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科学文化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出版业的空前繁荣。但有些出版物在编排上尚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有些是由于不同出版单位采用的标准及格式不同所引起,而有些确实是由于作者或编辑对一些常识了解不够所造成。例如,在“序”,“序言”,“前言”,“引言”,“绪言”及“导  相似文献   

2.
出版社或期刊编辑难免会经常遇到与作者的交往,他们对编辑总是尊崇有加,毕恭毕敬,而有的编辑往往担心与作者联系过于密切而惹来难以推却的“人情稿”,于是对他们虽“礼尚往来”却敬而远之。实际上,编辑和作者是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共同体”,是相互扶持的鱼水关系。在编辑出版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认稿又认人     
“认稿不认人”,确实是编辑处理来稿应有的态度。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编辑也应该力求“认稿又认人”,就是说,要熟悉作者。有些来稿,主题很不错,报道角度也新鲜,新闻要素都齐全,却很难判断其内容真实程度如何。我们就登过一些事实来自捕风捉影、情节和数字任意夸大、甚至是作者化名自吹自擂的稿件;就是因为它们写得似乎“天衣无缝”,编辑对作者不了解,满足于就稿选稿,未认真核实,被打了“马虎眼”的。  相似文献   

4.
笔者是一个业余通讯员,由于常年坚持写稿,在报刊电台上登出来的稿件很多,对此,一些同志说我同报社熟悉,与编辑有“特殊关系”,更有的甚至认为我经常向编辑送礼。为此,有些同志常同我说,要我帮助他们与报社编辑“疏通”一下,当我把真实情况向他们说明,有些人还认为我在“卖关子”。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5.
编辑日记     
元月15日 星期四 阴 走近广播电视编辑 虽说广播电视新闻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广播电视编辑却被“冷落”一旁。有些研究编辑工作的刊物似乎仅限于出版界,新闻业务刊物虽也有涉及广播电视编辑的,分量却很轻。人们认识广播电视编辑,更多地是通过他们制作的节目,对“编辑”的署名却甚少留意。这为他们的工作增添了一分神秘感,也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好奇。于是趁寒假“赋闲”在家之际,来到本市新闻中心实习,走进这支被“冷落”的编辑队伍。  相似文献   

6.
认稿又认人     
“认稿不认人”,确实是编辑处理来稿应有的态度。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编辑也应该力求“认稿又认人”,就是说,要熟悉作者。有些来稿,主题很不错,报道角度也新鲜,新闻要素都齐全,却很难判断其内容真实程度如何。我们就登过一些事实来自捕风捉影、情节和数字任意夸大、甚至是作者化名自吹自擂的稿件;就是因为它们写得似乎“天衣无缝”,  相似文献   

7.
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中,常听到一些通讯员叹息“无米”下炊,也有些人抱怨说:“稿子辛辛苦苦写出来了,采用的却很少,老是被挤掉 甚至有的不从稿件本身分析原因,而是千方百计和编辑拉关系,套近乎.作为编辑,我总是想说:“请写别人挤不掉的稿子.”  相似文献   

8.
好多编辑可以无知无畏。好的作者却像君子对“牛二”一样地躲着你——他们怕暴殄天物啊! 近期,国内一些出版社为适应图书市场竞争的要求,在编辑人员的分工上采用了编辑分工制,即根据工作性质将编辑划分为两大类:策划编辑和案头编辑,前者主要负责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后者则主要负责书稿的编辑、加工和整理。一些出版社虽然还没有明文规定,但在编辑的工作流程上也大致采取了这种办法。应当说,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符合现代大生产的流水化工作原理,有利于编辑们扬长避短——毕竟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人无全  相似文献   

9.
旅日漫笔     
高凤英同志来信揭露一件严重的剽窃事件,本刊已经作了核对,情况完全属实。《粮油食品教育研究》1995年第2期刊登署名“高教研究室李彦其”的《试论编辑修改稿件的原则》,从头至尾抄袭了发表在本刊1994年第6期上的胡正强的《期刊编辑修改稿件的原则》。抄袭者对胡正强一文很少的一些改动,如把“课题”改成“问题”、把“作者立言”改成“作者之言”、把“动笔修改之前,以较快的速度把全稿粗读一遍”改成“精读一遍”、把“疾书于后”改成“急书于后”、把“凸现出来”改成“突现出来”、把“专栏”改成“专题”,把“立论”改成“言论”等,充分暴露了抄袭者对编辑业务的无知,然而抄袭者竟然还是那个刊物的负责人之一。这种监守自盗的恶劣行径,充分说明现在有些刊物的编辑素质实在令人吃惊。他们根本不具备编辑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业务常识,却照样主持着刊物的编务;他们既不把作者的著作权益看得神圣不可侵犯;也不把读者的监督放在眼里,满以为自己掌握了一个刊物就可以一手遮天,为所欲为,实在是利令智昏到了掩耳盗铃的程度。我们希望有关部门严肃处理这一事件,也希望这件事能在编辑队伍中敲响一次警钟,千万不能再让类似的行径继续败坏编辑界的名声! 我们衷心感谢高凤英同志为维护编辑界的正气,坚决地同剽窃  相似文献   

10.
有些编辑在谈到如何为作者改稿时,往往自豪地说:“我编辑出来的稿子几乎是再创作了。”然而,作者对此却不怎么领情。编辑稿件的第一道程序是选稿,从众多的稿件中沙里淘金,选出适合版面、栏目、且水平相当的稿件,然后再进行编辑。应该说,能跃入编辑眼  相似文献   

