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学教育》2005,(3):5-5
在巴黎阅读早年北大讲义,如遇故人,感慨良多。除了学教育该如何设计,还有就是明白了何谓“新青年”。为了考查这些讲义的主人,翻阅《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一九一八年),发现其中有“现任职员录”。略做编排,本科及预科的教员中,年龄最大的崔适为六十七岁,其次辜鸿铭六十二岁,  相似文献   

2.
百年前从北大沙滩红楼走出来的"新青年"引领着社会的思潮,百年后仍然影响着当代的中国青年,在《播火》中,我们以当代青年的视角和口吻与百年前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对话. 在拍摄过程中,有这样两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感慨万千.一幕是在原北大二院的"亢慕义斋".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先生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传递到学生中,在他的指导下,北...  相似文献   

3.
胡适学成回国后应聘到北大任教,在北大实践他的教育理想,继续他的学术之路,同时以北大和《新青年》为阵地推行文学革命。北大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最成功的典范,为胡适推行新教育理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胡适和一批新文学、新教育前驱在北大培养青年学子,后者积极响应和支持文学革命。新教育与新文学之间的相互推进关系,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大表现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五四"以后,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由庇护人转为正面和积极的"疏导"者。他与陈独秀的珠联璧合,既奠定了新文化运动以北大为依托、以《新青年》为主要舆论阵地的发展格局,同时,也使自己立足北大,发展教育,独具个性的新文化抱负得以从容施展。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主张,意义超出了学校的范围,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为新文化运动提示了思想解放应有的和更高的境界。他引入欧洲反省现代性的视角,拓展了国人的视野,也使新文化运动的内涵愈趋深化。  相似文献   

5.
剧情梗概: 《觉醒年代》是为建党100周年而制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献礼剧.该剧讲述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竖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新文化运动由此发轫.北大红楼,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以《新青年》为阵地与复古派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激烈争论,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五四大游行、火烧赵家楼、总同盟罢课、"挽蔡运动"、陈独秀被捕、拒签21条等情节环环相扣、惊心动魄.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爱国志士们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社会主义曙光初现.  相似文献   

6.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傅斯年为首的北大青年学生,为了声援孤军奋战的老师们的《新青年》,编辑出版了《新潮》杂志.傅斯年以此为阵地,展开了对封建旧思想和旧势力的批判和斗争,站到了新旧思潮斗争的前沿,透过那并不完全成熟的"激扬文字",人们可以对究竟什么是五四精神,如何评判五四精神作进一步的了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后的第一件事,是物色北大新学的领军人物。他的好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汤尔和向他推荐了陈独秀,并将十余本《新青年》杂志交给他。他翻阅了《新青年》杂志后,马上决定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月薪300元,并立即徒步前往前门外煤市街的旅店拜访陈独秀。1905年,蔡元培和陈独秀曾在上  相似文献   

8.
以《新青年》的创办、发展和影响为主线,通过铺陈若干历史细节,如袁世凯祭孑L,《青年》杂志封面,钱玄同、刘半农演双簧戏,刘半农改名,毛泽东、蒋介石阅读《新青年》,北大首开女禁等,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进而体悟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爆发前不久,《新青年》上演了一场"戏剧改良"运动,对中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新青年》为材料,再现《新青年》"戏剧改良"现场,从几则广告入手,分析这场运动的前期准备情况;再从几封信为切入点探索《新青年》派戏剧改良背后深层的原因,或许能够在近距离考察的基础上深入对《新青年》派"戏剧改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论北大>共分三辑,分别是"百年光荣和耻辱"、"校园风景中的永恒"、"寄语北大".该书汇集了钱理群1 O余年来关于北大的大部分文章,厚厚一册,分量不轻.这部书为我们展现了北大的复杂性,毋宁说,尽管北大在物理空间中只有一个,但在心理时空中却已几经蝶变,既有真身,也有虚像."真北大"与"假北大","老北大"与"新北大","光荣的北大"与"耻辱的北大","精神的北大"与"功利的北大"……早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似文献   

11.
蔡元培的第一手棋,走的就是《新青年》这个新布局。当时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不久,请来了西方的“德先生”与“赛先生”来救治中国的痼疾。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纵横笔墨,激扬文字,“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于削灭也”。蔡元培被其敢言的热情与能言的本事所折服,以至认为北大文科学长非他莫属。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提出了中国国情是培养扎根中国大地新青年的立足点,然后阐述了"四个服务"是培养扎根中国大地新青年的方向,最后提出了新时代培养扎根中国大地新青年的路径,包括扎根一片土地、强化思想引领、坚定"四个自信"、实践出真知。  相似文献   

13.
微言     
我们就是培养他的兴趣,从来没想到能就此上北大。——18岁的成都男孩张昭昱,凭借高超的桥牌技术"打"进北大。听说儿子被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院地质学基地班录取,张昭昱的父亲如是说(福建张静荐)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末尾写道:"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要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人教版对于"这讲义也遗失在内"的注释是这样的:"那本《解剖学笔记》后在1951年从鲁迅家藏三箱书中找到,现藏于鲁迅纪念  相似文献   

15.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他办《青年》杂志(第二卷改称为《新青年》),是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6年底,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他实行“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方针,聘请许多新学之士到北大任教。1917年初,陈独秀受聘为文科学长。这时刘半农、钱玄同、沈尹默也在北大文科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学招生办负责人就北大2009年的自主招生政策进行了解读说明,他特别指出,2009年北大自主招生将不招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学生。今年北大新增了对中学推荐优秀学生的要求,即"十六字方针":热爱北大,心系天下,人格健全,成绩优秀。据称一开始北大提的是:热爱北大,孝敬父母,人格健全,成绩优秀。该负责人说:"第二句话‘孝敬父母',出发  相似文献   

17.
《新青年》由宣传"民主"与"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由"同人杂志"到早期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的转变,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对维经斯基第一次来华与《新青年》联系并开展工作加以梳理,探究维经斯基第一次来华对《新青年》性质转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闫晓虹 《教育》2011,(26):48
胡适与北大的姻缘可追溯到1917年,在陈独秀大力举荐下,从美国学成归来、时年27岁的胡适始在北大任教,意气风发地参与开展了白话文运动,那时,他也是北大红楼前一介风度翩翩美少年。41岁时他担任赫赫有名的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系主任;及至56岁,出任北大校长。1948年11月,南京政府决计将北大南迁,胡适却坚持不迁。他认定,北  相似文献   

19.
田晓菲,中国80年代诗坛名少年诗人。因诗歌创作成绩不俗,十三岁就入北京大学学习。写作《十三岁的际遇》时,田晓菲仅十六岁,已是北大三年级的学生。章为纪念北大九十年校庆而作。她在中记叙自己在北大成长的历程,倾吐自己对北大的衷情。她将散当作诗歌般:写作,成功借用呼告这种现代诗歌常用的抒情方法抒写真情,营造出了强烈的抒情氛围。  相似文献   

20.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月刊),从第二卷起改为《新青年》。1917年1月,陈独秀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陈独秀仍任主编。1920年初,编辑部又迁到上海。同年12月,陈独秀到广州,此期间由陈望道负责编辑部工作。该刊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由瞿秋白任主编,在广州出版四期,再次休刊。从1925年4月起为不定期出版,1926年7月停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