悲剧意识中,可以窥见对罪恶与死亡的残酷描写决非余华内心的真正向往,而是作者所采取的一种极端和隐喻的方式对现实对社会对人生苦难的痛切的关注,其间呈现出对人性的解构和生命真谛的求索。  相似文献   

8.
苦难意识是余华小说的独特之处和着重之点。余华前期作品中的苦难意识受个人生活环境、文学阅历和西方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主要呈现为一种暴力冷酷的姿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余华小说的苦难主题发生了变化,它开始更多关注人对苦难的忍耐力和自我拯救的努力,表现出了一种悲悯的文化情怀。余华表现苦难的方式的变化也显示了其文学思想的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9.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的主题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 ,余华在延续以往主题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苦难的解救方式 ,使这一主题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 ,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命运悲剧和现实困境。人处于苦难中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 ,而是以坚韧态度和乐观精神从苦难中拯救出来 ,这一主题在余华 2 0世纪 90年代后的作品中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是作家尝试改变的结晶 ,也反映出作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长期思索  相似文献   

10.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的主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余华在延续以往主题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苦难的解救方式。使这一主题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命运悲剧和现实困境。人处于苦难中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而是以坚韧态度和乐观精神从苦难中拯救出来,这一主题在余华20世纪90年代后的作品中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是作家尝试改变的结晶,也反映出作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长期思索。  相似文献   

11.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反复渲染的主题。前期创作中苦难主题可概括为:内容宿命,本质伤感,显示出的苦难场景基本上是充满暴力和死亡的恶的世界。90年代,转型后的余华小说表现的苦难主题具有了新的形态和意义,苦难中人不再茫然失措。而是在淡薄和坚韧的生存中自我拯救,体现了作昔在终极意义上对人类的关怀,其主题衬托照射出人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2.
余华在《活着》中用平静的语调向读者讲述了富贵的坎坷人生故事,从叙事内容到作品内涵都表现出一种坚强而又孤独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在对生命价值和目的的全新认识、对苦难的正视与超越等方面。这种独特的生命意识,从哲学层面来看是一种积极面对生存,沉着应付苦难,坦然面对死亡的人生观,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家从终极意义上对人的生存悲剧和生存宿命的探寻与超越。  相似文献   

13.
苦难与温情一直是余华小说所蕴涵的两大主题。余华小说之“彻底”,不仅体现在对“苦难”的惨酷雕琢,同时也体现在对“温情”的倾注上。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一样,余华的《兄弟》也是一部表现苦难的作品,更确切地说,就是人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无比坚韧的承受力。不同的是,这一次余华在描写波涛汹涌的人生苦难时,也描写了细水长流的家庭温情。  相似文献   

14.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在生命苦旅中新的感悟。在情与理的冲突中 ,在苦难的重压下 ,许三观最终用宽容与爱去化解以往的怨恨。人间的温情与仁爱在苦难中美丽地绽放 ,我们也从文章中读出了爱的真缔 ,而理想、正义与爱重新回到文学审美的中心位置 ,这也是余华小说思想一种跳越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余华的小说常呈现出一种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一种思想的大气。他的小说,密集而刺目地铺陈着鲜血和暴力,浓烈而恣肆地暴露和渲染着苦难。对暴力和苦难的叙述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暴力倾向和苦难意识构成余华创作的主要特点。这种书写是作者内心对人文关怀的真正向往,是作者对人生苦难痛切关注时,以其极端和隐喻的方式对人文关怀的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16.
张琼 《华章》2012,(23)
作为先锋文学代表的余华,其小说中所展现出来的对于苦难的关注程度和表现手法都是与众不同的.本文以余华作品中的苦难主题为线索,分析余华小说在两个时期对苦难的不同演绎,揭示其小说在对待苦难的立场上所产生的由冷漠到温情的衍化,并对其变化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余华后期两部长篇小说《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的剖析,展现早期作为先锋派代表的作家余华回归现实的历程。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和许三观的人生遭际,他们面对生存苦难的平淡、麻木和困惑,渗透着作家余华对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生苦难的处理的困惑。  相似文献   

18.
吕伟 《现代语文》2007,(11):57-57
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余华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苦难,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存在主义哲学对余华的作品在精神内核和思想领域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被发展和变革席卷,在这个完全不同于80年代的时代风气里,具有苦难意识的文学创作继往开来,显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余华的小说创作正是在这一时期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出击,他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作出了重新的审视和思考,本文将通过对余华90年代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的解读,探究余华90年代的苦难叙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在生命苦旅中新的感悟。在情与理的冲突中,在苦难的重压下,许三观最终用宽容与爱去化解以往的怨恨。人间的温情与仁爱与仁爱在苦难中美丽地绽放,我们也从文章中读出了爱的真缔,而理想、正义与爱重新回到文学审美的中心位置,这也是余华小说思想一种跳越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