11.
日常工作中不时碰到一些作者的来信,询问他寄来的稿子收到没有,处理情况如何。有些信言词恳切,极为感人。有的说,我寄去的稿子已有好长日子了,我知道自己水平有限,稿件不一定会采用,但总盼望编辑同志能在百忙中提点意见,有个回音。尤其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业余作者和文学青年,对自己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花费了许多心血,熬了不少不眠之夜写出来的稿子十分珍惜,从投邮局那天起,就翘首以待,巴望着编辑的回音。然而,多年来我们有些不成文、已成习的稿约制度,却相当严重地束缚了文艺爱好者的积极性。我们常见到的刊物的“稿约”启事,总有那么几条规矩:几千字以下,“稿件一般不退”,“人  相似文献   

12.
编辑的苦衷     
全国现有一百五十多个出版社,有一支人数不少的编辑队伍。三十年来,他们对于提高我国图书出版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可是编辑人员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大学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正在评定职称,绝大多数编辑却享受不到这种荣誉。他们年复一年,辛辛苦苦,头发白了,满面皱纹了,却一直在默默无闻地“为他人作嫁衣裳”。有些老编辑呕心沥血,培养了一代、两代作家,这些作家受到社会上的尊敬,而编辑却不为人所知。一旦遇到所编的书出了问题,还要受到株连。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许多编辑人员就是因为编了一本书而惨遭迫害的。  相似文献   

13.
每天拆阅来稿,常会发现一些作者在稿件前附上一页“附言”。细读这些附言,觉得很有意思,从中多少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和心态。粗略归纳一下,这些附言可大致分为几种类型: 一曰恭敬型。有些作者在“附言”中对编辑充满敬重之情,称之为“老师”,要求给以“指教”。我们这些资历尚浅的青年编辑看了后有种“不敢当”之感,进而觉得下笔沉重,不敢胡批乱改,好像真的做了“先  相似文献   

14.
《河北科技图苑》2004,17(1):76-80
所谓“参考文献著录”,即指“文后参考文献表的著录”。参考文献的概念是,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文献资料。对于一篇论文或一部专著,参考文献著录是不可缺少的。但从来稿中和一些出版物中,可以看出有些作者甚至一些编辑人员对此重视不够,或者说对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不甚了解。为此,  相似文献   

15.
做好编辑工作 ,既不是高不可攀的事 ,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用心领悟 ,仔细揣摩。笔者联系老一辈编辑出版家的编辑生涯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 ,认为做好编辑工作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支可靠的作者队伍“作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这句话含意深刻 ,耐人寻味。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编辑 ,无不注重作者队伍的建设。老一辈的编辑出版家 ,如鲁迅、邹韬奋及现在健在的一些老同志 ,在他们身边 ,都有一大批著名作者和一批经过他们扶植起来的新秀。他们和作者是好友、是知己。为了出好书 ,每当他们策划一个选题的同时 ,也就想到了…  相似文献   

16.
笔者业余为文 ,时不时在报刊上发表些杂七杂八的小稿子。有关责任编辑在编发拙作的过程中 ,有时对我的原稿作些修改或调整 ,这本是其职责之所在。作为作者 ,不仅不宜干涉编者分内的事 ,而且应当向甘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辑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谢意。有些编辑的修改或编辑的有些修改 ,可谓恰到好处 ,乃至画龙点睛 ,使我由衷服膺。但说实在的 ,也有一些来自编辑的修改 ,颇让我这个作者感到不快或恼火 ,有时甚至忍不住要骂娘 ,骂这些编辑吃的是哪门子干饭。缘由是编辑“帮”的是“倒忙”。原稿中明明是对的东西 ,硬让编辑给改错了 ,或改得远不如原稿…  相似文献   

17.
这个讲座是编辑业务讲座,但我却不谈编辑工作,谈一些编辑工作以外的事,对同志们也许有些用处。编辑是把著译者同出版工作联系起来的纽带。编辑了解了整个出版工作的情况,也就可以帮助著译者了解出版工作。我先讲讲什么是“出版”。“出版”是用印刷的方法或其它方法把著作物进行复制,并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国外称  相似文献   

18.
“点”即画龙点睛。有些稿件的质量,基本上可以,但总感到有些不足之处。这时候就要看编辑是否能在关键之处点上那么一点,通过作者修改和编辑加工,使原作增添光彩。“点”功来自编辑对创作与再创作技能的掌握。否则,“点”得越多,作者越不知所措,勉强去做,结果仍然达不到发表水平。有一个例子对我印象极为深刻:大约在五十年代,电影  相似文献   

19.
开场白编辑同志每天都要接到这样的询问电话:“稿子收到没有?”“能不能给编用一下?”“为什么不能用?”等等。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答复,就会认为编辑端架子,态度不友好。说句实话,编辑每天忙于看稿、编稿,不可能对电话中的询问一一给予解答。其实,编辑看稿编稿都很认真,凡是有点意思的稿件都舍不得丢弃。为什么有些稿件想编而没有编?为什么有些稿件要如此删改?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能直言相告,将会给作者带来很大帮助。新年伊始,本刊特辟《编辑看稿和记》专栏,发表编辑在看稿、编稿中的一些想法,以及对一些稿件的点评。希望读…  相似文献   

20.
近日在同一些通讯员交谈中,发现有些人埋怨编辑。对此颇有感触,想为编辑同志说几句话。我虽然对编辑工作不了解,但也曾接触过几位编辑同志。他们那种默默无闻地伏案工作,‘专为他人作嫁衣’的高贵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少通讯员、业余作者的成长也同编辑同志的指引、帮助分不开。可是,有的通讯员每当稿件未被采用时,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责怪编辑,满腹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